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理论评论应成为摄影家的“第三只眼”

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学、影视界的理论评论非常活跃。举例为证,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甫一出炉,各种学院派评论、媒体评论、网络评论便紧随其后、纷至沓来,充分凸显了创作与实践交融互渗、相伴相生,作家与评论家平等对话、开放包容的媒介生态和理论体系。相形之下,作为视觉文化载体的摄影评论与创作的紧密度则显得滞后甚至失语。长期以来,摄影界一直存在重技法轻理论、理论评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其中有摄影师自身的惰性和排斥理论学习的原因;也有理论评论自身不成熟、创造性思维缺乏、高质量批评失位等原因。在当前这个视觉文化突出的时代,影像已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认知世界的重要载体。因此,提升摄影理论和创作的黏性和交互性,增强理论评论在实践中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引导力迫在眉睫。

 摄影家要提升对理论评论的关注度

  要增强摄影理论的战斗力、说服力,首先需要摄影人加强对理论评论的重视。当前,许多摄影师都在凭直觉和感性创作,往往只创作却不思考、不反思,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快门、光影、影调上,却不愿意沉下心来阅读理性的文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喜欢看电影,却不愿读书;宁愿忍受身体上的苦,也不肯接受精神上的苦;愿意扛着相机起早贪黑,满世界爬高走低,也不愿束缚在椅子上与孤寂的书本发生关系。固然,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摄影人来说,阅读理论文字是辛苦、费力甚至乏味的,很难把一个喜欢视觉感受的人培养成喜欢阅读的人。因为人是视觉动物,更愿意通过视觉这种轻便好省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加之摄影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直观艺术,需要较强的现场驾驭力和技术操控力。但即便如此,摄影也不能仅仅只是跟着感觉走,靠运气支撑。不管是哪一类艺术,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而在人们的心灵上起作用,单凭摄影人的一腔孤勇、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不假思索的直感是不够的,还需加强经验的积累、文化的沉淀和理论素养的支撑。

  事实证明,不管是好的艺术创作还是理论评论写作,都是感性审视和理性流溢交织的产物。黑格尔曾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强调的正是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的关系。对于摄影创作而言,艺术家的思想性、创造性决定了大师与工匠的差别。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既有芸芸众生的眼光,又有造物主的眼光,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洞悉事物表象、感知生活真理,能从纷杂的现实中敏锐发现那些具有个性又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更为集中、典型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通过感性直观的画面来唤醒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而一些缺失文化理论积淀的摄影人更容易行动盲从,流于炫技,看问题只有感觉、感受,没有思想深度,常常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既无思想意义又无审美价值的琐碎瞬间,在创作中抓不住重点,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体现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试想,一个摄影人若始终匍匐在生活的脚下,泯然于众人之中,不能能动地发现并表现生活,那怎么能成为艺术家,并创造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呢?为此,加强理论学习是对摄影创作循序渐进、深度吸收、消化和梳理的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将“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的过程。摄影人只有广闻博识,对摄影史、摄影文化有系统的认识,才能明白自己的创作处于哪个坐标点,更好地汲取前人的智慧,将他人的经验化为自己成长的参照,并在纵向承袭和横向借鉴中将自己置于超越的起点上。

  要从摄影文化层面进行理论评论

  摄影是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从人文立场和视觉文化的角度对摄影予以关注和论述。当前,摄影理论评论文章和书籍大都停留在对“技”和“艺”的追逐上,缺乏对“论”和“道”的系统认识研究。如今,图书馆的书架上陈列的大多都是“摄影构图学”“光影技巧解密”“数码纪实实操技法宝典”“获奖照片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实操类书籍,少有站在中国摄影文化和人文高度对摄影艺术进行研究剖析、赏析评介的理论评论文章,而具有史论价值且带有文化批判性的文字就更少,这直接导致当今摄影作品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形而下”之“器”离不开“形而上”之“道” 。摄影和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人类思想文化和心灵活动在艺术上的反映和投射,所不同的是,摄影是以图像的形态认知和把握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叙事学等人文讯息,是人类获取知识、保存历史信息和社会记忆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对摄影的评论不应止于技巧和形式等自律性因素,还要把作品置于时代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从摄影史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考量,去探讨影像背后的时代性、文化渗透性及社会性等他律性因素对创作的影响,梳理摄影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联及在时代发展变革中的本位优势和艺道之理,以及在哲学、美学、艺术学中的跨文化属性和在社会历史中承担的视觉文化作用。

