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景德镇御窑瓷器款识
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行在器物上署铭款,即通常所说的“款识(zhì)”。款识虽是陶瓷器装饰上的附属物,但由于它是古陶瓷鉴定所依赖的重要方面之一,故历来为行家所重视。陶瓷鉴定家通过比较各时代陶瓷器上的款识内容、格式、字体、书法、料色等方面特征,再结合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彩、底足处理工艺等特征,即可对一件器物进行真伪和时代鉴定。
明代瓷器所署款识中,最重要的是御窑瓷器上的年款(亦称“朝代款”),它是不署年款的御窑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断代的重要参考。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也呈现各自特色,前人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评价,从实物看,基本符合事实。但自明代中叶以来,由于文人雅士对明代各朝御窑瓷器的品评以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御窑瓷器受到的评价最高,致使从古至今,落这三朝年号款的仿品屡见不鲜,给这三朝瓷器的鉴定带来麻烦。因此,对这三朝御窑瓷器年款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其内容,掌握款字的书法特征和署款规律,对于鉴定真品和仿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永乐朝御窑瓷器年款
从传世品和出土实物看,明代御窑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以永乐朝(1403~1424年)为最早。虽然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即在景德镇珠山设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清代更名“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署正规年款的洪武朝御窑瓷器。永乐朝虽开明代御窑瓷器署帝王“年号款”之先河,但永乐朝御窑瓷器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署年款,少数带年款者其款字内容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不见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目前所见署“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的陶瓷器,从各方面特征看均为后仿品。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正在景仁宫展出
应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所见永乐朝御窑瓷器所署“永乐年制”四字皆为篆书体,不见有楷书体。按署款方式不同,“永乐年制”四字可分为以青花料书写款、锥拱款和模印款三种。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故宫博物院收藏四件这种压手杯。据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新旧饶窑”条载:“古之烧造饶器,进御者……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四件永乐青花压手杯,大小相若,造型相同,均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外青花装饰,除内底外,他处所绘纹饰相同。其中一件内底绘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图一,1、2、3);另三件杯心画五瓣葵花,花心内署青花篆书四字年款(图二,1、2、3)。
图一: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狮球心)
图二: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葵花心)
苏州博物馆也收藏一件这种永乐青花压手杯。但目前未发现谷泰所曰“鸳鸯心者”,也未发现谷泰所说署“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篆书款者。倒是北京城市基本建设工地出土过几块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残片(图三),而且有的内底伴随署款所绘纹饰在传世品中未曾见过,见有类似菊花心内署款或折枝菊的花枝间署款。
图三: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锥拱款和模印款主要见于永乐甜白釉、鲜红釉等单色釉瓷器上,位置多在碗、盘、高足碗等器物的内底中心或内壁,款字均作两行排列于葵花心或单线圈内。有个别署年款的永乐甜白釉瓷器的胎体很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迎光透视,锥拱或模印的纹饰、款识清晰可辨,非常优美(图四)。
图四:明代永乐甜白釉模印云龙纹高足碗(残)内底锥拱的篆体“永乐年制”款景德镇市珠山出土
署年款的永乐鲜红釉瓷器有内、外施鲜红釉者,也有内施白釉外施鲜红釉者。其中内、外施鲜红釉者所署年款除了极个别的字迹较清晰外(图五,1、2、3),其余均模糊不清。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香港竹月堂、台湾清玩雅集各收藏一件永乐甜白釉僧帽壶,颈部锥拱缠枝莲纹,四朵莲花依次托着锥拱的“永”“乐”“年”“制”四个篆体字,见于拍卖品的也有这种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图六,1、2、3),堪称弥足珍贵。永乐御窑瓷器上的锥拱、模印年款均需对光侧视或透视方能看到,有的清晰,有的则模糊不清。
