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教学手记——《越野滑雪》:由欣喜到淡漠
2020年高考试卷一揭晓,人们不禁为全国一卷的小说阅读《越野滑雪》鼓掌。鼓掌的理由主要在于最后一题,涉及到了“冰山理论”,认为这是高考命题的破冰之举,由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向比较现代的小说理论迈进了,这总该是名符其实的进步。
可是,慢慢静下来,我们去做这个题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小说意义价值的消解。小说主旨平淡化是近年来一些命题者的喜好,没有意义,或不强调意义,只强调小说技法。从小说阅读来说,未尝不可。可是,作为阅读者,喜爱一个文本的前提仍然是这个文本的内涵。一篇没有太多内涵的小说,无论用了多少技巧,总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张孝纯先生为了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编了一篇《乌有先生历险记》的奇文,奇文奇在一篇短文囊括了各种文言知识,可是这样的文本只是一种训练工具而已,它永远不能当作作品来读。节选的这段《越野滑雪》究竟表达了什么,两个少年的一次度假式游玩,两个人彼此欣赏的友谊等,实在没有什么更多的值得回味的内涵了。
小说表达艺术的夸大。第7题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A选项的陈述,其实并不代表本小说的艺术特色,充其量只是对小说的叙述方式作了一个客观的陈述而已,
B项客栈的描写与雪景描写确实是在变化,这种变化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变化,选项里本应该涉及的问题却悄悄地躲开了,这种鉴赏又有何意义呢?
C项,与B项存在问题相似,写这些人物的价值就是为了“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里的观察”的吗?增添这样的故事背景又有何意义?
这些只浮在“技”上而不深入理解“技”之为何的鉴赏,把鉴赏悬了起来,对阅读教学未必是一个良好的引导。
为什么命题者不关涉“艺术”之下的内涵呢?很简单,节选部分实在没有太丰富的内涵。
而第9题,被认为最有创意的命题,实质是不过是个花架子。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说它是花架子,我们必须先来看看命题者给的答案: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简短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
①小说只写到二人在雪坡滑雪的美妙感觉、在峡谷滑雪穿行的畅快到客栈逗留,这只是露出冰上的八分之一部分。
②在已有的情节安排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小说情节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非常简洁,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这个答案需要阅读小说吗?只要按着冰山理论的概念敷衍上几句即可。这不是阅读检测,这是在考一个文学理论概念。
如果是真正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们必须让学生从节选小说中的呈现出来的八分之一的“冰山”上读出那八分之七的内容来,也就是说,对“冰山理论”的理解,必须落实到本小说的具体内容上去。而本答案就是用套话凭空解释了一下“冰山理论”。真正认真解读文本的学生恐怕绝不会这样想、这样答,很有可能这是一道无效题。
那么,按照冰山理论,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所谓的那“八分之七”在哪里?请命题专家来分析一下,这个“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空间”,除了可以想象尼克和乔治可能在以往的生活中亲密的友谊、他们练习滑雪的经历、曾经在一起游玩的事情等,还有其他什么能想象的内容吗?
是不是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他的所有作品或是作品的所有文字都有“冰山”的味道?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对比一下《桥畔老人》《杀人者》就可以更加明确,这个节选部分的“冰山”实在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冰坨,根本谈不上“冰山”。桥畔的那个老人,之前的经历,在老人那含混不清的表述中让人可以结合小说中的环境因素,作清晰的判断,确实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可以想也是能够想象的空间。《杀人者》,通过简短的对话可以读到整个社会背景,通过奥尔的表现折射出他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中的绝望,确实是以“少少许”带出了“多多许”。可是,《越野滑雪》却不具备这种表达特征。这首题有把“冰山理论”硬性地安在这个文本上的嫌疑。
看透了命题的真相,留下的只有淡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