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故事 2024-04-24 10:15:27 熊孩子的故事 作者:李广生需求是核心,环境是关键,动机便来自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的互动。需求藏在学生心中,不易辨析,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又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需求。这群小家伙啊,谁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教师容易把自己的需求或自以为的需求强加给学生。”这门课程多有趣啊。”“这个任务(活动)多有意思。”老师这样想,但往往是一厢情愿。辨析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满足,还要激发、创造、培育他们的需求,特别要引导他们形成高阶需求,从而促进学习走向深刻。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假如做到了这些(我说的是假如,一种理想状态),学生就会立即开始学习吗?不,他们在学习具体主题和知识之前,首先遭遇的是环境。一群跃跃欲试的球员走进球场,不是立即进入比赛、与对方队员展开争抢和对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球场的气氛、对方的气势。气氛和气势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或是激起更强的斗志、更大的取胜的决心,或是带来压力、产生畏惧。所以说球赛获胜,不仅场上拼搏的队员有功,场边指导的教练有功,就连场外欢呼的观众也有功。球场、教练、观众、对手、欢呼、呐喊,这些共同构成了比赛环境。学习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自觉行为,建构主义提出这一主张。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行为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是不断内化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外界在儿童大脑中形成的图式也发生变化,他们需要练习新的技能以适应这种变化。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注重从外部可见的行为的变化考察人的学习,他们拒绝研究那些神秘的不可观测的东西,所以把学习概括为“S(刺激)—R(反应)”的联结。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强调安静和秩序,以便于强化不断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更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认知,他们把那个著名的公式改写为“S—O—R”,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了O,即学习者认知的变化和作用。也就是说刺激与反应不是直接联结,而是通过学习者主观的、能动的、个性的认知发生联结。因此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就复杂多了。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的培养都需要独特的环境。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它更为关注环境,学习便是人对各种环境的反应,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生。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是建立在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基础上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他们认为大脑具有可塑性,而塑造大脑不是神,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希望这一番梳理不要让一线教师产生恐惧和迷茫。理论从来不是用来吓唬和迷糊人的,除非有人想借它标榜自己。理论是帮助人更好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为人所用,所以不要被理论束缚反而成为理论的奴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环境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其本身的多样性,还表现为人与环境的互动。但它并没有复杂到无从下手、听天由命的地步。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些较为清晰的思路。第一,教师即环境。如果说教室是环境估计所有人都能理解并认同。教室的环境布置,包括桌椅的摆放、墙壁的悬挂、物品的陈列、颜色的选择、各种器材设备等都有助于激发或抑制学习动机。教师如何成为环境?我们可以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比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湿地,每个师生都存在于这个系统,受制并影响这个系统。我们必须要承认,教师在这个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某个教师的课,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位教师主导的生态对他而言是适宜的、有吸引力的。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的课,并不是不喜欢他教授的科目和内容,是他主导的环境给他以压抑、痛苦之感。站在讲台上,教师的形象、语言、情绪、个人魅力、关注点等便构成了一种环境,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呼应,从而强化或弱化动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被认可的需求,若他们知道或感受到教师是个非常挑剔的人,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就会变的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发表见解,学习动机受到压抑;但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会因此谨慎认真,力求让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全面,学习动机反而得到加强。