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按:本文是讲解《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九章的内容。略长,真爱请看完,不爱请忽略。

年前我们正好讲完了《经济解释》的第一卷,第九章在之前的版本中是没有的,在罗辑思维的版本中才加入的。

这一章其实是从整体上对经济学进行了一个概述和总览,这一章有一个难点,就是那张图。

看上去容易让人头大,特别是之前对数学比较头疼的同学。但其实,这张图的内涵我们在之前就已经讲过了,是在第七章《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那一章。现在,我们就在讲这张图之前先复习一下前面讲的内容。

在复习之前,先说一下我对经济学该不该使用数学的观点。我的看法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张五常教授刻意不用图表曲线,这是一个极端,而经济学数学化,满眼公式没有内容,则是另外一个极端。

有时候用文字表达的确能够表达清楚逻辑关系,这个时候选择文字就比选择数学要有优势。但并不一定所有情况下,文字表达逻辑关系都一定要强于数学公式或者图表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前面几章过程中,文字表述一大段一大段的来,但是我们把这些内容列一个表,就更清晰一些。这个表进一步抽象就可以是公式或者是曲线。

再比如需求曲线的描述,说明了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文字描述有很多,但用一个图,一个曲线其实是更直观的。在能够帮助理解文字和逻辑的时候,自己动手整理一下表格、公式,或者自己动手画一画曲线,这对思考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大家都看到了,我在讲解前面几章过程中也都是这么备课的。

现在,我们快速回顾一下前面讲过的第七章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由交易是让双方都获益的,张教授在那一章用文字推理了整个逻辑,我把他的逻辑变成了两张表,而在第九章这一章进一步把表变成了曲线,其实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严格的逻辑推导出自由交易使交易双方共同获益这样一个结论。

有了这样一个整体的认识视角,我们先复习一下我列的表格,再看书上的这个曲线,就没有那么头大了。

复习一下,我们用的例子是包子,用饥饿程度更直观地表达它对包子的边际变化情况。假设市场只有张三和李四两人,庆丰大包子的总量也只有六个。下面是张三李四两人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

需求定律可以看做是边际用值与需求量负相关,也就是说包子吃的越多,边际上带来的价值就越少。肚子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感觉最爽,越吃到后面就越饱,对包子的感觉就不如第一个包子那么好了。上面的数字是随意放的,只需要满足量越大边际价值判断越低的规律既可。

现在假设包子都是张三的,他在边际上对包子的判断,也就是对第六个包子的价值判断是值多少钱呢?从表上可以看出是值5毛钱;李四这个时候没有包子,他饿了,第一个包子就是他在边际上对包子的判断,他愿意出2块钱来买包子。这样,李四愿意出2块钱吃第一个包子,张三觉得包子在他手里只值5毛钱,那他当然愿意卖了。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成交。

成交之后的变化是什么?张三卖了一个包子,他在边际上的包子就变成了第五个包子了,这第五个包子对张三来讲,边际价值是6毛钱,比之前的5毛钱上升了;而李四买了一个包子吃了之后,第二个包子的边际价值就下降了,变成了1块6毛钱。依次往后类推,张三和李四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有一个相等的点,是多少呢?都是在8毛钱的时候。

这个时候张三出售6,5,4,3共四个包子,而李四买进了四个包子——1,2,3,4。他们的成交价是多少?就是8毛钱,张三和李四在边际上对包子的价值判断相同的价格。

我们在上面表格的基础上,再加上几行,看看张三李四之间的交易为什么会发生。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张三看上去赚了6毛钱,但李四也没有亏钱,他的消费者盈余其实也有2.4元。也就是说,看上去是张三赚了李四的钱,实际上呢?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双赢结果,没有人在这个交易中有损失。可以说这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分析,也是一个伦理上的分析,自由交易双方都受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伦理的正义性所在,除了以价格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形式都很难从伦理上、逻辑上严格推导计算出它的正义性。