图五:明代永乐款鲜红釉模印云龙纹高足碗,2003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北麓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图六:明代永乐甜白釉锥拱缠枝莲纹僧帽壶
永乐御窑瓷器上的四字篆书体年款,无论是书写的,还是锥拱、模印的,都颇具章法。其笔道流畅自然,笔划转折处浑圆,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浑厚,婉丽飘逸。此款识之蓝本必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之手。有学者曾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永乐朝翰林学士沈度(1357~1434年)使用的一方端砚外底刻划的篆体“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款,与永乐朝御窑瓷器上的年款进行仔细比较,认为二者字体风格完全一致,因而认为永乐御窑瓷器所署年款很有可能是由当时翰林学士沈度受命书写后,下交景德镇御器厂,再由工匠按墨迹摹写、刻划或做成瓷模印在瓷坯上。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代焦竑撰《玉堂丛语》曰:“太宗(朱棣)征善书者,试而御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又曰:“文皇览沈度书,称善一时。……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祕府、施四裔、刻之贞石,传于后世,一切大制作,必命度书之。”可见沈度名重当时。明代最典型的台阁体书法风貌,便是由沈度创立。其端正修美的字体和遒劲圆润的笔画,呈现出一种不燥不枯、不纤不弱、不欹不宕的书法美,因此受到皇帝的喜爱。既然当时的“一切大制作,必命度书之”,那么,永乐皇帝命沈度为名副其实“大制作”的御用瓷器书写款识样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图七:明 沈度书敬斋箴册页之一
图八 :明 沈度楷书赤壁赋
正在文华殿展出
永乐御窑瓷器所署供养款中,也有带纪年者。1979年至1988年,景德镇珠山永乐、宣德御窑遗址出土大量瓷片标本,其中有两块以铜红料书写楷体“永乐元(年)……供养”和“永乐肆年……供养”题记的釉里红盘口瓶残片[8],供养铭文以铜红料书写于瓶口外沿,字迹清晰,笔法遒劲,可惜因残缺太多,而无法知道具体内容。这两块瓷片标本的出土,为研究永乐朝御窑瓷器款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生前对永乐瓷器做过深入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便于人们从款识方面鉴定永乐御窑瓷器,而将永乐御窑瓷器年款编成歌诀。即:
永乐篆款确领先,印刻暗款凸凹全。压杯青篆在内心,不是确知不胡言。
第一句“永乐篆款确领先”,是说永乐朝御窑瓷器上所署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年款,开创了明代御窑瓷器上署正规年款之先河。
第二句是说对于永乐朝御窑瓷器上模印和刻划(锥拱)的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年款,模印款笔画凸起、锥拱款笔画凹进,而且这两种款均在釉下,故称暗款。
第三句是说永乐朝御窑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的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年款署在杯的内底。
第四句是说永乐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只有通过实践去了解,眼见为实,才有发言权。
该歌诀言简意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永乐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的内容,每一位古陶瓷爱好者都应该铭记在心。
二
宣德朝御窑瓷器年款
明代宣德朝(1426~1435年)御窑瓷器上的年款,在明代各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中较为复杂。从字数来看,可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从书写方式来看,可分为以青花料书写款、以铁红釉书写款、以矾红彩书写款以及锥拱款和模印款等;从字体看,既有楷书款,又有篆书款,但篆书仅见有四字款;从落款位置看,除了最常见的在器物外底落款外,还见有在器内底心、内口部、内壁和外壁口部(图九)、颈部、肩部、腹部(图十)、腰部、折沿下、耳部、柄上、流上、以及盖内等处落款者。
图九:明代宣德青花伊斯兰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图十: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纹香宝子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排列方式有一行竖写、六字分双行竖写、六字分三行竖写(图十一)、自右向左一排横写等。
图十一:明代宣德御窑瓷器上的青花六字三行外围双圈款
款识外多围以双线圆圈,另有个别围以单线圆圈、双线长方框及双线长方框外复加双线圆圈(图十二,1、2),也有无边栏者。再有极个别器物上的年款书写于花心或锦纹中心。其中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排列外围双线圆圈款最为常见。青花楷书“宣德年制”四字年款较少见(图十三),所见青花花口蝶耳杯、青花藏文僧帽壶上的四字楷书款均署在外底,分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线圈。
图十二: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半高足碗,1991年北京市广安门外出土
图十三:明代宣德青花折枝花纹高足杯
青花篆书四字年款极罕见,迄今为止,传世品中未见一例,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曾出土宣德仿汝釉高足碗和青花高足碗残片标本,其内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四字年款,四字分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线圈(图十四)。
