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 陈童·早茶夜读538
538 | 读城记2020
文/ 陈童
大家好,我是陈童,欢迎收听早茶夜读。
本月开始进入读城,北京打头枪,王朝兴衰、才子迭代,近五百年的文化中心,也是我度过青春期的地方,但真要说起北京却不知道说什么,讲社会分析,我的知识积累不能超越陈词滥调,没说几句自己都觉得厌烦,讲个人经验又发现这么长时间过去却还是没建立个人化的北京联系,提起北京还是只有那些充满“符号”和“公式”的想象,我不禁思考,难道是因为我只经历了中高考,没经历更有京味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吗?
面对北京这样文化和象征的庞然大物,说不出新意也不算太丢人。赵园对比现当代作家对北京和上海的书写,敏锐地指出作家们关于上海的书写因没有范本而复杂多变:茅盾写工业发展,张爱玲写旧式家庭,穆时英写灯红酒绿、欲望横流的商业天堂,对上海的书写是探索性的,关于北京的书写就平滑得多,容易脱不开乡土,北京代表着家国和乡土,甚至因为文化的乡土感,而一度被豁免于现代文人对城市病的批判,对一些文人而言,北京也许比他真正的故乡更让他感到亲切,这里有文人熟悉的文化密码和惺惺相惜的知己和前辈,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加入书写北京的文化共同体,共同文本太多,共同经验也太多,不管是上景山、逛古玩还是下馆子、逛书店,个人经验都容易被文化黑洞吞噬,成为前人书写序列的一个注脚,对我而言,北京就像一颗洋葱,特殊的政治地位,作为国家的文化象征,梦开始的地方、老舍的爱、故都的秋,一下雪就变成北平…… 一层又一层的文化符号裹着它,剥掉这些文化符号,才能找到真正个人性的北京。
我的这颗北京洋葱,剥开以后大概就是一群北京人在飙京片子。我对北京的饮食、文化的兴趣都不大,最感兴趣的是北京人说话,刚来北京的时候从十八线小县城直接蹦到一线,人际环境陡然变化,再加上在小县城我都算土的,到北京那文化落差别提多酸爽,经历的culture shock到现在都没缓过来。当时进了学校以后特别想跟同学一样,第一条就是说话向本地同学看齐,年纪小口音还是容易改的,但是北京同学说话那个潇洒的感觉怎么都学不上来,这个青春伤痛直接锻炼出了我的北京话雷达,平时看B站看视频,看vlog,甚至看微博文字,一听到或看到北京话雷达立马就响了,也不怪我敏感,京白特色也是挺明显的,儿化音,爱吞字儿这种众所周知的特点就不说了,北京人说话还特别爱拖腔,声调爱上扬,我酸葡萄地把它总结为“皇城根音调”——唉,这种帝都的底气孕育的自信声调,我哪儿学得会呀。有一次天使江带我跟帆帆去一家内城的照相馆拍证件照,店主是一位本地老爷爷,也是头发花白但干净利落的摄影师本人。我们拍照的时候,摄影师按快门的时候一直说“好好好。”等到挑片的时候我们三个在后面叽叽喳喳称赞摄影师光线自然,老爷子也不插嘴,一会儿才悠悠地说:“你们这笑得都太假了,笑那么厉害干嘛呢。”照完相到了饭点儿,我们在周围一家本地人经营的馆子吃面,觉得十分地道,回去取照片的时候怀着对老爷子居住社区表达友好的念头,我激动地表示了一番面馆物美价廉,在这附近生活真不错,摄影师修着图说:“这就叫好吃了?”言简意赅,我只得尴尬地笑笑,内心想这就叫京城自信——有资本,立得住,不用讨好消费者。
青春伤痛归伤痛,痛着痛着就变成斯德哥尔摩了,这两年我的雷达专注搜罗北京话损人,又聪明又欠,简直是北京被资源偏爱和文化积淀深厚的明证,特别是看梁左编剧的春晚小品和《我爱我家》的时候感受最明显,感觉没点儿语言和生活的积累都不好意思埋汰人了。有一集志新和燕红两个冤家就婚恋问题互相伤害,——
志新:个人问题还没解决吧?大龄女青年是比就业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哟!多少不安定不团结的因素都打你们这儿来的……
燕红:你还别说这么损,自个儿不也打着光棍吗?
志新:那是我眼高!多少姑娘追我!漂亮的,有钱的,洋妞,排队!拿号!按单双日,分初复赛!像你“老玉米”这样儿的,要到门儿上我都得掂量掂量!
互相伤害完,志新找对象的时候燕红就开始使坏,把志新的情史都抖落出来,气得女朋友质问贾志新:
贾志新!你不是一再向我保证你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吗?
燕红回答:
是呀,那没错!我们志新就是有这个特点:别看交的女朋友多,跟谁都是逢场作戏,甭管两人关系走到多深,从来不把感情轻易投进去。我估摸着,他打生下来到现在一点儿感情都没糟践,把最好的爱都留给你啦!”
语言的艺术,尽在北京话损人了,萧乾形容京白损人“挨声骂,当时不好受。可要挨句损,能叫你恶心半年。”确实是肺腑之言,我的北京洋葱剥开依然这么酸爽热闹,你的北京洋葱呢?更多北京,我们下次再见。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