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陆巷∣太湖第一村
陆巷古村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自从明代出了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王鏊之后,学风日盛,经商成风,因此在外为官,经商者众多。光王、叶两家就出了一位状元,11名进士,46名举人,如今陆巷仍名人辈出,共出了五位中科院院士,160多位教授。
在鼎盛期,陆巷全村有建筑规模较大的厅堂72座,虽历经悠悠岁月,历史变迁,如今仍保存着20多幢明清古宅,村内明清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保存之完整,在江南独占鳌头,是苏州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
走进老街,迎面就是“寒谷渡”,两边柱联写着“落霞渔浦晚,斜日橘林秋”。
当时村里的商帮,读书人,都是从这里上船经商和进京赶考。官员回乡省亲,商人发迹回家,也是在这里下船。“寒谷渡”见证了商人,读书人,荣归故里的热闹场景!
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即1475年,王鏊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随后在举行的殿试中,王鏊又被众考官推为第一名状元。然而被主考官商辂降为一甲“探花”。
王鏊虽失去了做“三元”的机会,但还有“两元一探花”官至“宰相、少傅、太傅”。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可见其功力。
“八股文的开山宗师”的名号真不是徒有虚名!
在长达一里的古意盎然的紫石街上,
呈"丁"字型排列的
"解元、会元、探花"牌楼,
就是为纪念王鏊所建。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
陆巷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
在古巷长弄,有明代所建的遂高堂、会老堂、晚三堂、熙春堂、双桂堂、明代古井等古迹三十余处。
走在石板古街中,第一个就到了《怀德堂》。怀德堂是王鏊后裔旧宅,相传因王氏受朝廷俸禄,后裔受先祖厚德庇护,感恩怀德故名。
怀德堂虽然是小小的一块地方,却聚集了近千年的时光。
清道光二年重修,又名“觉庐”,现主人购下后,精心恢复怀德堂以及家麟堂、桔园,使之有机组合一体,并将自己收藏的各式古董,雕刻摆设陈列在内,民俗气息浓郁,文化积淀厚重,具原汁原味江南风情,故也可视为“陆巷风情民俗园”。
“宝俭堂”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原为南宋左拯、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称,保持了苏州旧时官僚府第宅园相连的风貌。
园以水池为中心,
四周布置亭阁轩庭,
山石花木,
假山曲桥,
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
全园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园内有景,园外有山,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胜多的范例。
走进门厅,一个院落前就是“宝俭堂”的大厅。大厅帘布垂挂,荷塘静幽,一帘幽梦再为贴切不过了。
我一直很喜欢逛古镇老街,喜欢看那斑驳厚重的老建筑、深幽古朴的石板街、透着时光穿梭的旧物件和那巷子里时不时传来吴侬软语。
惠和堂宰相府,位于陆巷中部,是一座古代官宦第宅建筑的代表作,更是我国明清时期大型群体厅堂建筑的典型,是明朝王鏊宰相故居。
惠和堂,
现在用做王鏊纪念馆供游客参观,
惠和堂中的家训也代表了一代名臣的为人。
惠和堂占地8000多平方米,古宅进深五进,纵向三路并进,左右有备弄相隔,中轴线上有门楼、轿厅、大厅、主楼、女眷楼和后花园和住楼等;左轴线上有花厅、书楼、小花园和往楼(佣人等居住);右轴线上有茶厅、灶间、耳房等。
或许正是在江南的水和水做的江南中,那安闲稳重的气韵,养育了成为宰相的王鳌含蓄内敛的人格气质和处世方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陆巷是苏州吴中东山镇的一个小村子,怎么就被誉为“太湖第一村”了!在这里被升华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象,被演绎到每一个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走进陆巷,那古老的石砌巷道,一眼千年。
永远的东山古镇,在湖一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