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58号作品】残墨||辘轳·母亲和井(散文朗诵)

辘轳·母亲和井
作者:残   墨
主播:阳光静好
    主编:非   


      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古老的水井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汲水资源。人畜饮用、抗旱救灾都离不开它。庄户人日复一日慢慢地摇着承载命运和梦想的辘轳,摇醒晨光、摇睡晚霞,摇得宁静乡村“五谷丰登六畜旺,千峰竞秀万户春。”
       “夏至无雨三伏热,小暑无云正伏天。”八月上旬,正是三伏里最热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把一肚子火气全部撒在厚重、纯朴的土地上。俗话说:“麦子不受三伏气,人民难熬六月天。”眼下,生产队正组织全体社员抢收小麦。尽管天气如此炎热,但为早日完成麦收任务,中午饭由生产队保管员统一送到地里。社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就着咸滋滋的汗水,渴饮沧海累枕桑田。尽情享受天做被、地当床的自然与洒脱。
       母亲送走饭筐,又忙着给孩子们开饭。然后架豆秧、打酱缸,再给鸡鸭撒把粮。刚要端起饭碗,几声沉闷的雷声,霹雳闪电划破万里长空,黑云压境滚滚袭来。三伏天娃娃脸,说变就变。母亲急忙放下碗筷,挑起两只大水桶,直奔井沿。她要趁大雨到来前将水缸蓄满。母亲虽然只有一米五十多的个头,但她十分要强。每次都自己去担水,轻易不让我们去井边。父亲和哥哥在队里割麦子,而我和弟弟还小,井台上实在太危险。直径一米多宽的井口,没有任何挡板,四周几乎与地面平行。更何况沉重的柳罐,很容易将人带进井里。所以,母亲宁可自己受累,是万万不会让我们去冒险的。尽管如此,我和弟弟还是紧跟在母亲身后,一旦下雨担心她会滑倒。当母子三人来到井沿时,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挑的挑、抬的抬,正急急忙忙地往家走。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母亲踏上井台,顶住瑟瑟冷风,双手紧握辘轳把。在暴雨将至的关键时刻,她咬紧牙关,用尽全身之力顽强地摇起沉重的辘轳。冷风裹挟着灼热的尘土,扫在母亲刚毅的脸上。那爬满皱纹的脸颊,轶写时光飞转,镌刻岁月流痕。冷飕飕的狂风,把母亲的头发卷起一缕,她顺势抿进嘴角。风尘里嵌着母亲的清冷与刚强。倔强的井绳,死死地拽住柳罐,慢慢地将它拉出井口。任凭风云突变,母亲笃定心中那枚坚定的信念。她挺起肩膀扛住辘轳,沉稳而熟练地将柳罐提上井台。正准备往水桶里倒,邻居陈大娘,顶着雨腥腥的冷风,肩挑水桶,踽踽蹒跚来到我们面前。陈大娘无儿无女,老公母俩携手白头、相依为命,双双步入花甲之年。老伴因半身不遂,丧失了劳动能力,去年才被生产队纳入“五保”。我们两家仅一墙之隔,母亲经常把园子里的青菜、水果及生活用品,接济给她。因此,老姐俩相处得很好。母亲让我擎住辘轳,她伸手拽过陈大娘的水桶,把柳罐里的水倒进她的桶里。然后喊我和弟弟帮她抬回去,她继续给陈大娘打第二桶水。我虽然有些不情愿,可母命难违。况且眼看大雨将至,没有时间多想,兄弟俩抬起水桶,就往陈大娘家跑。我俩刚把水倒进缸里,母亲和陈大娘也冲进了屋。
       当我们再次返回井沿时,狂风卷起震耳欲聋的雷声,推动滚滚乌云,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巨雷把黑色天幕撕开一道道刺眼的口子,豆粒大的雨点打在地上,砸起阵阵烟尘。我大声嚷嚷着,埋怨母亲不该多管闲事。而我的声音立刻煙没在暴风骤雨之中。一条条雨丝像鞭子似的,抽打在脸和身上。火辣辣的阵阵刺痛,瞬间被倾盆大雨冲进泥泞的车辙里。母亲迅速脱下上衣,罩在我和弟弟的头上,然后把我俩搂进怀里,她则坚强地屹立在风雨中,任凭雨骤如磐、肆无忌惮地撕扯着。她那羸弱的身躯,宛如一只育雏的母鸡,当危险来临时,它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女藏进羽翼下,用生命和母爱,化解所有困难和危险。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母亲经常引用毛主席语录教育我们。在那特殊的年代,毛主席是老百姓心中的神。他的话被人们捧在心里,做为修身齐家的法宝。母亲告诫孩子们:“人是需要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她虽然没有文化,太多的道理也讲不通,但她深谙一个理儿:“积德无人见,行善有天知!”母亲淳朴善良的心境、宽以待人的行为,宛如一面镜子,永远校正我前进的步伐。
       暴雨过后一片宁静。风不叫了,雨不喊了,地面上一尺多深的雨水,从四面八方涌来,汇成汩汩湍流,欢快地唱着“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一路高歌奔远方。母亲肩上挑着一弯彩虹,我和弟弟,抬着雨后那缕热烘烘的骄阳,一跐一滑、小心翼翼地往家走。虽然崎岖不平的道路泥泞不堪,但这是庄户人每天必走的生活之路。父辈们就像挖山不止的愚公,带着他的子孙,祖祖辈辈、锲而不舍地耕耘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
       有人说,“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在人生的驿站里,母亲就是打磨生活、撬动岁月的支点;母亲是挑着日月,行走在风雨中的扁担;母亲是暴风雨过后,飞架在蓝天上那弯炫丽的彩虹!每每想到母亲,便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读不尽的故事!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刘百库,笔名:残墨,黑龙江省明水县人,现居住四川省成都市。任《中国乡村》散文编辑,《作家故事》编委,《青年文学作家》理事。有《雾凇》《刘半两的大事》《那人·那山·那北斗》《盛在饭筐里的念想》《杏黄满街香》《爱美人更爱江山》等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山东散文》《作家故事》《青年文学作家》等杂志和网络平台。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主播:
阳光静好,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教师,喜欢文字的音韵美,享受书法的线条美。在爱和感动中感受人性的光辉。
(0)