图十四:明代宣德青花高足碗(残)内底所署青花篆体“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1982年景德镇市珠山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宣德御窑瓷器上的锥拱六字年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器物造型见有盘、碗、高足碗等;品种有鲜红釉、祭蓝釉、酱釉、白釉、浇黄釉(图十五,1、2)等。盘、碗锥拱于外底,高足碗锥拱于内底中心。楷书六字分双行排列,外围锥拱双线圆圈。景德镇市珠山宣德御窑遗址曾出土一件白釉矾红彩云纹高足碗,其内底心既有锥刻六字暗款又有矾红彩书写的六字款,属于非常罕见的款识。
图十五:明代宣德浇黄釉金钟碗
应引起注意的是宣德朝御窑青花、仿龙泉釉、仿汝釉蟋蟀罐和青花或青花加矾红彩合碗上所署年款,均为双款。即合碗的盖内和内底均署有青花楷体六字年款,俗称“对铭款”。盖内署青花楷体六字双行外无边栏款,碗内底署青花楷体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宣德御窑蟋蟀罐分为坐盖式和平盖式两种,而且所署款式不同。坐盖式蟋蟀罐的盖内和外底均署青花楷体六字年款,盖内自右向左横写一排、外底竖写一行(图十六,1、2)。平盖式蟋蟀罐的盖内和外底虽也均署青花楷体六字年款,但盖内和外底均署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图十六:明代宣德青花汀州竹鸡图蟋蟀罐,1993年景德镇市珠山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孙瀛洲先生也曾对宣德朝御窑瓷器作过深入研究,素有“宣德大王”之美誉,他曾将宣德御窑瓷器所署年款编成四句口诀,合仄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即:
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
第一句是说宣德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的落款位置不固定,除了常见的署在器物外底,还见有署在器物内底、内壁、盖内和器外口部、颈部、肩部、腰部、注壶流上等,故曰“宣德年款遍器身”。
第二句是说宣德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的工艺既有以青花料或釉上彩书写款,又有刻划(锥拱)、模印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均为楷体,“宣德年制”四字款既有楷体也有篆体。模印款笔画凸起,故曰“阳”文;刻划款笔画凹进,故曰“阴”纹。这两种款均在釉下,故称暗款。
第三句是说宣德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既有六字和四字一排横写款,也有六字一行、六字双行、六字三行、四字双行竖写款。款外有围以花瓣或锁字子锦纹者(所谓花心署款)、四重边栏者(即双方框外复加双圆圈)、双圆圈者、单圆圈者等,也有无边栏者。
第四句是说宣德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中有一种字体最为优美的摹仿晋唐小楷书法风格者,其笔画工整,字体清秀、遒劲,像写在宣纸上般自然大方(图十七)。
图十七:明代宣德御窑瓷器上所署具有晋唐小楷书法风格的青花六字年款
这四句口诀对于我们了解宣德御窑瓷器年款的特征很有帮助。实际上,由于宣德御窑年款在当时是由景德镇御器厂工人按照样本临摹在瓷器上,而且御用瓷器产量很大,参与摹写的人数肯定不只一人,故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完全一致,致使每一个字的特征都很难用文字来准确描述。孙瀛洲先生曾对宣德年款的每一个字都进行过细致分析[10],谈到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来说,“大”字就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其一横被第二笔的一撇分割后,有左边长的,有右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年”字除一般写法外,还有最明显的五种不同的写法,即“勾头”年、“单丰腰”年、“双丰腰”年、“大四横”年、“小四横”年等。应引起注意的是,宣德御窑瓷器所署楷体四字年款之“德”字“心”上无横画,而所署篆体四字年款之“德”字“心”上有横画。
明宣德 青花内松竹梅外庭院仕女图盘正在景仁宫展出
有学者提出宣德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的蓝本也应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因为从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朱瞻基亦像其祖父朱棣一样器重沈度,且疼爱有加。因此,宣德皇帝效仿其祖父命沈度为御用瓷器撰写年款样本,应当顺理成章。
总体来说,宣德朝已非常重视在御窑瓷器上署年款,将其作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而永乐朝尚未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宣德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的特点是字体笔画粗细适中,六个字大小不一,笔法遒劲有力,青花款的笔画颜色多浓淡不匀,有的还泛出氧化铁结晶斑。这些都是鉴定真、仿宣德御窑瓷器年款的重要依据。
三
成化朝御窑瓷器年款
明代成化朝(1465~1487年)景德镇御窑瓷器上基本都署年款,而且在款式、内容、书体等方面与永乐、宣德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相比,都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朝御窑瓷器年款呈现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均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图十八,1、2),不见“成化年制”四字款;