教师本身就是环境。它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或是恐惧,压力或是动力、快乐或是痛苦、打击或是支持、热情或是冷漠。学生带着需求而来首先遭遇到教师创设的环境。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这节课的主题是蝉,一个叫熊的孩子急切的等待上课,因为她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想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分享,她肯定大家会对自己刮目相看,另外她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蝉的知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学生的需求很多,有分享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提升能力的需求等。这时候教师走进教室,他板起面孔,一脸严肃,告诉学生打开教材,坐直身体,专心听讲,然后一本正经、按部就班讲授设计好的流程。教师给这个熊孩子呈现出的是什么环境?这是一个压抑的环境,这是一个专制的环境,这是一个僵化的环境。需求在这里得不到回应,动机也就消失了。那个熊孩子会怎么想呢?“好吧,听你的,可其实听不听都无所谓,你说的那些跟我有什么关系,何况我都知道。”她这样想着,坐在那里,学习并未发生。现实中这样的课堂可能很多,可怜的熊孩子也很多。教师本身即环境,这一点我要反复说明。希望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你在教室里不仅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出现,而且构成或主导着一种环境,你给学生的具体的指导远不如你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重要。《摔跤吧爸爸》是印度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走上成功的故事。那个小女孩在那场关键的比赛中渴望父亲在场,不仅因为父亲可以给她以指导,更因为父亲是她精神的支柱,能够给她以力量。教师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给学生什么,我们作为环境的存在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支持、宽容、期待、信任、激情吗?我们所展现的环境能够回应他们的哪些需求,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回应,是促进还是抑制?“生命课堂”倡导建设有温度的课堂,因为动机就存在于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互动之中。这种关系是微妙的,所以教学被称之为艺术。环境与需求的互动对动机的激发和抑制仅仅一步之遥,就像宽容和放纵仅仅一墙之隔。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有温度的课堂,温度太高不好,温度太低也不好,热热闹闹的课堂和鸦雀无声的课堂都不利于学习。教师的表扬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但表扬过多则会失效,还会养成依赖,削弱了动机。批评会打击学习热情,对有的孩子来说中肯的批评反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期待是一种动力,但超过了某一界限则变成压力。不用再更多的列举,我们已经非常清楚这种互动的微妙。只有经验能够告诉我们,那个神秘的度在哪里。今天先说到这里,明天继续。疫情明显得到控制,开学就在不远,请大家保重身体。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赞 (0) 相关推荐 教师考试中常考的4个学习动机来源,每个父母都应该好好学学 最近又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估计报名的人不少,毕竟有了这个证,将来就有机会端上铁饭碗. 其实,我是非常建议父母们考一下这个证的,不是为了将来当老师,而是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只要你能考 ... 搞笑段子:熊孩子上课玩吸铁石被叫家长,家长以为是小事,不想背后另有故事…… 1.同桌 我初中时的同桌是个漂亮又有点腼腆的女生,一天,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把笔掉地上了,刚好滚到我脚边. 她弯了几次腰都没捡起来,我赶紧帮她把笔捡起来,体贴地问她是不是腰疼,她脸红红地说: ... 【故事】我认识的第一个“熊孩子”|胡 裕 我认识的第一个"熊孩子" ● 胡 裕 我刚来黄杰小学那年,被安排在三5班担任数学老师.报名那天,这一幕让我不寒而栗,一个奶奶大声的怒斥着孩子,手里提着凳子随时准备擦拳磨掌.作为这 ... 221有声绘本《挖鼻孔的大英雄》|好玩的故事拯救对挖鼻孔欲罢不能的熊孩子 小猪喜欢上了小羊,可却不敢告诉她,有一天,小猪正要鼓起勇气表白,小羊却说她要搬走了,原来是因为林子里来了一头大灰狼,正说着呢,大灰狼就出现了,把两个小家伙都抓走了.大灰狼拿着亮晶晶的餐刀,准备吃他们了 ... 奥运故事:路易·赞贝里尼,从熊孩子到战争英雄 | 好妈妈讲故事 青青莲子|好妈妈讲故事 天天有故事 1917年,路易·赞贝里尼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意大利裔美国家庭. 小时候,路易脾气乖张,性格叛逆.桀骜不驯.稍大一些,路易开始喝酒.吸烟.打架,甚至偷窃.每次被巡警扭送 ... 4S店和熊孩子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百车全说 一个会说故事的汽车自媒体 ◆ ◆ ◆ 1 最近微信群里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生一本正经的吐槽着眼前的奔驰车没有全液晶仪表,还说电子手刹的位置太隐蔽,没有隔壁的奥迪Q5L配置好. ... 我最喜欢的一个鸡汤小故事 来自沟通训练营学员"世无桃花源"的提问: 奶爸你好,向你请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罗永浩说他备考GRE的时候,缺乏动力和自制力了,就看鸡汤,而且不是论本看,而是论斤看. 请问您觉得这 ... 中医故事——《 生地篇》增水行舟之大义 < 生地篇> 02 增水行舟之大义 有个计程车司机,忙到昼夜不停地开车,虽然他知道自己疲劳了,也开得比较慢,但还是没法避免交通事故. 在一次跟货车相撞过后大出血,腿骨骨折,血虽然止住了,骨 ...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