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教你如何用ICE指导流出道室早消融
前 言
心室流出道和半月瓣的解剖结构与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s)导管消融密切相关。X线透视和血管造影评估半月瓣和局部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局限性。OTVAs起源位置靠近冠状动脉,半月瓣附近的导管消融可能会损伤冠状动脉。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有助于了解半月瓣解剖、导管位置、冠状动脉的变异情况和毗邻结构。本文详细描述了ICE在OTVAs导管消融术中的应用。
半月瓣
单独使用ICE或联合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提供X线透视和单纯三维(3D)电解剖标测无法展示的连续性解剖细节。必要时,可将ICE导管置于心腔内特定位置,通过合适的角度观察心腔内的解剖结构。多个二维(2D)ICE横断面图像有利于实时展示局部区域的3D解剖结构。ICE导管通常经股静脉到达右心腔。因此,本文讨论的操作适用于正常心脏的常规介入手术,显示的图像适用于常规影像技术。
右房优势位置
将ICE导管置于右房(RA),于三尖瓣(TV)顺时针旋转,在长轴上显示主动脉瓣(AV)。由于正常心脏的半月瓣的轴线不同,在长轴视图中观察到AV,则在短轴视图中可观察到肺动脉瓣(PV),反之亦然。ICE导管与右心耳(RAA)上部形成一定角度(图-1),在短轴视图上可以观察到PV,在长轴视图上可以观察到AV,与二尖瓣后叶(PML)和二尖瓣前叶(AML)并排在一起,这个视角可以观察到二尖瓣(MV)。必须要注意ICE导管成像的方向,显示的二维图像是该解剖区域的斜横切面,并没有按正确的解剖方向显示。从RAA的优势位置观察,屏幕右侧显示的图像是解剖学上的上部和前部,屏幕左侧显示的图像是解剖学上的下部和后部。这种关系会因为优势位置的不同而改变。
RA的两个主要优势位置可提供观察半月瓣的良好视野。本文描述右心耳(RAA)上部位置,另一种从RA中央位置的标准TV位置观察,也就是“基准位置(Home View)”。这个位置可以观察到AV、TV、右心室漏斗和右心室流出道(RVOT)近端部分(图1D-1F)。顺时针旋转ICE导管,远离TV,能够展现更多左侧和后方结构,包括AV、二尖瓣前叶(AML)和左侧的RVOT。在长轴上只能看到半月瓣的两叶。因此在RA优势位置顺时针旋转ICE导管时,在任意一点通常只能观察到AV的两叶。TV位置可以观察到无冠窦 (NCC)和右冠窦(RCC),因为这些结构是右侧间隔的一部分。继续顺时针旋转ICE导管,一旦TV从视野中消失,通常可观察到更靠右前方的主动脉窦窦,即RCC。再顺时针旋转ICE导管可看到最靠后方和左侧的主动脉窦,即NCC和左冠窦 (LCC),这些结构与AML一起构成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
右室优势位置
RV优势位置可以观察半月瓣,将ICE导管从RA推进至TV下方,进入RVOT近端和右室基底部漏斗,能够获得一个位置较低的视角。减小导管弯度并顺时针旋转将逐渐显示与RVOT相关的左侧和后部解剖结构。一旦发现前外侧乳头肌(ALPM),顺时针旋转ICE导管将显露下列解剖结构:AML、AMC外侧、左心耳(LAA)节段、AMC内侧、左室流出道(LVOT)起始部、左室顶部、左前降支(LAD)、AV、LAA体部、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PV、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部、RVOT游离壁。该区域解剖结构的可视化对于了解OTVAs潜在起源以及评估导管消融并发症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主动脉瓣
ICE导管于RV优势视角观察到AML,顺时针旋转ICE导管可在短轴视图中显示AV,根据2D图像可以识别每个主动脉窦的位置。离ICE导管最近的窦是RCC,最远的窦是LCC,NCC靠近左心房(LA)(图-2C)。LCC前后部之间的区域靠近左室顶部和AMC的心内膜和部分心外膜。因此, LCC附近的心律失常可能起源于这些邻近区域,可以用不同的技术进行评估,包括冠状静脉标测。RCC的后下部(靠近NCC)和前上部(靠近LCC)之间的区域也可以通过ICE识别。