图十八:明代成化白釉绿彩锥拱海水龙纹碗,1953年北京市王府井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二是新创一种六字双行排列外围双方框的款式(图十九,1、2、3),为以前所未见;
图十九:明代成化青花折枝花纹杯,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三是年款的字体只见楷书体,不见篆书体。
成化御窑瓷器年款的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者。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写楷体六字一排年款,落在盘的口边,高足杯则在足内边沿按顺时针方向绕足书写青花楷体六字年款。写于口边的如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和青花麒麟纹盘,这类盘的款识之所以书于口边,是因为其外底无釉,呈糊米色,俗称“糊米底”,无法署款。因此,黄地青花装饰者,即将写款处的黄釉刮掉,留白一条(图二十,1、2、3);白地青花装饰者,即在口边纹饰空白处署款。
图二十:明代成化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成化御窑瓷器年款还有一种署在青花碗外底的青花楷体六字一行外围青花双长方框款(图二十一),属于特别稀有之款识。在高足杯的足内沿绕足署款(图二十二,1、2),则为成化御窑首创。
图二十一:明代成化青花碗(残片)外底署款,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图二十二:明代成化青花折枝莲托杂宝纹高足杯
成化御窑青花、斗彩瓷器上均署青花款;单色釉瓷除署青花款外,还有少量锥拱款。例如祭蓝釉瓷器中有的在外底锥拱六字双行款,外围锥拱双圆圈。值得一提的是成化祭蓝釉白花瓷所署款识很特别,即在外底祭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书写楷体六字双行外围白泥双圈款(图二十三,1、2),款字笔道凸起,这种蓝釉白泥款为成化朝瓷器上所独有[13]。
图二十三:明代成化蓝釉白花云凤纹碗,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以青花料书写款占全部成化御窑瓷器款识中的绝大多数,其特点是:笔画青花色料下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略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但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初学写字的儿童所书写,透着稚拙之气。成化朝御窑瓷器款识之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有学者将其与成化皇帝御笔书法对比后,认为其样本有可能是成化皇帝所书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的每个字都颇具特点,这也为后来仿写造成很大困难,欲将六个字都仿写到位,实属不易。
孙瀛洲先生在研究成化朝御窑瓷器时,尤其注重对其所用彩料和所署款识字体进行研究,尤其受人称道的是为便于人们理解,曾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之特征编成六句口诀,即: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说款识中“大”字之第二笔“撇”画的出头尖圆,但并不太高。
第二句是说“成”字第五笔的“撇”画直而生硬,第三笔则有直立向下者,写成“]”,也有向左方弯倒者,写成“〖”。
第三句是说“化”字左边的“亻”和右边的“七”上端基本持平,或右边略高,但高低差别不大。
第四句是说“製”字下半部“衣”字之“横”画一般不越过右边的立刀,“製”字大多上丰下敛。
第五句是说“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宽窄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太一样。“日”、“月”头部则基本持平,高、低差别不大。
第六句是说“成”字末笔的点,有点在“横”画以上的(正常写法,即头部),有点在与“横”画持平部位的(即肩部),有点在“横”画以下的(即腰部)。
这首歌诀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成化朝御窑瓷器年款的字体结构特征,虽有个别例外,如 “大”字第二笔撇画出头较高(图二十四,1、2)或顿笔、“成”字撇画较软(图二十五)、“製”字衣横越过立刀等,但绝大多数成化御窑瓷器上款字的风格仍符合该口诀。
图二十四:明代成化鲜红釉盘
图二十五:明代成化瓜皮绿釉盘(“大”字撇画顿笔,“成”字撇画较软),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笔者曾对故宫博物院藏成化御窑瓷器及各地已发表传世和出土成化御窑瓷器年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成”字末笔的点,绝大多数点在与横持平的肩部。另外还有个别“成”字没有最后一点,俗称“飞点”(图二十六,1、2)。
图二十六:明代成化斗彩折枝莲托八吉祥纹碗,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成化御窑瓷器年款中的青花款所围双圆圈或双方栏框的颜色深浅不一,双圈大多外圈色深,内圈色浅,说明当时是先画外圈,后画内圈;双方栏大都不太规整,四角重笔处往往色深。这些虽然不能算作成化御窑瓷器年款的长处,却为我们辨别真伪提供了依据。
明成化 青花内“十”字杵外夔龙纹盘正在景仁宫展出
由于成化御窑瓷器成就卓著,自明代正德朝开始即被仿造,特别是嘉靖至万历时期仿成化瓷器已成为一种时尚,虽有破绽可寻,但毕竟已达到形似的程度,给鉴定造成一定困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仿成化御窑瓷器年款非常盛行,有些仿得很成功,能达到神似的程度。其中以康熙朝郎廷极(1663~1715年)督造的郎窑仿成化御窑瓷器所署仿款水平最高,使人稍有不慎就会上当。以至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刊刻的刘廷玑撰《在园杂志》(卷四)曰:“磁器始于柴世宗,迄今将近千年……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鬃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15]
