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罕见的烧船仪式  闽南人居住地峇眼独特的习俗

每年一度的印尼峇眼纪王爷圣诞,有一个送(烧)船庆典仪式,此活动壮观热闹,无数信众倾城投入,也引来附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海峡两岸,以及本国其他地方的游客观摩。

初到峇眼,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城市,有点特别像台湾,听到的都是同声同气的标准闽南语,城市店铺食店及居民的房屋,与闽南或台湾别无二致。故也被外地华人,尤其是新马人称是苏门答腊岛上的小台湾。尤其很多华人无论老幼,除了闽南语,还会讲流利的汉语,语调竟然与台湾人差不多。

Bagansiapiapi是Riau省Rokan Hilir的首府,华人居民最初由来自中国的移民组成,他们离开家园,通过航海寻找新的南洋居住地。

Bagansiapiapi或简称Bagan,华人多叫峇眼西比,是印尼苏门答腊岛廖内省的一个城镇。这座城镇是Riau省Rokan Hilir Regency(Rohil)的首府,位于苏门答腊岛的东海岸,坐落在Rokan River三角洲的对面,即是马六甲海峡的西岸,与新加坡及马来西亚近在咫尺,居民中除了马来人为主之外,华人为主要少数族群,尤以闽南籍为多。

峇眼位于马六甲海峡。

Bagansiapiapi(峇眼亚比)概况:

 人口: 73,360(2013)海拔高度: 4米

天气: 81°F(27°C),多云天气

面积: 47,526平方公里

(数据来自:维基百科)

峇眼的华人庙宇,几乎都是二三百年历史。

峇眼市容,比较幽静朴实。

传统的马来族高架木屋。

峇眼华人经济主依赖于渔业出口新马地区,城市发展之下,也有很多豪宅及高级酒店出现

中华公学,原来是亲国民党的学校,也难逃后来被印尼政府关闭的厄运。

为啥峇眼也被称作小台湾

或与烧船(送王船)习俗有关

在一个印尼群里,有一个有趣的谈资如下:

苏北的L先生发来峇眼烧船(送王船)仪式的视频,他感叹地说,人山人海。

香港的C先生回应:哇!好像祖籍地已经不保留这个习俗——烧船。

雅加达的H先生说:祖籍地根本没有这个习俗, 当初福建洪姓人士漂洋过海,经过种种风险, 听说还被泰土著追杀,才来到峇眼这个地方, 烧船习俗才从那个时候开始, 就是为了纪念平安抵达峇眼, 答谢神灵的一个仪式。

他补充说:峇眼当时长满红树林, 洪姓人士当时远远看过去, 看到远处有荧光闪烁, 还误以为是村落, 等到靠岸时才发现到那是萤火虫。俺家姓洪,先曾祖父就是在峇眼落脚。

香港C先生问到:峇眼好像被人称作“小台湾”,怎么回事?

H先生解释说:没有所谓的小台湾这回事, 峇眼人主要来自同安,翔安,南安,或其它周边城市,都是闽南语区域,这里的闽南语跟台湾的福建话同一个源流。 因台湾福建人的祖先,也是这几个地方过去台湾的。

他还说,我们没听说过峇眼是小台湾, 这个我今天才听到, 这令我非常惊讶。

可能就因为所用的闽南语非常类似, 就说峇眼是小台湾?随便他们新加坡怎么说吧, 以前也有人说。我就不去争论这件事情了。 只是在想, 说成是小福建, 或小同安可能还比较贴切。

以前也有人说山口洋是小香港, 坤甸是小新加坡, 这个都是新闻炒作。但我就不去为这些去争论了。

我感到惊讶是, 作为峇眼人的后代, 我竟然是今天才知道有此一说。

雅加达的W先生认为:不能太较真,以酒后话题的心态看。

H先生说,而新加坡人竟然认为比我这个峇眼人的后代,还要清楚我家乡的事情。不是较真, 只是感到很惊讶

听了这个对话,笔者也去考证有关资料,其实闽南人乃至过海到对岸世代居住的台湾人,也是因为一种王爷信仰,也有叫做送王船的烧船仪式。

当然,H先生讲的落脚先祖峇眼后,酬神而举行烧船仪式,也是可信的,也是该王爷信仰的体现。

也许台湾人或新加坡人,见到峇眼的送王船仪式如此壮观,加上口音与闽南及台湾接近,就把峇眼称作小台湾,也是顺理成章的。图为2016年厦门钟山烧王船仪式。(资料截图)

1933年马六甲的送王船仪式老照片,也是好隆重,人头簇拥。(网络图片)

参考资料:

从尚存的“送王船”文献看,除了出自福州外,绝大部分来自台湾和厦门,其年代均在清康熙及以后,而从其中的描述看,这些记载存在比较明显的引用印记,其源头大多指向漳泉两府。

台湾开发较晚,其民间信仰基本来自福建闽南,而其中便有不少王爷信仰,是通过王船靠岸的方式获取,消灾去瘟本是“送王船”的功能之一,当王船在台湾沿海靠岸,当地百姓内心的担心是必然的。

与之经历截然不同的是东南亚的王爷信仰,他们多为漳泉先人从家乡携带神灵异地重建,或许是因为远离故土,东南亚的王爷信仰带有浓郁的故乡情结,特别是祖先崇拜与乡土王爷信仰的结合,更增加了华侨华人的家国之思,如马来西亚槟榔屿浮罗地滑和湾岛两处水美宫,本来为朱、池、李三府王爷庙宇,前者后来变成辛柯蔡三姓王爷的宗祠。

马六甲的送王船习俗:

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华人众多,其中又以福建人居多,不少闽南传统习俗也随着祖辈们下南洋,而传到了马六甲。

"送王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不仅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与中国共同努力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爷是福建闽南民间信仰的神明,"送王船"是福建省沿海渔港、渔村古已有之的民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难的英灵。

两百多年前不少闽南人下南洋谋生,王爷的香火也传到了东南亚一带,马六甲王船游行始于18世纪,历史记载能找到最早的记录则是在1919年。

记者拍下这个扬纸钱的一霎那镜头。(AKURAT.CO图片)

千人簇拥送王船的盛况。(AKURAT.CO图片)

烧船那一刻很壮观,看着桅杆被烧到掉下来,人们非常激情欢呼。华人称,这意味着运气顺利与吉祥如意。(AKURAT.CO图片)

另据印尼AKURAT.CO报道,6月19日举行的峇眼Festival Bakar Tongkang (烧船仪式),给当地经济带来红利,来自新马、海峡两岸及印尼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拉高了当地的消费。

印尼旅游部的100个奇风异俗日历搜集机构首席执行官 Esthy Reko Astuti, 他说烧船仪式,是证明印尼在保护各地的文化习俗方面,取得成功的标志。

他还表扬当地居民及政府精心筹备,使烧船习俗仪式节目顺利进行,也吸引很多外国籍印尼其他地区的游客,活跃了当地经济,带动了酒店业、餐饮业及销售业。

他说,平均每个游客每天的消费是50万盾(约值250元人民币),假如有75000游客,就很可观了,1天就有10亿盾流入峇眼。

他也承诺,要帮助峇眼改善城市的条件,比如改善石油与燃气供应方面。

峇眼所在的 Rohil县长Suyatno称,的确有75000游客来到,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还有一年各地的华人。

他说,酒店一房难求,餐馆爆满,连的士及三轮车夫都应接不暇,这个节目给当地带来了福气。

编者注:关于旅客人数及经济收入,觉得好像是原文记者误报,不可能那么多,仅供参考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