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 We Talk陪我讲 EP2——为什么沟通变难了

策划:Léa

编辑:CY

撰稿:Angel,

Rachel

大家好,这里是Shall We Talk 陪我讲编辑部。上一期(《Shall We Talk陪我讲 EP1——打破代际沟通的壁垒》)我们聊了留学生和父母之间想要沟通的愿望,这个愿望很基础、很本能,却因为生活的忙碌和地理的限制变得不太容易,于是有了Shall We Talk陪我讲这个平台来当大家的“树洞”。上期内容发布后,我们收到了许多热心读者的鼓励与留言,很感谢大家,下面我们节选了几段来自学生的留言,也欢迎家长们投稿,说出你想说的话。

投稿方式(匿名):发送至邮sloanychu@126.com,或通过后台留言。

上期留言

(1)从小妈妈并不是特别会做饭,过年过节端出来的“大菜”也常常就是那么几样,蒸排骨、蒸鱼、苦瓜炒蛋。但时间久了吃不到了,反而很想念那种简单的味道。看了Shall We Talk的内容后我跟妈妈说我想吃苦瓜炒蛋了,她告诉我她现在在抖音上学了很多新菜,焖鸡、炖猪脚这些复杂的菜。我半信半疑,但反正还是想吃苦瓜炒蛋。

(2)来到加拿大以后,和父母之间的视频通话因为物理距离的拉长反而变多了。从七年前的问候寒暄完便匆匆挂掉电话,到现在逢年过节,爸妈都会在视频里问我:“今晚准备煮什么啊?记得要加餸啊。”挂掉电话后,即使因为自己一个人生活而总是吃得不如在家里那么丰富,心里还是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

(3)我妈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吃妈妈做的菜,特别是各种潮汕的菜式:蚝煎、粿汁、炒粿条、草粿、凤凰炸豆腐、潮汕卤味(鸡鸭鹅猪)、生腌(血蚌沙蟹皮皮虾)等等等等。电话里我总是告诉她:“想念你做的菜了。”接着我们就会说着回家后要给我做哪个菜。

凤凰炸豆腐(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餐桌也是我们最常沟通感情的地方。我想我们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放学回家了第一时间到厨房问今天晚饭吃什么,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会评论今天的菜做的怎么样,中午各自在上班上学有没有吃饱,第二天要吃什么。这个简单的问候在留学的背景下,因为时差、因为相隔的距离都变得不那么直接了。

其实吃还算是“小事”,当遇到事情了,当心情低落,这些我们从小到大在茶余饭后会跟父母朋友倾诉的话题,因为留学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今天我们来看另一篇自述,留学后为什么沟通变得这么困难?

EP2: 隐形的鸟笼

留学和成长,大概是近几年我生活的两个重点加粗的的关键词吧。

因为留学,那杯妈妈牌的“刚刚好”牛奶没了,换来的是我从下飞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要独自以最高效率去习惯独立生活的日子。从那个享受照顾、享受呵护的人,变成那个需要主动去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的人。其实哪怕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转变之初,还是蛮大风大浪的。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我会喜欢吃牛排,喜欢去看英文小说,喜欢去逛保存得更好、文化气息更浓厚的博物馆,喜欢能走在路上随便找一间咖啡店都可以悠哉悠哉过一下午的日子。但出国前,我没有想到,因为“留学”,哪怕我曾经希望的都在某一程度上实现了,可是我曾经忽略掉的很多以为不会很重要的问题,都接二连三蹦了出来,在我面前群魔乱舞,赶也赶不走。

比如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突然某一天我的“好好学习”,也会从一项一项登记作业、完成作业,突然变成了一共只有一个essay,但要自己去规划以前都被规划好的那些细节。我需要自己去找时间,自己去找资料,还需要自己去制定方案,自己去实施方案,最后自己为结果负责。

比如以前对温牛奶触手可得的我也不知道,曾觉得是小题大做,甚至偶尔会嫌烦、会希望找借口逃离的东西,现在跟我不止隔山跨海和时差,还成为了我只能看着别人吐槽妈妈又来送汤的朋友圈、看着群里家长商量要煮什么给孩子“补补脑”的时候,默默羡慕的东西。

