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困境

质疑的困境

作者:李广生

灵感是个飘忽不定的东西,它来无影,去无踪,谁也不知道它的藏身之处,而一旦得到它的青睐,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

灵感似乎与直觉有关,直觉似乎是非理性的、反逻辑的、没有缘由的。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有些时候,不假思索的判断甚至比深思熟虑更有利于获得正确选择。在另一些时候,如高速运动中、激烈对抗中、强大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反复思考,理性思维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只能凭感觉、凭直觉做出选择。此时,美妙的灵感突然出现,惊世骇俗的一粒进球、影响世界的一项发明,可能就此产生。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三下五除二做了出来,而别人还在冥思苦想。你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摇摇头告诉你,不知道,就是感觉应该从这里入手。

“老师,我觉得这种解法有问题。”一个孩子站起来对老师说。“有问题?”老师很奇怪,看了看黑板上的解题过程,确认无误,又转过来问孩子,“有什么问题,哪里有问题?”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就是感觉有问题似的。”教师略带不满的让孩子坐下,继续解题,解着解着,发现真的进行不下去了,真的有问题了。教师问他,你怎么发现问题的,他说,不清楚,好像是直觉吧。

我们强调基于证据的质疑,并把它作为“有质疑的课堂”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如果学生提出的质疑是没有证据和逻辑的,是凭着直觉提出的,怎么办?对证据的强调会不会伤害灵感?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创意。创意从何而来,灵感。直觉可以培养吗,灵感可教吗?

教育所做的大量的工作是对直觉的否定,通过理性的分析、严密的推导,证明直觉是不可信的。教育被一些人认为是灵感的杀手,禁锢思维、扼杀创意,因此而备受诟病。前面我们提到“质疑悖论”,质疑越多,可能带来思考越少的结果。为了避免“质疑悖论”的发生,我们提出提高质疑的品质,强调基于事实的的质疑、基于证据的质疑、基于逻辑的质疑等,但又带来新的问题——“质疑困境”:对质疑的品质要求越高,对思维的限制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对灵感的扼杀。

“质疑困境”在教学中确实存在。当教师对质疑的品质提出较高要求后,孩子质疑的数量明显减少,课堂安静下来,振奋人心的场面不存在了,思维似乎停滞了,有些人开始担忧。

我们应该注意到两种现象:一是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容易产生创意,二是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容易固执己见。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解放人的思想,也可以禁锢人的思想。这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谨慎,你出于好心所做的不一定是好事。让孩子大胆质疑,有利于激发思维,质疑多了、为质疑而质疑,又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提高对质疑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思维的品质,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不敢轻易质疑,又不利于创新的萌生。到底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个度?

焦点其实在这里:提高对质疑的要求,一定会带来压力吗?一定会打击孩子质疑的积极性吗?如果你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你是不是认为失败一定是挫败,挑战一定是压力?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呢,是不是只有降低难度、避免失败?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育,你将会把孩子越教越笨!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成功不等于成就(点击查看)”,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成功,失败的经历同样能够让人获得成就感。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不需要教师,从失败中获得成就感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同样的,免受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的困扰,也是教师的责任。在挑战面前感受到压力,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们面对挑战,让挑战给他们带来动力。

提高对质疑的要求,是否会产生对创意的禁锢,关键在于我们为质疑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一个友好的、安全的环境里,孩子不会担心自己的质疑被指责、嘲笑、漠视,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对质疑提出较高的要求,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他们不仅大胆的质疑、积极的质疑,还会审慎的质疑、负责任的质疑、有节制的质疑。

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消灭失败,但可以减少甚至过滤掉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教育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环境的创造。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那就要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你希望孩子不仅敢质疑而且会质疑,不仅有思想而且有灵感,不仅有理性而且有创意,那就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好的、安全的环境。

提高了对质疑的要求,学生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教师怎么办?我发现很多教师只有两种教育方法,一是表扬,二是批评,做对了表扬,做错了批评,除此之外好像再无计可施。这意味着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好像只有两种状态,或是对的,或是错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对的要表扬,错的要批评;孩子好像也分两种,或是好孩子,或是坏孩子,除了好孩子就是坏孩子,好孩子要表扬,坏孩子要批评。这种思维方式主导下的教学,让孩子感到“危机四伏”,说的不对就是错,成不了好孩子就是坏孩子,得不到表扬就是批评。孩子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难道只有否定和批评吗?其实,在表扬和批评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方法,远比表扬和批评更有价值。比如:

1.接纳。接纳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接纳不等于赞同,但接纳可以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孩子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教师怎么说?“你怎么这样想!”你的语气表明你是拒绝的;“原来你这样想。”你的态度表明你是接纳的。

2.发现。教师似乎更擅长发现不足和缺陷,而拙于发现创新和价值。孩子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你当然需要给他指出来,然后呢?你有没有为自己的明察秋毫而沾沾自喜,你有没有认真挖掘其中的价值,你有没有发现其中可能蕴含着宝贵的灵感?明察秋毫对教师来说还有另一层意蕴——发现价值。

3.引导。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极容易变成强制。孩子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你说:“你应该这样想……”这就是强制。你探寻他提出质疑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想?”这就是引导。孩子说:“没有理由,就是感觉。”你进一步探寻:“是什么触发了你的感觉?”你正在把引导深入推进。

除了对环境的营造外,我们还要深入研究灵感和直觉的秘密。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和直觉并非天生的,后天的训练对于灵感和直觉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就临门一脚的灵感,它建立在反复的、严格的训练基础上,似乎是上帝的旨意,其实是汗水的结晶。因此,不要过于担心对质疑提出较高要求之后,灵感受到伤害。

灵感和直觉是在瞬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这就意味着灵感和直觉发生时,不是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而是准确的把握了关键信息。通俗地讲,他们抓住了事物的关键,灵感在瞬间爆发。课堂上那个发现教师解题存在问题的孩子,他提出质疑,但没有理由,凭的是直觉。仔细探寻我们会发现,一定是题干中或解题中,某个条件或步骤,让他突然意识到这样做不行。而那些似乎如有神助一下子打开解题思路的孩子,也一定是被某个信息触发灵感。这提示我们,对质疑提高要求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对关键信息进行质疑。培养孩子对关键信息的敏感性,灵感就会突然来敲门。

突破“质疑悖论”的途径是提高质疑品质,但同时又产生了“质疑困境”,解决的办法是:一、改善质疑的环境,二、关注关键信息的质疑。当然,方法不止这两种。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