从RV优势位置可以观察到LVOT不同的横切面:瓣膜下、瓣环下和瓣环平面(图-2D)。需要关注瓣膜在图像上的闭合情况:如果瓣膜没有闭合或不完全闭合,则表明显示的二维图像接近整个瓣膜(瓣膜下)或瓣环(瓣环下)水平。轻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ICE导管来探测这个区域。前者将显示瓣环水平以及瓣膜完全闭合(瓣环平面),后者可观察到瓣膜逐渐开放,并显示瓣环下和瓣膜下LVOT平面。RV优势位置的长轴视图,可以观察到AV瓣膜上和瓣膜下心肌。观察到瓣环下LVOT,逆时针旋转ICE导管,更靠近LVOT,可观察到AV逐渐过渡至 AMC。
冠状动脉近端至AV
文献报道了AV附近OTVAs心内膜射频消融时,出现急性和亚急性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血管造影来评估AV附近的冠状动脉有局限性。第一、距离可能因为心脏周期性搏动和导管轻微移动而变化。第二、在消融期间不宜行长时间血管造影。第三、即使消融导管不与冠状动脉直接接触,消融灶可能也会损伤冠状动脉。
利用ICE导管评估靠近冠状动脉的消融位点,可以克服血管造影的一些局限性。例如,在正常心脏中,LVOT瓣环下和瓣膜下的区域与LMCA开口不靠近。ICE指导消融导管的定位以及心脏解剖结构的连续可视化,可避免使用血管造影,能够实时评估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导管稳定性(图2)。
右冠状动脉(RCA)的走行相对于RCC的位置有多种变异,但一般来说,其走行于RCC的后方和上方。ICE导管于RA优势位置可以观察到RCA开口。理论上,在RCC上部和RCC/NCC交界处附近消融过程中,可能会损伤RCA。但这只在消融非OTVAs心律失常时报告过,特别是在远端区域。这可能是因为在正常心脏中要到达RCC开口有一定成角和距离,需要从RCC前部直接克服明显的向上向后的扭矩才行。
肺动脉瓣
图3从互补的角度通过血管造影及ICE来显示PV。RV优势位置的长轴视角提供了观察瓣上和瓣下RVOT心肌的最佳视角(图-3C上图),ICE导管于AML水平顺时针旋转就能够实现。在主动脉瓣短轴至图像左侧可见到PV两个窦的连接处。通过ICE导管与AV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每个肺动脉窦。肺动脉左窦(LPC)位于最下端和左侧(靠近AV),在短轴视图上靠近LCC和RCC。可推断出另一个是肺动脉前窦(APC),与肺动脉右窦(RPC)相比,APC的位置更左更前。ICE导管顺时针旋转从中央至右上部,屏幕上的初始图像显示的是APC和LPC(3个肺动脉窦中最左边的2个)的长轴视图,然后再进一步旋转可以单独看到RPC。
冠状动脉近端至PV
在左室心外膜表面,LPC和APC与左冠状动脉靠近(图-4)。之前的研究报道过RVOT消融过程中出现左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一系列的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RVOT的OTVAs消融过程中出现左冠状动脉热损伤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还没有关于RCA损伤的报告,可能是由于心外膜脂肪和部分RAA介于RVOT和RCA之间。ICE指导靠近PV的RVOT的 OTVAs导管消融可准确评估局部解剖结构,定位心外膜冠状动脉,并避免使用血管造影。
ICE导管于RV优势位置能够展现LMCA和LAD。ICE指导下的APC和LPC可视化有助于发现LMCA。一旦发现LMCA(相对靠后的结构),稍微逆时针旋转ICE导管(更向前和向左旋转),就可以观察到其主干走行并且分叉为左旋支(LCX)和LAD。这时图像会远离AV,以及APC和LPC之间的连接点,并显示邻近LV顶部心外膜表面的RVOT瓣下心肌组织(突起的漏斗部)(图4B和4C)。根据该观察结果,在APC和LPC瓣下进行消融对LAD的热损伤可能比在瓣上严重。LMCA可能恰恰相反,在消融过程中,分辨LMCA远端和LAD近端不如靠近这两根血管重要。