“留学”之后的我,偶尔也开始怀念起了从前。

但是除了“留学”,我的生活里也还有“成长”。在我注视着我的过往的时候,新的生活、学业进度、交际和经历都在推着我不断地往前走。

渐渐的,我发现我与在我的回忆里异常鲜活的家人和朋友们之间,隔的不只是不知该如何翻译作何解释的“essay”,我们开始各自经历着非常不一样的事情。我的朋友在经历着一睁开眼就去图书馆奋战到晚上,在群里不眠不休的话题永远都围绕着四六级备考、考研考公,他们不再有闲情逸致跟我分享在经历了无数个deadline之后,终于能在圣诞节、复活节发的吃喝玩乐的朋友圈里的喜悦;我在自己读文献、赶deadline赶到极度焦虑,灌了好多shot 浓缩后还是得熬夜,很希望能找个人吐吐槽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在不太浪费我本身已经所剩无几的时间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向我的朋友解释清楚……

而同样的,对于他们的喜怒哀乐、压力和困难,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从那个可以一起义愤填膺的小伙伴,变成了一个只能在旁边微笑点头的观众。

我只发现,渐渐地,在“留学”和“成长”这两个关键词的交互作用下,我以前虽然偶有抱怨但大体能怡然自得的生活慢慢变得不一样了;我以前面对情绪和困难的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周围能支持我的人,也突然不能像以前一样能“药到病除”了。

       我其实很想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想知道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让我们回到以前,我依然是那个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吐槽饭堂今天的菜很难吃,三秒产生共鸣的最佳队友;我的家人朋友也依然是那个跟我相爱相杀,却让我觉得永远不需要害怕的“靠山”。但孤身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黑夜过后,我发现我找不到答案,似乎在阴差阳错下,我们都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

      我依然舍不得我的故交和旧友,我的知己和亲人,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在我们各自越来越不一样的生活里,以怎么样的角色留住对方呢?既已找不到回头的路,那又要如何做才能让我们有未来呢?在许多个独自生活的日子里,已经变得跟过去不一样的我,同样找不到答案。时间和距离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所有人,再回首,昨日的种种面貌在记忆中已经开始模糊了起来,以至于我都不知道如何分析和预判,才能看清楚未来。

种种对未来生活的困惑、对新旧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不安,都曾在我心里无数次地冒出同样的想法:“我想找个人聊聊。”我的第一个反应总是希望找身边的朋友,可是他们或是忙于自己的生活,或是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总感觉自己被打断,仿佛自己内心的想法并没有真正地被聆听。

时而会想起自己身边也有好几个朋友正在接受固定的心理咨询,自己偶尔也会犹豫我是不是也能到学校的心理诊所与心理咨询师聊聊呢?可是每次想到这,脑海里总会伴随而来其他的声音:“爸妈会不会因为我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而对我感到失望呢?”“如果家人知道我在接受心理咨询,会不会把我当成病人呢?”于是,到了最后我总会选择放弃这个念头,即使我不知道这对我的健康来说,是否一个正确的选择。

生活学习的改变,圈子的改变,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异都需要我们对沟通的内容、方式作出改变。小编整理了一些简单的“话术”供大家参考。在结尾作者提到了她开始考虑心理咨询,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投稿留言告诉我们。

- “我在好多个时候都想起了你,但是担心打扰你,就没有再联系了,这周末刚好有空,你方便和我聊聊天吗?”

- “我最近的生活挺枯燥无聊的,想听听你的生活呀,你最近有遇到什么有趣或者高兴的事情吗?”

- “遇到xxxxx/这样的事情,真的是辛苦你啦,你肯定花了超多心力和精力去处理好,下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以找我哦~”

- “话说,我们之前经常去的那家xxxxx店(餐厅/café/购物商场等等),你最近还有去过吗,我超想xxxx(喝它家的丝袜奶茶)啊!”

- “我最近遇到了很多事,想起以前夜里和你在田径场一圈一圈绕着圈子,边哭得涕泗横流边把事情说给你听的时候,我在这里没有跟你一样那么亲近的朋友,想和你聊聊天。”

沟通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们下期见。

待做事项

给父母与学生

你能想到有什么因为留学产生的沟通壁垒吗?

有什么办法能缓解这些障碍?

下期投稿

1. 完成本周的待做事项

2. 给父母:你对孩子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件事怎么想?

3. 给学生:你在什么时候考虑过做心理咨询?那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投稿方式(匿名):发送至邮sloanychu@126.com,或通过后台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