所见传世郎窑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图二十七,1、2),在造型、绘画、色彩和款字仿写等方面,确实达到“与真无二”之境地。若说款字仿写方面有所差池,与真正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款字(图二十八,1、2)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主要是“大”字第二笔“撇”画出头不是尖圆,而是顿笔;“成”字第五笔“撇”画不够硬直,而是显得软而无力。而且这种差别极其细微,极少有人能看出来,很容易使人忽略而上当。
图二十七:清代康熙郎窑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
图二十八: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景德镇市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历代仿成化御窑瓷器年款,多作六字双行或四字双行排列,以青花料书写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者。清代康熙朝有一种紫地三彩云龙花卉纹折沿盘,其外底中心光亮如漆的圆形黑地上署“成化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是历史上仿成化款中较少见的作品(图二十九)。
图二十九:清代康熙仿成化款紫色地三彩云龙纹折沿盘
与永乐、宣德朝御窑瓷器所署款识内容不同的是,成化朝御窑瓷器除了署六字年款外,还有一部分斗彩罐之外底中心署青花楷体“天”字款。经深入研究后发现,何种罐之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何种罐之外底署青花楷体“天”字款,遵循一定规律性。即:凡是以龙(包括海水云龙、应龙、香草龙、瓜地行龙等)、天马(图三十,1、2)、海怪、缠枝莲托八吉祥、缠枝莲纹等主题纹饰装饰的斗彩罐,其外底必署“天”字款;而凡绘其他纹饰者,则必署六字年款(图三十一,1、2)。
图三十:明代成化斗彩天马图”天“字罐
图三十一:明代成化斗彩菱花式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亦曾总结出合仄押韵、朗朗上口的成化朝御窑瓷器所署“天”字款歌诀。即: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16]。
第一句是说一部分外底中心署有青花楷体“天”字款的成化御窑斗彩罐,且“天”字款外无边栏,但这种罐确为官窑(御窑)制品。而且“天”字的笔画一定要写得舒展、大方,“撇”要撇出去,“捺”要捺出来。
第二句是说如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成化斗彩“天”字罐上青花“天”字款的笔画,可以发现釉内气泡密集,笔画下沉,笔画上像是蒙了一层云雾。
第三句、第四句是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曾仿造过“成化斗彩天字罐”,但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仿品上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则会发现釉内气泡稀疏,青料漂浮不沉。
利用该歌诀仔细审视清代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怪图“天”字罐外底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图三十二,1、2),可以看出“天”字两横间距过大,“撇”“横”写得不够舒展。
图三十二: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怪纹“天”字罐
以上分别介绍了明代景德镇窑烧造御用瓷器质量最好、受到后人评价最高的的三个朝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御窑瓷器所署款识的时代特征。总而言之,这三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款的方式有书写、锥拱(刻划)、模印等三种,但在款识内容、式样、字体、落款位置等方面又呈现各自不同特点。
永乐朝虽然开创了在御用瓷器上署正规皇帝年号款之先河,但尚未形成严格制度,只在永乐晚期一少部分御用瓷器上署款,且款字内容只有篆体“永乐年制”一种。
宣德朝已将在御用瓷器上署年款作为一项制度而要求御器厂贯彻执行,说明已将款识作为在御用瓷器上(尤其是在以往不太受人关注的器物外底)胸有成竹地展示当朝所推崇的具有“雍容矩度、婉丽飘逸”“台阁体”书法美的装饰内容之一,使御用瓷器真正成为将造型、胎釉、纹饰、色彩、款识等有机融为一体、无一不精的艺术珍品。宣德朝御窑瓷器所署年款的特点是,落款位置不固定,既有“宣德年制”四字年款,也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年款,而且六字年款占绝大多数。六字年款均为楷书体,四字年款既有楷体亦有篆体。宣德御窑开创的在御窑瓷器上署楷体六字双行外围双圈的款式,成为后来御窑瓷器上使用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款式。
成化御窑延续宣德御窑创立的在御窑瓷器上署款的制度,绝大多数御窑瓷器都署有年款,不署款者极少见。所属年款只有一种,即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不见有“成化年制”四字款。六字年款的每个字都具有显著特点。另外,成化御窑斗彩罐之外底既有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者、也有署青花楷体“天”字款者,而且究竟署哪一种款,具有一定规律性。
深入了解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御窑瓷器所署款识特点,对于鉴定这三朝御窑瓷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