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林祥园|香港男高音

听到的第一批林祥园录音是中国艺术歌曲。他有口音,所以我以为是香港本土成长的歌者。听多了他的歌便好奇这个人,一查资料方知,他是周小燕带过的学生。四年声乐系本科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完成的。都知道,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学院教育培养成才的男高音相对女声声部来说显得量少质差,“难高音”是中国学院声乐教育的第一难并不是泛泛而谈的声乐学习现象。几个月前,某位五十年代入学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先生说,“我们上学那会儿就没几个男高音,中低声部的多”,更多的话人家也不好讲。田玉斌先生和施鸿鄂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过一次对话,谈及那一季国产男高音的水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小众资料:施鸿鄂与田玉斌谈声乐往事   小众资料:施鸿鄂与田玉斌谈声乐往事(续)

男高音声部出不来几个人,原因很复杂,只是这样的背景下,上音学子林祥园就显得有样本意义了。因为他大量录制唱片的时候,正好是中国学院派男高音在本土全面哑火的时候。我们内陆的这拨三零后四零后拍拍灰尘正正衣冠开始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头顶上毛发还密实的不多了,生理条件都在退行的轨迹上下行着。而,林祥园好像是仅存的一个能在正当年可以大唱特唱汉语男高音典范歌曲的新中国学院派。

部分林祥园唱片封面

林先生1938年生人,是印尼华侨,因为在印尼的“中国领事馆”茶会上喝了一杯茉莉花茶触发了少年的爱国情怀,1955年他揣着伟大梦想跟随 599 个华侨一起挤在一艘货船奔赴上海打算从事伟大事业。先被安排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期间歌唱才华被发现。1957年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预备班,次年入本科学习。林祥园先生曾著文详尽回忆他在上音的学习往事,我把书影贴过来:

1964 年,林祥园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井冈山的一个文工团。据说这个分配去向与他的华侨身份有关,国家觉得得把他放到艰苦的地方去修理一番。在那样的地方,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于视城市生活为常态的印尼华侨来说的确很不适应,更有演唱作品的内容与学业内容上的冲突,林祥园有苦闷无助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在这当口,他的母亲来中国看病,在江西林母根本无法接受儿子身处的环境,要求林祥园离开中国大陆。当时母子俩商量的借口是林祥园要回香港继承父亲的家业以申请离境。待出境手续拿到手林逃离般的离开了......

由于六十年代印尼排华,林祥园滞留在香港。一度生活潦倒需要“卖血”解决口粮问题。好在难过的日子并不长,他的歌唱才华终于有了用场,通过不断的演艺磨炼,他成了香港有些名气的美声男高音,除了演出还办学开设自己名下的艺术机构。1970 年林到意大利深造声乐及歌剧,老师是 Mario Boriello ,两年后回港。

林祥园致力于推广华语“艺术歌曲”,让香港听众在“时代曲”之外有多一种选择。在新马地区,林祥园被那里的华人视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绎者。彼时中国大陆已经完全禁唱民国时期以及十七年时期的多数歌曲,林祥园在香港录制的那些唱片从“代际”排序的维度归类,恰好能映衬出上海音乐学院文革前本科学子的成色。我跟拥有唱片的一位朋友反复确认,请他帮忙查看唱片内页是否记录了林祥园这些录音的出版年份,但是他看了几张都没有结果。按照他的推测,这些录音应该是林先生赴意大利留学前录制的。

一个印尼华侨,我个人认为就别纠结人家的语音的问题了。

#
民国歌曲
#
民歌改编曲
#
共和国时期原创/整理的歌曲
#
外国歌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