快速复习了一下之后,我们再看这个图上的曲线,我们把曲线的线和我们上面的表格对应起来,只要你稍微克服一下畏难情绪,认真思考一下,一定会理解透彻的。

大家翻开书,看到有图的这一页,我边讲大家边理解,没有讲到的地方,大家先不用理会,只看我提到的部分。如果有能力最好课后能自己画一画,自己把这个曲线画出来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先看坐标轴,纵轴是价格 P,横轴是需求量 Q,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然后看那条竖线 S,为什么把它画成竖直的?因为这个地方假设供应的总量是不变的,也就是Q*。再想想前面刚刚复习的,包子的例子中,包子的总量是6个,也是不变的,就是这里的 Q*。

包子的例子中,张三和李四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对不对?在这里对应的分别就是,张三对应的是 dB 这条虚线,李四对应的就是 dA 这条虚线。注意,这里张三、李四对包子边际价值判断就是他们对包子的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倾斜。

这里之所以画成直线而不是曲线,其实是和前面文字举例中的数字一样,简单的高度抽象,方便说明问题,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当然,现实生活远不是线性关系这么简单,但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看清楚了 dB  对应着张三,dA 对应着李四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还是想想我们的包子的例子,包子才开始假设都是在张三手里,李四是没有包子的。

从曲线上看,张三的需求曲线对应着包子的总量 Q*那个点,是哪个点?是 M 点,这个点对应的价格是 M,就是才开始张三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也就是我们上面第一张表中张三对第六个包子的价值判断,5毛钱。

而李四呢?李四这个时候一个包子都没有,这个时候在他的需求曲线 dA 上对应的点就是 N 那个点。这个时候,他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就是 N,对应我们表格中的例子就是2块钱。

这个时候,李四愿意出两块钱买,张三认为5毛钱就可以卖,其实就是图表中的 N>M,于是双方达成购买意向,咱俩做个买卖吧。

继续往后走,张三卖了一个包子,他对应的曲线 dB 上就要沿着这个曲线往左上方走那么一格,对应着表格里的意思是,包子少了一个,我张三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又高了那么一点点,不愿意卖5毛了,而是要卖6毛。

再看李四这边,他对应的曲线 dA 上就要沿着这个曲线往右下方走那么一格,对应表格里的意思是,包子我买了一个吃了,肚子不是那么饿了,我李四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就降低了那么一点点,不愿意出两块钱买了,我愿意出1.60元买。

注意,这个时候,李四在 dA 上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是1.60元,还是要高于张三在 dB 上能够接受的最低售价6毛,所以还是能成交啊。于是张三和李四还是继续愉快的玩耍,又做了一个包子的大买卖。

依次类推,张三和李四都各自沿着自己的需求曲线移动,张三向左上方移动卖包子,李四向右下方移动买包子,一个卖一个买。直到两个人对包子的价值判断相等,在表格里还记得吗?是8毛钱。在这个曲线中呢?就是对应的成交价 P。

张三卖出的包子数量,就是李四买进的包子数量,也就是都等于他们的成交量。表格上是4个包子,这里曲线上张三售出的量就是 EY,而李四买入的量就是 PX。

以上就是整个交易的过程,张三和李四的边际价值判断相遇在了成交价 P 这个地方。

说完了交易过程,再说交易是互惠互利的共赢。这个理解了需求曲线和消费者盈余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还是先复习一下。

张三和李四的需求曲线,其实也就是他们对包子的边际价值判断曲线,也就是他们愿意为那个包子出的最高价。当然对张三来讲,就是能够接受的最低出售价格。

成交价格是 P,是一个固定的值,对表格理解的话,那就是4个包子一个价都是8毛一个。但是,我们看在成交之前,对李四来讲,需求曲线整个都是在价格 P 的上方,也就是 NX 这一段都在 PX 的上方。这什么意思呢?前面第七章已经讲过了,就是我愿意出的价其实要高于我实际的成交价,我赚了。赚了多少?李四在这个曲线中赚到的就是 NXP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NX 在 PX 之上的那部分面积,赚了。

反过来看张三,他赚了多少?实际成交价仍然是 P,这个价格 P 对应过来的是 YE 这一段,就是他的出售量。他能够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哪一段?仔细看就是他的需求曲线 dB 上,MY 那一段。整个出售的结果是 YE 在 MY 上方,所以张三赚到的其实是 MYE 这个三角形的阴影面积。