 此外,好的摄影评论家也应该是文化学者和社会评论家。历史地看,大多有影响的理论评论都来自文化和哲学领域的学者,如罗兰·巴特、沃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图卢兹、德里达等;一些经典理论著作如《论摄影》 《观看之道》《理解一张照片》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也是从大文化的角度对图像文化的社会学梳理和跨文化概括。社会在发展,摄影在前进,旧的理论难以引领新的摄影实践。在当代摄影人文理论和影像文化内涵缺失的当下,时代呼唤更多视觉评论家和人文学者参与其中,用与时俱进的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来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并构建影像文化的传播。

  要加强摄影理论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使理论评论切实发挥其战斗力、说服力和引导力,使之在文艺批评活动和艺术实践中产生实际的效果,还要增强摄影理论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的摄影批评不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泛泛而论,而是要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感同身受的沉浸式观察和体验式研究,以进步的美学观点和较高的理解力对艺术作品做出准确分析和深层透视,阐明其中隐含的艺术旨意和审美讯息,揭示艺术家自身尚未意识到的未尽之处和影像艺术的潜在价值,从而引领大众的视觉文化品位并催促创作走向成熟。这种沉浸体验式研究的根本,是评论家要进入文本与创作者发生关系,同时又能带有一定距离地跳脱开文本,以客观审慎的态度游刃于创作内外,对作品进行富于洞见的审美观照和理性发现。

 当前,理论评论之所以与创作产生疏离和隔膜,原因就是缺少对作品的准确把握和深层体验,导致评论出现悬浮性和滞后性。我们倡导理论评论要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文化大势和艺术流向,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生活,悬浮于创作实践之上。评论家对待艺术,既要有宏阔的艺术视野,也要有微观的艺术经验。视觉评论不是什么玄学,也并非越高深越好。如今,就连哲学也开始从纯概念、纯认知的抽象王国里走出来,摆脱形而上学的玄虚座位,与诗、文学和人生相结合,寻求真正贴近于人、贴近于生活的富有激情的东西。何况原本脱胎于社会生活,同人生和现实紧密相连的摄影评论呢?理论评论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引经据典的生吞活剥,而是对摄影实践富于烟火气的鲜活总结。那些漠视创作文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拼贴,以及学术词汇堆砌、艰涩难懂的冗长表达,只不过是教条的本本主义和“刻舟求剑”的僵死理论,不能对创作起到实质性的指导。真正有效的理论评论是评论家结合自身丰富的艺术认知和生命体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研究对象,与创作者进行生动而深入的精神交流,继而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和阐释。即便评论家平素不拿相机,也要尽可能在心里拍片,做到灵魂在场。此外,有效的理论评论还要避免滞后性。艺术的美是不断流动、演进的。评论家不能对新涌现出来的摄影形态一棍子打死,用陈旧滞后的理论规约创作,把一种审美标准当成既定的范式让创作者去遵循。而是要有开阔的襟怀和高于众人的鉴赏能力及分析批判能力,以进步的思潮和新颖的姿态介入视觉艺术前沿,随时注意对新的审美信息的发现和捕捉,同时鼓励摄影人突破老套路、老手法的影像探索,创造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和风格,切实发挥理论评论作为“第三只眼”的审美视角和独特创造。(文自中国文艺报、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微信:LYCH_YH

(0)

相关推荐

  • 王进玉:艺评家不要做有损形象的事

    笔者曾写过<艺评家是否首先要是个艺术家>一文,主要观点是艺评家不一定首先是个艺术家,也不一定非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这完全取决于评论的视角与层面,取决于所选择的评论风格和评论语言.当然 ...

