不议他人是非——请默念:“我什么也不是”
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当然,
神明之所以谓之“神明”,它指的并不是什么形而上的超自然力量——
“神而明之”谓之“神明”,明了自己的真心,进而问心无愧,就是神明。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人身难得,所以我们不应将太多心力用于自欺欺人。
口头禅颠倒人心
人人都会口头禅,真相却总是被文字游戏所遮蔽,这是由于我们常流于思维当中,又将思维中的标签当成事实,譬如——
当你正在思维我如上言语时,你很可能并不能觉察到,你变成了“对文字的思维”本身,而不是一个“正在思维的人。”
此时,若你读懂上面那句话时,你又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恍然大悟”这种思维,而不是一个恍然大悟的人。
倘若你已经明白我以上在喻指什么,那么你应当觉察到——
恍然大悟并不重要,那只是文字游戏,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细微念头的觉察”。
人心就如同一只狂躁的猴子,每当你意识到什么时,你就当下变成了这种意识本身,而不再是你所意识之物。
我们的思维,总比心慢一拍,所以我们永远不能通过思维见到真心。
这就好比,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开始变得狂躁,“想要”心静下来,那么你必然不会得到“静心”的结果,你只会当下变成“我要静下来”这种思维。
这世上总有人认为自己得道了,因而开始肆意妄为,其实不过是用一种标签不断代替另一种标签罢了。
他们颠来倒去,仿佛仓鼠之轮不停转动,于轮转中早已忘了初心在哪里。
明心见性的隐喻
“日月”谓之明,日月相辉映,就如同两面镜子对照,只要你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彼岸),从当下的自己(此岸)向着对立面攀缘,眼前这个花花世界当下就如俄罗斯套娃一般幻化而出。在这里并没有一个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一念无明, 就当下成为整个世界。
当我们觉知到这世间万物(因对立而存在的众生)实在没有一个“我”的事实,就是明心。
“心生”谓之性,当下心生的念头,就是当下的“心所住处”。你生的是什么心,当下得到什么果。
当我们对“心生”的每一个细微念头都能够觉察,安住于当下,就是见性。
“明心见性”所“理喻”的对象(彼岸)就是“真心”,而然“真心”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来言喻),所以——
“明心见性”只是一个方便说法,当你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时,那么你当下成为“我已明心见性”这种思维。
言语道断,但有所说,皆是从悖论中断章取义。
你什么也不是
你说自己是什么,你恰恰就不是什么。
你说自己已经得到什么时,正是你离它最远之时。
你对自己说什么,你就当下是什么。
言出法随,心想事成,是实相,觉者和凡夫都是如此,区别仅仅在于对“心想事成”的觉知。
心想事成,指的不是你想什么,什么就会按照你的“妄想”成真,而是你于当下真实成为了这种“对标签的思维”本身。
你见到“我觉悟了”,你就是“我觉悟了这种思维”本身,而非真的觉悟。
这世间,没有任何一种“觉悟”是可以通过语言和思维理证得到的。
当我们拿手指人说别人的“不是”时,就会发现我们一指指向别人,三指指向自己。
这其实同时在说:“我什么也不是。”
你不能说别人什么也不是,因为一旦你意识到有一个“别人”并且被你贴上“什么也不是”的标签时,它所代表的标签在当下成为了你的心所住处。
所以我们可以说别人是觉悟的,而唯独自己不能这样说自己。
一但我们这样说自己,我们就心生“我是觉悟的”这种相,当下成为了众生。
相由心生,我们于过去曾心生太多“我是”的念头。
所以,每当起心动念时,请诸位同道心中和我这样念——
“我什么也不是”。
人生路刹那芳华,百代不过须臾间。
我们总是在说一个“明心见性”,却不知“明心见性”本不可理喻。
应以不说而放下执着,应以非想而了无牵挂。
请明明了了地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请认真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