所以说,交易让交易双方都获利了。

再进一步扩展,张三的需求曲线 dB 与李四的需求曲线 dA 每个价格向右横加,就得到两个人合在一起的需求曲线,也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了,NFED。E 那点,就是市场的成交价与供应曲线 S 的相交点,也通常称为均衡点。

也就是说均衡价格的发现,并不是马歇尔提出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简单相交的结果,而是市场上无数个张三和李四,各自为战,看到价格高于自己的「估价」(边际价值判断)就卖出,看到价格低于自己的估价就买入,无数个自私自利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了市场需求曲线的形状。

基本的几条曲线都解释清楚了,最后一条曲线则是 sB。

sB 其实就是张三的需求曲线 dB 对着镜子看,就成了他的供应曲线。并且这条供应曲线穿过成交价格 P与 dA 的交点 X,意味着在 X 那个点 张三的边际成本与李四的边际价值相等,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市场均衡。边际成本的角度。

F 对应的纵坐标价格 P 是一个出清价格,就是在这个价格的时候,张三愿意把所有包子卖出。

当价格在这个出清价格之上,从高往低的方向,沿着 NF 往下走的时候,因为张三在这个价格之上,已经出清了,所以 Q 的变化,就只需要沿着 dA 来移动,不需要变化。

而过了那个张三的出清价格,在这个价格之下,张三就也有需求了,还没有完全出清,所以需求曲线过了这个出清价格之后,就会受到张三的影响,也就是需求量会增加,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会沿着 dA 继续走,而是向右拐,增加了。

更简化一下吧,就是说,在出清价格之上,张三是没有需求的,太贵了,对市场整体需求量没有影响。只有降低到他的出清价格之后,他才有了需求,才对市场整体的需求曲线产生影响。

李四的需求曲线代表着他的边际价值判断,是他愿意付出的最高边际价值,而成本的定义是最高的代价,张三把包子卖给李四,这个包子的最高代价就是张三他自己衡量包子的边际价值。

市场均衡,不仅仅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用值相等,然后等于市价,再等于供应者的边际成本。扩展到市场有无数参与者,所有人的边际用值等于所有人的边际成本,再一律等于市场的成交价格。

第一节最难的地方讲完了,其实剩下的都不是那么难理解。比如没有宏观经济这回事,宏观只不过是微观的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罢了,只不过稍微复杂一点的话,加了货币理论。

所以芝加哥学派不主张区分什么微观宏观,在他们看来只有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这种区分。

另外,第一节提到了经济学的三个理论结构,需求定律、成本的概念,以及竞争的局限,这都是整套《经济解释》阐述的内容,不在这里多讲。

第二节  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相比于前面曲线的理解,这第二节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张教授写的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了,我照着念一遍,也没多大意思,我就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从更平实的角度解读一下,可能有所疏漏,大家看书再补充学习。

另一方面,对经济学的哲学性质的认识,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这一节来理解,而是需要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更深入的思考来把握它。

首先说一个关于经济学的方法论的问题,张五常教授所在的芝加哥学派通常是主张经济学是实证主义的科学,也就是要经过实际的检验,或者理论要经过实际来验证是否正确。

而另外一支以米塞斯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主张经济学是严格的逻辑演绎的,只要逻辑没有问题,现实则一定是如此。作为初学者可以不用关注这么底层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学习米塞斯《人的行为》的时候还是会有所涉及,今天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吧。

很多问题,比如象牙问题,我有篇文章分析,象牙贸易因为禁令而更猖獗,酒精问题,越禁止危害越大,俄罗斯喝沐浴露致人死亡时间。但有人会反驳说,「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但如果没有这些严格的禁令,情况比现在还要更糟糕。你怎么解释?」

这个反问很有力量,我的回答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你没法证实你的观点,我也没法证伪。就是都没法做试验,大规模的社会试验,道义、伦理和舆论都不允许。那怎么办?既然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我们就撇开数据,不讨论数据,只讨论逻辑。谁的逻辑更有力量,更无懈可击,那就应该选择相信谁,然后再看现实中哪些地方违反了逻辑推理而出现了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就是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上的缺陷,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本来就不想被说服的人。但假如两个人都用逻辑说话,不讨论具体数据,这就有了稍微好一点点的讨论方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地利学派逻辑演绎的方法论其实是更有优势的。但这个优势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传统的大学教授的经济学还是以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为主。体制内公开支持奥地利学派的知名教授好像只有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

