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一秒钟》
如果有人认真问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部?我会回答《天堂电影院》,问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电影镜头,那必然是《天堂电影院》的结尾:一个中年男子多年后重回故土,他坐在黑暗里,面对着闪闪发光的银幕,银幕上上演着一幕幕接吻的片段,音乐逐渐强烈起来,所有的情绪在那一刻决堤,泪流满面。
我相信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这个片段,也无法忘记这部电影,每当想起它,总能记起古旧黑暗的电影院里,无数渴望的眼神,以及放映员爱费多和少年多多对电影的那一份热爱。
看电影《一秒钟》时,总有些瞬间恍惚间令我想起《天堂电影院》,当张译饰演的张九声在银幕前无声的泪流满面,当范伟饰演的范电影熟练的操作着老式放映机,那填满礼堂的人群随着电影的剧情或大笑或激动。在对待电影这份情怀上,《一秒钟》与《天堂电影院》何其相似,电影里范电影带领人民群众强求胶片的段落,沾染尘土的交卷被众人抬往礼堂,筷子挑找“线头”,蒸馏水轻轻冲洗灰尘,然后手帕徐徐擦拭,所有抢救动作里的细致、温柔与小心翼翼,充满了某种肉眼可见的神圣感。从这一点看,电影《一秒钟》是一封名副其实写给胶片时代的情书,真诚、动人,经得起时间反复淬炼,就像电影本身这种艺术一样,那些被记录镌刻进电影里的故事,永远也不会被忘记。
除了围绕着电影本身这一层神圣光环以外,《一秒钟》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首先,它太特别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它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站在一群充满表演欲的人群之中,旁人穿着闪亮衣服,搔首弄姿,大声说话,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它是静静的,不入流的,身上落满了一层历史的灰尘。
电影《一秒钟》全片104分钟,并没有什么台词,人物也不多,场景也不多,故事几乎只集中在三个人物身上,一心想要在“电影”里找女儿的张九声,一心想要偷电影胶卷做灯罩的刘闺女,以及一心热爱电影放映员这份职业的范电影。《一秒钟》是沉重的,是令人悲伤的,电影里里外外的一些隐喻及巧合,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件事:时代的悲剧。
不妨让我在此刻重新梳理一下电影的主线故事: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因为与人打了一架,张九声被判了8年,强制劳改,后来妻子离婚了,年幼的女儿独自生活,为了消除父亲对自己的影响,14岁的她争抢着当先进,在抗粮袋过程中,不幸身亡。但女儿争先进这件事被记录了下来,制作成22号新闻简报里的素材,在电影院反复播映。有人写信给张九声说了这件事,于是张九声逃狱,踏上“寻找”的旅途,希望自己能够在电影院里再一次看见女儿。
电影片名为“一秒钟”,其实最直观指代的就是,张九声的女儿在电影里出现的那一秒钟。《一秒钟》整部片子讲的都是张九声在“寻找”女儿过程当中的遭遇,以及“寻找”到女儿之后动情的状态,和张九声最后被重新抓捕的故事。
在《一秒钟》的正片里,全片并没有直接点破女儿争抢当先进而过世的事实,这是片子被删减过后的核心戏份,如若没有这个前提,其实很难理解片中的张九声渴望在电影院重新见到女儿的那份执拗与绝望。除此以外,电影最后所演绎两年后的片段也是一段为了过审的补拍,电影原本的结局在张九声被带走,“女儿”的电影底片被黄沙掩埋。补拍则讲到混乱年代结束,大学重新开放招生,人们的衣物也从此前的肮脏不堪变得干净清新,一切都充满了希望,除了那一张早已埋进黄土早已不知所踪的“女儿”的电影底片。
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一秒钟》所遭遇的这段被删减被补拍的经历,在创作者们的处理之下,不可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神来之笔,电影的最后段落一方面满足了有关部分勒令表达未来可期的诉求,另一方面同时保留了那份原来结局的悲怆,甚至又徒生了某种荒诞。
电影里,电影因为胶卷被损坏导致放映不了,范电影带领人民群众抢救电影,经过一番同心协力,范电影宣布电影可以放了。电影外,《一秒钟》因为技术原因,被勒令退出柏林电影节,被要求删减戏份、补拍正能量结局,导演张艺谋斗智斗勇般的电影结局处理,何尝不是另一种“抢救”呢?
电影《一秒钟》不止有情怀,而是有力量的。
张译在片中演的可真好,那种执拗、暴躁的劲头,面对银幕“看着”女儿怜爱又绝望的眼神,愤怒喊着再放百遍千遍时的痛苦,一切都直钻人心,范伟演得很好,那份身为放映员的体面和骄傲,在生活磨练及捶打出的狡黠,以及骨子里人性未曾泯灭的善良,也是一个叫人感动的角色。而新晋谋女郎刘浩存是一如既往的张艺谋审美,天真且美好,眼神干净,充满灵气,电影《一秒钟》从故事到人物,从场景到角色,一切都那样浑然天成,除了被删减的遭遇削弱了电影的表达基础,但电影里里外外的表达,人们是可以共情到的。
短不过一秒钟,长不过一辈子,人生不短不长,一辈子一晃眼也就过去了。好在这世界有电影,那些被历史埋没的无数一秒钟,有电影可以记录。那些被现世删减的无数个一秒钟,也终将有电影可以表达。
题图:一秒钟剧照
你还可以:哪有什么可以从头来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