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智佑丨《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评介(明清文学论著推介之七)

引言

《金瓶梅》《玉娇梨》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

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人,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必出于仿效矣。《玉娇梨》《平山冷燕》有法文译,又有名《好逑传》者则有法德文译,故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下》

鲁迅先生表情包

自鲁迅后,有些学者将 “才子佳人小说”视作一种概念,进而延展到“才子佳人剧”,王永恩的《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就是典型代表。

该书梳理了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剧的源流、创作概貌、主要故事模式和重要剧作家的作品,是第一部全面探讨明清才子佳人剧的专著,系统揭示了这一戏剧题材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其中对才子佳人形象的分析和才子佳人故事模式的概况,比较丰富充实,可以探究到才子佳人题材在戏剧中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细读文本

全书包括引言与五个章节。其中,作者在引言部分直接对“才子佳人剧”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指出了才子佳人剧的几点要求:男主人公为才子,女主人公为佳人,作品的主题内容为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这种定义大概是根据“才子佳人剧”这一名字来进行定义的,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当然,稍微学术一点的部分就是作者还在引言当中介绍了才子佳人剧的研究现状,他提到,相比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才子佳人剧”的研究更加冷门,没有什么研究。

《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王永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在笔者看来,才子佳人剧不宜采用过于精细的划分方法,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被视为是才子佳人剧:一、作品的男主人公是才子;二、作品的女主人公是佳人(只要有美丽容颜和美好品质即可);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才子与佳人爱情故事的。这样一来,更多的作品就可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了。之所以采用这种较为宽泛的范围,主要还是因为才子佳人剧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也是丰富多彩的,研究范围的适度扩展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才子佳人剧是如何不断地进行演变的,以及这种律动的原因和趋势何在,从而能够得出更准确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在第一章中,王永恩开始追溯“才子佳人剧”的形成过程,他甚至将源流追溯到《诗经》、《史记》、汉魏文言笔记以及唐传奇。之后,元杂剧中,“才子佳人剧”开始成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类型变得更加多样,人物形象也开始固定,才子佳人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突破。

作者以《西厢记》为例,探讨了其在思想、人物塑造、结构、心理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后世戏剧的模板性意义。而到第二章的时候,王永恩开始介绍这类戏剧的概况,从剧本的内容类型、人物类型、才子佳人剧的变迁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其分类与类型发展时期。

随后在第三章、第四章中,又分别讨论了情节设置与叙事方法。如在第四章中,从叙事视角来看,古代剧作家普遍具备中国戏曲是“代言体”的观念,其特征为现行的、操纵叙事的主观叙事者的退隐,而由剧中人物的“客观”叙述取代。

但明清的才子佳人剧中,作者叙事主体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即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态度很明晰。常见的叙事视角有道德视角与男性视角。而且王永恩还分析了三种“才子佳人剧”的叙事结构:排障式结构、连环式结构、平行式结构。

到了第五章,他开始介绍一些著名人物的戏剧创作。如史槃、吴炳和李渔等。

作为一本研究性专著,《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自然有它的优势在。

影响力纵观。数据来源:读秀

首先,可以看出,研究才子佳人题材的几乎都是论文,但很少有书专门研究。并且,一些研究性书中又只用一节或一章来概括才子佳人文学。搜索中专门研究才子佳人题材的研究性著作是这七本。

其中前四本并没有专注于明清,而只有《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和另外两本是明清相关的,不过与其他两者相比,我们推荐的这本是在其他两本的基础上写成的——可以从最后的参考书目和书中内容看出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全书结构严谨有趣简洁,可以看目录的概览,这位作者写的书中标题都很简短很有意思。

王永恩两书目录展示

客观评价

首先,《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是一本非常踏实的书,在书的引言部分,作者就揭示了一种明清才子佳人剧的固定模式,并在书的前部率先为读者厘清了才子佳人剧的范围,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在书中,作者也列举了较多的原文材料,依据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并不是没有根据地胡乱分析。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作者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运用了较为灵活的书写方式,他多处都选用了表格的形式,将作品按照时间列出,能够给读者清晰的观感。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做到追源溯流,即追寻这种文学创作题材的源头,如《诗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等等,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为其分出广义与狭义两种类别,但在追溯源头的过程中以及参考前人对于才子佳人剧划分时,作者同时提出了自我的观点,他给才子佳人剧的限定了三个范围,这是对前人的总结与创新。

不足之处在于,该书的书写较为模块化。本书的结构是:源流——概况——情节——叙事——剧作家论,非常清晰,但也过于基础,虽然题为“研究”,但却更像是一种概论,缺乏深入的探讨,也缺乏启迪性的论点。

同时,由于大量地引用原文,导致对剧作文本的重述过多,使得书的内容不够充实,而且论述方式多使用“论据——结论”的基础结构。

“明清才子佳人剧不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民族审美心态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后人评价明清的才子佳人剧,常看到其消极面,认为这样的戏曲作品多是大同小异,已经过时了,被时代淘汰了。确实,那种“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的故事模式到了晚清就渐渐淡出了创作者的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创作者就彻底放弃了这种写作模式。事实上,才子佳人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后世不断地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新的类型,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最后书中的很多观点没有新意或者值得商榷,洛地先生早在《戏曲与浙江》提出脚色制在明清传奇中的重要地位,生旦为主,其他脚色帮衬,经历“主-离-合”的情节模式,实现团圆的结局。书中提到的“遇合-阻碍-团圆”模式与此类似。

书中在介绍“才子佳人剧”作者时,竟然把汤显祖排除在外,难道《紫钗记》和《牡丹亭》也不算是“才子佳人剧”吗?如果柳梦梅与杜丽娘知道了,可能也会想问问到底是柳非才子还是杜非佳人了。

《牡丹亭》舞台剧剧照

报告人:南智佑 

小组成员:南智佑,张睿,韩沁妍,李想,曹玥,马海燕

美编:小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