正如青年奥派学者李松说的,张五常正是自觉不自觉的使用了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才成就了张五常。对于这个评价,我是比较认可的,因为无论从张教授关于经济学的定义还是在理论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其实都是非常接近奥地利学派的。

比如这一节相关的经济学格外重视方法逻辑、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走自然科学的路、社会才是经济学的实验室、自然淘汰理论和从人类行为中反推公理,都和奥地利学派有着想通之处。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张教授把经济学比作自然科学,仍然是实证主义出发的角度。而奥地利学派麾下的经济学,更像是几何学,严格从定义和公理出发构建起整个经济学的大厦。

最后,是张教授的结语

人类的行为有规律。要不然,我们不会有社会科学这回事。在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后者与自然科学相同。自然科学的公理一般是以真有其物为起点,然后推断行为或现象。经济学的公理一般是空中楼阁,本身无从观察。

同样是公理性的科学,自然淘汰的思维,用于自然科学要从公理含意着的微小现象的变化入手,但用于经济学则要倒转过来,以人类行为的规律细节把公理或定义作修改或补充,是对还是错,最终的衡量是问这些公理约束着的人类的行为能否经得起自然淘汰的蹂躏。从哲学逻辑的角度看,二者的解释或推断能力一样。

从科学解释的真谛衡量,我们不可以把事实或现象歪曲来挽救理论的失灵,但我们可以把理论调校来迎合行为或现象的变化。为了避免特殊理论的丛生,这调校要从有公理性的概念或定律入手,但要基于行为或现象细节的观察,因为这些公理或定律的成立需要通过自然淘汰那一关。

好,至此,《经济解释》卷一九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讲完,相信大家也已经领略了经济学的魅力。

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陪伴,让我们继续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上一章:共用品和私用品

(0)

相关推荐

  • 价格决定成本还是成本决定价格?

    文丨张是之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客观的,每一样物品都有它「内在的」不变的价值属性,所以最终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原材料成本决定. 这一关于价值的认识反映到价格理论上,就是「(历史)成本决定价格」.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八期

    自动的,不必由金融机关来干涉或当心.同样,时至今日,仍有一个更普遍的信念:即投资每增加一次,则除非储蓄意愿起了变化,与之抵消,否则利率一定会提高. 由以上数章分析,我们已经明白,这种说法是错的.现在我 ...

  • 孙子兵法的逻辑起点

    <战争论>说,搏击是战争逻辑的起点,战争是放大了的搏击,搏击又是战争中的一个细胞. <孙子兵法>论述的视角显然与<战争论>不同,称之为"兵法", ...

  • 语言学 |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

    ★ 语言学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 逻辑起点 胡范铸 胡亦名 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原刊于<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约13000字 何为政治传播语言学?政 ...

  • 我讲逻辑(4) 逻辑起点

    上一篇讲演绎推理,讲到语文学科定位的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前提:大学语文是语文: 结论:大学语文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上文认为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有问题,人文性和科 ...

  • 论大学语文的逻辑起点

    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逻辑起点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近代)发布并实行的学制,这个学制的基本点就是分科教育.在次之前,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不分,整个就是一个&qu ...

  • 道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

    中国哲学从先秦以来,关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回应,与西方殊异,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也与西方哲学不同,因此,哲学的逻辑起点也与西方迥然不同. 道是中国哲学最普遍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对 ...

  • 长城智库|徐苏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是从工业思维到产业思维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请输入正文 编制按:下文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转化问题切入,提出"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从产 ...

  • 初三升新高一暑假预习讲义——集合与逻辑用...

    初三升新高一暑假预习讲义--集合与逻辑用语(初三的同学们可以趁着暑假自学)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第二集 心即理 :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传习录> ...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班主任立德树人沙龙:德育的逻辑起点》有感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王众敬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钱志亮工作室"公众号,但应该是因为读了一篇钱教授发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引起了强烈共鸣.所以,在看到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