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简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朱沛华 复兴中医网

简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结构,可知其是一个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的有机体系。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为太阳病提纲,亦即诊断标准。

太阳为六经藩篱,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故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邪凑太阳,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即为太阳病。

脉浮,为外邪侵袭,正气奋起抗邪,趋向于表的征象,一则反映邪正交争于表,再则反映正气不虚。

若为外感病,其脉不浮反沉,则标示正气已虚,并非单纯的太阳病,不能单纯汗法。

头项强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恶寒,为太阳病的必见症,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发挥“温分肉”功能,故见恶寒,为贯穿太阳病始终的一个症状。

发热为太阳病中,卫气抗邪的反映,常与恶寒并见,但因有时在发病之初,卫阳被遏,尚未伸展,可见暂时不发热,只有恶寒,故《伤寒论》未将发热列为太阳病的基本表现。

发热与恶寒并见,是太阳病的证候特征之一,也是与其它经病的主要区别点。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的太阳病本质,

凡见上述脉证,皆当依太阳病治之。

太阳病治当发汗以逐邪,但因表病有风寒、风热之异,发汗之法包括辛温、辛凉、辛润等,故《伤寒论》又分列出中风、伤寒、温病等等之辨,

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桂麻各半汤证等等,使具体论治落到了实处。

2.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指胃肠,实指的是邪气盛实。

它包括了阳明胃肠的燥热实证,

也同样包括了阳明胃肠的寒实证。

也正是阳明病有寒、热两大类,在临床表现上差少共性,才在提纲中以病机代之,这在六经病提纲中是绝无仅有的。

阳明病病位属里,在中焦之胃肠,性质属实,以此与太阴病相区别。

阳明病治当祛邪,

但因有寒、热两类,且在每一类中又有不同特点,

寒者宜热,故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热者宜寒,但阳明热证,又有有形、无形,在气在血等不同,

故有治无形邪热之上宣、中清、下夺之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治有形热结之三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等。

治阳明蓄血有抵当汤证等。

3.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见口苦。

灼伤津液,则见咽干。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且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必头目昏眩。

就其性质而言,少阳病仍属于热证、实证范畴,

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

相对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

故其治疗,既不可单纯发汗,又不可重剂清下,更不能补之,只宜和解。

由于其进一步发展,

既可化热而入阳明,

又可正气不支而入三阴,

故在《伤寒论》中只出了一张小柴胡汤方,

余皆据其趋势不同,而有

兼表之柴胡桂枝汤证,

兼阳明之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

兼太阴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等。

4.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多属中焦脾虚寒湿证,

病变局限于中焦脾,

证候较少阴、厥阴轻浅,较易治愈。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为其特点,

一则说明本病非热证,

二则标明其与少阴下利同属里证,但轻重不同,

因其病变局限于中焦脾,尚未波及下焦,津液仍可上布,以此与“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大不相同,少阴阳随利脱,下焦阳气已虚,津不上布,故见口渴。

可见,虚寒下利渴与不渴为一把尺子,标示着病情的轻重。

“以其脏有寒故也”,指明了太阴病的主要病机在于中焦脾虚寒湿,

治“当温之”,即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宜服四逆辈”,即含有附子干姜一类方剂。

为何不出具体方药?因太阴病之脾虚寒湿证,其湿邪内阻,变化多端,既可出呕吐、又可出现下利,更可浸渍肝胆而为发黄,外溢肌肤而为水肿等等,实非一方所能尽治,

在“宜服四逆辈”的前提下,

呕吐者配以止呕、

下利者佐以止利、

发黄者伍以退黄、

水肿者兼以利水等等,

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示人以活法活方。

太阴病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条争议较多,其实乃太阴脾阴不足证。

主证“腹满时痛”,首先定位定经诊断,属中焦病变,若非阳明,即为太阴。观本证一无潮热,又无谵语,更无口渴、舌红少津等等实热之象,非阳明病,故“属太阴也。”然本证与太阴阳虚寒湿证相较,既无下利,又无呕吐等寒象,非脾阳不足证可知。

究其性质,脾主大腹,脾阴不足,脾络挛急,则见腹痛。

脾机不转,气机不畅,则见“腹满时痛”,治当滋脾阴,和中焦,通脾机,舒脾络。

方以姜枣和脾胃,以六两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以滋脾阴,通脾络,缓脾急。用桂枝辛而走窜,通脾络,畅脾机,促脾运转,助脾布阴。

若大实痛者,脾络瘀滞较重,脾机滞而不通,故加大黄二两,意在加强化瘀滞,通利脾机作用,待脾阴一复,脾络一和,脾机一转,腹满时痛自止。

但因脾阴不足证毕竟为虚证,若见有中焦脾胃平素不足者,宜减量投予,故280条接着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芍药大黄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5.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对于少阴病的提纲证,历代有不同的认识,有认为系热化提纲者,有认为系寒化提纲者,关键的问题是断句有误,以往多是“脉微细”齐看,这就难怪理解上出现偏差。先看症状“但欲寐”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精神萎靡不振的困顿状态,系神昏前期阶段。此症寒化、热化均可见到,

