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姚梅龄教你辨通身汗系列——自汗14证型
第111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自汗(汗出)
1. 概念
“自汗”与“汗出” 一症,是指身体在不应当出汗之际(如不在大 运动量活动或高温之情况下)全身明显汗出的异常现象;或者医生对 服药后(尤其是发汗药)出现全身明显汗出反应的客观记载。
“自汗”与“汗出”基本同义,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体征。
2. 主要病因病机
(1) 风邪犯表
(2) 风热犯表
(3) 里(气分)热盛
(4) 内风夹热
(5) 心火炽盛
(6) 厥阴瘀热
(7) 阴虚内热
(8) 卫虚失固
(9) 肺气虚
(10) 气血空虚
(11) 卫阳大虚
(12) 少阴阳虚
(13) 阴盛格阳
(14)阴阳离决
3. 自汗机理
(1) 风性疏泄,鼓舞津液外泄
(2) 风热迫津外泄
(3) 热迫津泄(如白虎汤证)
(4) 风性疏泄,热迫津泄
(5) 汗为心之液,火(主要指心经气分的火邪)性急迫,津液 外泄
(6) 汗血同源,津液常需借血以布运,气郁则血瘀,瘀则血中可生瘀热,以致迫津外泄
(7) 肾主五液,肾经虚热,可迫津外泄为汗,同时还可造成阴液难以内守
(8) 卫气虚可致玄府难阖,汗津外溢
(9) 肺主皮毛,肺气虚可致毛窍失固,致津泄为汗
(10) 气随血脱,卫气失固,以致汗出
(11)卫出于下焦,肾阳为卫气之根,寒邪伤表里之阳,加之发汗过度,造成卫气大虚,同时阳虚不足以接续充养卫气,造成肤表失固而津液大泄。
(12) (少阴心肾)阳虚失固,津液外泄。
(13) 阳气大虚造成表气不固,可致表津外竈;加之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形成体表客热迫津外泄。
(14) 阴阳均失秘藏。
4. 病因病机鉴别
(H) 常兼恶风发热(翕翕发热),脉浮。
(2) 常兼发热口渴脉浮数,或咽痛咳嗽。
(3) 常汗多,必恶热,烦渴较盛。
(4) 阵作大汗,在上则咳甚气促,在中下则消渴善饥。
(5) 常见大汗面红,烦躁不眠,甚则狂躁、骂詈不休(或笑不停 或笑中夹骂)而不识人。
(6) 常见焦虑急躁则汗出全身,或难以入寐,甚则丑寅时常常自醒。
(7) 常自汗盗汗出,常兼五心烦热,夜醒口干,午后歡红,脉细数尺沉。
(8) 常自汗出,汗出时恶风肤凉,多现右寸脉虚或沉弱,易患感冒,患感冒时其症多见发热、自汗恶风。
(9) 气短声低,多见右寸脉虚或沉弱,动则汗出,易患感冒,患感冒时症见流涕、咳嗽。
(10) 大汗出现于大量失血(如外伤、血崩或产中大出血)后,脉常现细弱或虚大,若未及时补足气血,自汗可逾月。
(11) 汗出时或即将汗出时,即通身恶寒甚,甚则欲寒栗,汗出时肤冷,若得温覆、重衣、向火,则恶寒可减轻,脉不沉而虚浮,或浮微,无里证。
(12) 肾阳虚则症见动则易汗岀,怯寒肢凉,背怯寒,夜尿多,尺脉沉或兼弱;心阳虚则症见汗出心悸欲得按,易惊恐,背怯寒,常见寸脉沉。
(13) 症现身发热或大热,反欲得近衣,反汗出、面赤,下利清稀,脉浮大而空,或脉沉细微。
(14) 在杂病中,往往表现为精神离散,脉虚大或微弱数疾之时, 气急息高躁扰,汗出而死;在时病卒病中,则可突然汗出,气绝而亡。
5.病种举例
(1) (伤风)感冒
(2) (风热)感冒
(3) 温病(阳明里热盛)
(4) 风消
(5) 狂证
(6) 郁证
(7) 虚劳
(8) 汗家(营卫失和)
(9) 虚劳
(10) 产后自汗
(11) 汗家(太阳虚寒)
(12) 惊恐症
(13) 伤寒危证
(14) 伤寒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