虽然尚未进行比较研究,但ICE指导瓣膜周围RVOT心肌消融的不同技术所造成的冠状动脉损伤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比ICE和X线透视观察消融导管的位置(图-5),消融导管垂直于LPC瓣上心肌可以提高稳定性,与非垂直贴靠相比,消融导管与LMCA的距离更安全。可能是由于垂直贴靠时导管尖端贴靠瓣上心肌时更加靠前靠下(图-5B)。导管在RVOT内动态非垂直贴靠,导管不稳定而且更加靠上靠后(图-5D)。
结 论
在消融过程中,通过ICE指导可以仔细观察半月瓣局部解剖结构,可以作为指导这一复杂区域导管消融手术的有效工具。由于半月瓣的轴向和胸廓位置不同,导致其与冠状动脉的关系不同,可以通过ICE导管实时监测。
ICE导管的局限性包括费用较高以及无法评估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较ICE和冠状动脉造影在OTVAs消融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1:右心房(RA)优势位置观察半月瓣。A-C:X线透视显示ICE导管,相关解剖结构,ICE导管于右心耳优势位置的视图。D-F:X线透视显示ICE导管,相关解剖结构,ICE导管于右心房中央优势位置的视图。黄色虚线表示ICE视图中的二维横截面。AML=二尖瓣前瓣叶;APC=肺动脉前窦;AV=主动脉瓣;LAO =左前斜;LCC=左冠窦;LPC=肺动脉左窦;NCC=无冠窦;PML=二尖瓣后瓣叶;RAO=右前斜;RCA=右冠状动脉;RCC=右冠窦;RPC=肺动脉右窦;RV=右心室;RVOT=右室流出道;TV=三尖瓣。
图2:从于RV优势位置观察AV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A: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窦和冠状动脉。B:ICE导管位于RVOT,黄线表示横断面。C:ICE图像显示主动脉窦和局部解剖结构。D:与黄色虚线1-4对应的二维图像的相关解剖结构。系列图1-4:LVOT各平面的ICE图像(上)和相应的导管消融时的图像(下)。1.AML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起始部,消融导管(Abl)位于左室顶部的心内膜面。2.瓣膜下LVOT和AMC,消融导管(Abl)位于左室顶部的心内膜面,消融部位水肿(回声致密区);3.瓣环下LVOT,消融导管(Abl)位于LCC瓣膜下心肌;4.瓣环LVOT以及RCC/LCC连接处消融。LA=左心房;LAA=左心耳;LAD=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MCA=左冠状动脉主干。
图3:肺动脉瓣(PV)和RVOT。A: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窦。B:周围解剖结构。C:ICE导管分别于右心室(上)和右心房(下)观察的长短轴视图,显示瓣上(a)和瓣下(b)心肌。
图4:PV,RVOT和左冠脉动脉。A:消融瓣下RVOT前部和左侧OTVA时行冠脉造影。B:右室优势位置观察左冠状动脉的ICE图像。从上到下:逆时针旋转ICE导管获得的图像。绿框表示左室顶部的心外膜表面(回声致密区)。C:周围解剖结构,由于RVOT漏斗突起(白星),瓣膜下心肌紧靠左室顶部的心外膜表面(绿色方框)。AVM (A.V.M)=主动脉心室膜;IVT=瓣膜间三角区;P. Pul Sinus.=后(左)肺动脉窦;L.A att.=左心耳;LCx,LCX=左回旋支。
图5:靠近左冠状动脉的RVOT导管消融。A:消融LPC瓣膜下心肌的X线透视图和ICE图像。消融导管尖端与LAD的距离为10mm。B:消融导管垂直贴靠LPC瓣上心肌。C:APC/LPC连接处瓣下心肌消融,消融导管尖端与LAD的距离为7mm。D:消融导管位于LPC瓣上心肌。消融导管尖端与LMCA的距离是6mm。
文献来源
PMID: 32151741
审 校:杜先锋
编 译:卓伟东
编 辑:方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