寒化证阳气衰微,多有神昏,

热化证严重失眠,精神不振。

再看脉象,应为“脉微、细”,

微为极细极软,按之若有若无,多主阳气衰微。

细为如丝如线,多主阴血不足。

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

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

少阴病属虚,治当用补,寒化阳虚而当用温补,

热化阴虚当用清补,需进一步辨证。

少阴内系心肾水火之脏,少阴病也常随体而化,寒化者,多是阳气不足,甚或衰微,阴寒内盛,治当扶阳散寒,因其病机不同,故又有回阳救逆之四逆汤证、破阴回阳,交通内外的通脉四逆汤证、破阴回阳交通上下的白通汤证、温阳利水的真武汤证、温阳除湿止痛的附子汤证等等;

热化证多是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因其小有差异,又有滋水泻火之黄连阿胶汤证、滋阴利水清热之猪苓汤证等等。

至于三急下证,乃是燥屎内结,真阴欲竭证,故以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乃是地道的太少两感,即素体少阴阳气不足,复感了风寒而致,故外解太阳,内温少阴,属表里同治法。

6.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的性质,也是历代医家争议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厥阴病期为极期,综合厥阴病的内容,邪入厥阴,从寒而化,则有寒证、极寒证,如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

从热而化,则有极热证,如热厥证、白头翁证等。病至厥阴,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其特征,提纲证所述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正是厥阴病寒热错杂特征的具体体现,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据其病机差异,又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等等。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则厥,阳盛则热,故厥阴病篇有厥热胜复之辨诸条等。

上述辨证与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纲领与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论治的有机整体。

(0)

相关推荐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6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6期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不知不觉.到了仲师的十五条了.无限感激仲师.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心得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原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义名麻桂各半汤. 方剂组成:桂枝5克,麻黄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杏仁各3克,大枣4枚. 以上各味,用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煮取约300毫 ...

  • 桂枝二越婢一汤  (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桂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麻黄.红枣.生姜.石膏. [经典方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太阳病,风寒束表,内有郁热证.症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为 ...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经方医学」简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朱沛华 复兴中医网 简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结构,可知其是一个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的有机体系.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为太阳病提纲 ...

  • 简析伤寒论各个版本 伤寒杂病论哪个版本好

    一.敦煌本伤寒论 <敦煌本伤寒论>的发现,无疑地对研究和校勘<伤寒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敦煌本伤寒论>的抄写年代较早.而且在一千余年中,也未再发现与&l ...

  • 「经方学堂」,一起学习舌诊,教您如何看舌形质:老舌,嫩舌

    舌形质 舌体的形质包括老嫩.胖瘦.齿痕.点刺.裂纹等方面,主要反映正气盛衰.脏腑功能.邪正关系等. 1.老舌(图2-27.图2-28) 图2-27 老舌1 图2-28 老舌2 舌象特征:舌体坚敛苍老, ...

  • 「职业技巧」简单一招,让你的球直奔目标!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每次去练习场打球,都发挥得非常好!每一杆都是又稳又直又远,简直完美到无可挑剔! 但是一下场,"哎呀,这一杆没打好,打偏了!","诶,奇怪 ...

  • 「经方故事」李江占《学习中医经方之路》

    [经方故事]李江占<学习中医经方之路> 原创: 李江占 仲景经方 第20181009期 学习中医经方之路 作者/李江占 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西市邑江占诊所 八月的金秋,秋高气爽,景色迷人. ...

  • 「经方应用」黄煌教授如何使用桂枝茯苓丸?

    原创: 黄煌 经方医学论坛 桂枝茯苓丸我用的也非常得手,这是活血化瘀第一方.我们现在讲到活血化瘀总是想到丹参,桂枝茯苓丸的活血效果不知要比丹参好多少倍呢!这张经方应用范围很广,可惜现在只用来治疗子宫肌 ...

  • 写病人故事也能发论文!你听过「叙事医学」吗?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了解病患是怎样的人,比了解病患患了什么病更重要」,体现了医学人文在行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医学人文缺乏具体实践方法,通常难以落地. 尤其大型三甲医院,医生日常工 ...

  • 「经方应用」用张仲景经方辨治头痛经验

    医圣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治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治疗头痛应首辨内外伤,依经视位细审详.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三阳经头痛多为实证,或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 ...

  • 胡希恕老医案分享,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经方魅力」

    资料说明:胡希恕先生的讲座录音,为胡希恕先生晚年学术思想已臻成熟.临床经验已达化境,相对完整而重要的资料.经查索现存世有讲<伤寒论>.讲<金匮要略>.讲痹证这三部分其中很多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