相关推荐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掉在井里的小足球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带辘轳的土井

         带辘轳的土井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次童年住过的小渔村,在这个村子我整整生活了十五年,望着这个小小的村庄,我在试图寻找童年的影子.时过境迁,我已二十多年未来了,村子变化很大,百姓住上了新房,吃上 ...

  • 刘国友 散文 那井 那人 那事

    故乡是我们人生的根,漂泊他乡的游子总爱回想与故乡有关的那些往事.在漫长的岁月里,每每看到"离乡背井"这个词,我就会对故乡的老井,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涌起无尽的温馨悠远思念. 小时候 ...

  • 散文天地‖家乡的老井 文/魏怀平

    家乡的老井 文/魏怀平 作者简介: 魏怀平 ,孟津县作家协会会员,<家乡>杂志签约作家,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12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微篇文学>,<青年作家 ...

  • 散文||盲人世祥

    盲人世祥 村里有个盲人,都称世祥,常闭着双眼,多时眼角堆着眼屎,有时上眼皮一翻一翻的,红浊的有点瘆人:光杆一人,在堂弟家搭伙过日子,七十多岁时,了无牵挂地追随先人而去了. 世祥是天生的无视力还是小时候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 1976年发生在华县新华书店的惊险一幕

    邮箱:3125136050@qq.com 诓娃下井捞水桶 头出井沿井绳断 作者 刘自胜 (华县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7月1日,当时暂借县文化馆一间半门面营业.以后店址几经搬迁.1956年于华县西关东 ...

  • “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柳罐斗子  柳罐斗子怕漏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柳罐是用来从带辘轳把的土井里往上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的.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时代,木桶不抗摔,容易破碎,铁桶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

  • 魏青锋:水井里的旧光阴|散文选读

    作者|魏青锋 来源:绥化晚报 记忆中村里有两口水井,一口在村东头打麦场的边上,距离我家只有不到两百米,另一口在出村的路口,有高高的井台,木质的磨得锃亮的辘轳,还有一个离地一米高长方形的水槽,形似现在缩 ...

  • 山东作家 || 马庆珍◆井影岁月

    马庆珍,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公安报><派出所工作><中华魂><警察><临沂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