  • 沪苏浙皖结成“评论者联盟”,目标——攀登文艺高峰

    4月27日下午,沪苏浙皖四家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上海文艺会堂签订"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去年6月,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发起成立,沪苏浙皖四地 ...

  • 提升摄影审美,就是每天看美图吗?

    - 以影像为媒,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在我身边,几乎没有人否认审美对摄影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的道理,「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名言也能脱口而出. 可 ...

  • 文学评论家的姿态与境界——浅说杨振喜先生的两本书

    梁东方 文学式微,附着在文学上的评论自然就更是退居到了连文学领域中的人也少有关注的境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减损真正的文学与真正的评论的质地,不过是因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急于求成上窜下跳者多了,让人们对整 ...

  • 华夏书画艺术人物 | 追痕 ——倪卫华的绘画创作

    倪卫华先生是一位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自九十年代初创作<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招贴><线性城市>等大型系列行为作品起,就引起了艺术界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他的 ...

  • 【另眼观点】19天日本旅拍出一本精彩影书,摄影家白衫是如何做到的?

    在数字化时代,虽出版一本书不再是难事.可纸质书的冬天已经来临,但优秀的东西是能温暖人心没有冬天的. 最近收到白杉先生半手工旅日摄影集<横断歩道>,带日语名字,其实就是人行道斑马线的意思.开 ...

  • 【另眼观点】不跨越五级台阶,你敢说你是摄影家?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杨徽/文]摄影给你很低的门槛,却给了你很高的台阶,要想成为真正的摄影家,你得跨越这五级台阶,你才会有底气. 第一级:会学习积淀------ 摄影界有种观念很有市场,认为理论是灰色的, ...

  • 【另眼观点】庐山惊险一幕与摄影家的修为

    [图/文 杨徽]庐山,悬崖峭壁,青松碧树,蓝天白云,一红衣女郎,正在悬崖石顶的黄色警戒线内留影 .和我同一位置摄影的看起来像一对夫妇 ,男摄影师相机瞄准对面爆发底气十足的喊声在山谷回响:"穿 ...

  • 【另眼观点】揭秘摄影名家拍大片的五种思维

    用牛顿的话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名人名言浓缩了人类思想的精华,汇聚着名家智慧的结晶.面对书海浩瀚,语林苍茫,感悟名人名言,对于每个摄影人来说,无不是明智的选择,成功的捷径.这里选择的 ...

  • 【另眼观点】哦 摄影还是拍照?可明白了?

    常有人在问,摄影的乐趣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整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东奔西跑而乐此不彼,他们在摄影上往往投入时间.金钱,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摄影和拍照有什么区别?如果了解了这二者的区别,也 ...

  • 【另眼观点】大师15年拍摄生涯悟出的4句摄影精髓

    【另眼观点】大师15年拍摄生涯悟出的4句摄影精髓

  • 【另眼观点】摄影将会迎娶一个叫创意的女神吗?

    创意摄影将成未来趋势 专家预言,互联网时代之后,将迎来创意经济时代,与时俱进的摄影,也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创意摄影将成明天的方向,需要摄影人把握趋势,应对未来.摄影也许将迎娶一个叫创意的女神,当然,不仅 ...

  • 【另眼观点】中国摄影作品太假你信吗

    著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这位美国<国家地理>签约时间最长的摄影师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对中国摄影师的看法:"我在中国观察很久,发现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是假的,过度技巧 ...

  • 【另眼观点】我们真的把策展人当神不?

    策展是个新话题,策展人也算是个新事物,那么,策展人究竟要干啥,摄影界的策展人又是干啥?值得我们来探寻!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