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翁国霖||福建
前年,我把在《厦门日报》等报刊上刋登的文章,结集成册,委托印制,用以赠送亲朋好友。没想到,这本名为《人生屐痕》的书,竟然引起了正读小学三年级小外孙极大的兴趣。
原来,小外孙在课余时喜欢拼乐高、机器人等,学习不太认真,对于语文更不甚喜欢,觉得不但要动脑,还要动笔,甚是麻烦。三门功课,比较喜欢背英语,所以在每次考试时,往往是英语成绩位居榜首,语文成绩则是排在末位。每每女儿引导或教训他,他都不接受,照样我行我素。可现在,他不但每天都主动地把那本书带到学校去,作为课外书阅读,而且信誓旦旦地说他也要写本书。
小外孙喜欢这本书,恐怕是有两个原因:一是知道里面的文章是外公写的;二是有些文章写了他和他身边的人和事,引起了他的好奇和兴趣。有一次,女儿和女婿带他一起到家里来,吃过午饭后,要求看看我在《伴我走过青涩青春的水壶》一文中所提到的发小赠送给我的那只水壶。还有一次过来后,要求自已一个人留了下来。午睡时,他躺在我身旁要求:阿公你讲讲你女儿小时候的一些调皮事。我顿时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应答。原来,他看过我在《吾家有女》一文中描写女儿成长的过程,单独留下来的目的,就是要再打探打探他妈妈小时候的一些他未知的调皮捣蛋的趣事。
在学校课外阅读时,他看到书中的一篇《母子俩的“战争”》文章,意识到是写妈妈因他的不认真学习,与他发生的一些冲突,不禁开颜大笑。放学回家后,余兴未尽,又当着他妈妈的面朗诵起那篇文章,边朗读边乐得哈哈大笑。小外孙对一些奇闻异事也颇感兴趣。有一次,他让我再讲讲《老家突击队》一文中副队长在开山炸石爆破中,躲进废弃墓穴逃过一难的经历。
虽然,小外孙目前的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文章中写的有些事他理解有限,有些字也不认识,但因为兴趣,他还是坚持不懈,努力和热心地阅读着,目前已阅读了书中的不少文章,以及其它的一些他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而阅读,也确实是提高其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为优,一下子跃居三门功课的榜首,作文能力也大有进步。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课文里描写燕子飞行,用“掠过”,而不用“飞过”,小外孙举手答道:因为“掠”比“飞”的速度快。因而,获得老师的表扬。后来,还被授予爱读书、读好书的“书香少年”的称号。今年,小外孙开始上四年级。开学时,老师要求写一篇与师教有关的作文,小外孙以写信的方式,并第一次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据史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与其弟苏辙都不喜欢读书,其父苏洵琢磨出一个教育方法:经常带两个儿子到书房去,当两个儿子在书房打打闹闹时,他却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脸上还挂着一副眉飞色舞、心情愉悦的表情。两个儿子好奇,闹着要看,苏洵却故意把书收起来不让他们看,这就激起了两个儿子的好奇心。待苏洵离开后,苏轼哥俩赶紧把书翻找出来,也认真地阅读了一下,从中找到了乐趣,自此养成了爱读书的兴趣。后来,兄弟俩皆学业有成。由此,“一门三学士”就成了一段传世佳话。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绛也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兴趣,确实是学子最好的老师。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翁国霖,当过农民、煤矿工人和宣传干事等,喜欢文学,曾在《厦门日报》《莆田晚报》《同安文艺》《莆田作家》和《莆田市杂文界》等媒体发表过散文、小说和杂文等。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