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我的好奇 | 子瑜·早茶夜读347

347丨周末回响

子瑜金句

生活在漂泊的船上,不过匆匆旅客

只有土地上的才是家

也只有家里的人和猪才是归宿

【此处应该有录音,子瑜说,下次吧,一点一点来】

点亮我的好奇

文/ 子瑜

我通常把《早茶夜读》当回家路上的故事。难得心血来潮,将上周讲到《丈夫》仔细读过。再来听大家谈,产生的共鸣或新知,确是比没读时的被动接收要丰富得多。

今天只来得及听三篇,第一篇选择了彭江河谈“饥饿”(点击参看)的问题。在这个意涵丰富的故事里,她与我的关注点最相近。文中讲到身体对精神的影响,有很多共鸣。而彭江河进一步将这个问题放到儒家的道德背景之下:如果“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么,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自然的打破传统道德约束,建立新秩序呢?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的本能需要是一个重要动力,它让原有儒家道德秩序出现的裂隙。对妻子忠贞的要求已经不再了,人偏离了的位置,人的身体和精神相互冲突,名分与实质权力分离。我们看到,此时“夫德”虽还没有建起来,但如果假设有足够长久的时间?

接下来听得是陈童讲“一日夫妻百日恩”(点击参看),专注异地恋如何维持婚姻关系,或者叫作无性婚姻如何维持家庭,或者肉体不纯洁了那心灵呢?听上去是不是蛮有现代感的呢?为了将如此浪漫的婚姻维持下去,我认为在这篇文章里,有提到三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是乡里的约定俗成,构成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主流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会将卖妻子当个特例来讨论,但在他们的生活里是很常见的。他们并不是异类或先锋,也不存在道德指责。第二,是双方有对家庭的信仰。女人在外面即使挣了再多的钱,接待了再多的男人,那也不是自己的男人。生活在漂泊的船上,不过匆匆旅客,只有土地上的才是家,也只有家里的人和猪才是归宿。。第三,我认为是妻子对丈夫的忠诚。这是一种在打破道德秩序下,精神上的忠贞。如果仅用商业社会逻辑或契约规范,都很难想象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女人来说,可能对于父母一辈,也许都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她们的选择也许不仅出于封建保守或性别弱势,也包含着“我的婚姻和家庭”的想象。

最后,听了早老师专业的长篇分析(点击参看)。记印象深刻的两点(真的是听完就忘了):第一,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道德混乱的年代,对“规范”的内容和理解,也与五四完全不一样。五四是打破旧秩序,现在是“建立新秩序”?激进者要求超出女性保护的权利,保守者要求返回“女德”。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既不是树立女权也不是要批判社会,而是人性的内在冲突。第二,文中让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段“手足贴地的乡下人……”,实际是沈从文后来加上去的。在30s的原文中没有,添加这段说明中有作者很明显的同情理解的意味。男人在身体的饥饿中,人格上升了,站了起来,符合“人的解放”五四精神。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其实,文中男子内心的冲突,正来源于他的觉悟。如果说文中,女人在外面谋事业是被动的解放,那男子觉悟到自己的丈夫角色,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无论是哪种,都意味着原有的位置和生活规范的崩塌。之后内心从平和到嫉妒的转变,痛苦的不能再唱歌,甚至我们今天的混乱图景,都是它延续的结果。

我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比较了一下,文中提到的很多点,比如女性,丈夫的同情,婚姻,读到时都会有所感。但早老师的评论视野非常开阔,将个人的问题放到社会中,每一点细微的转变放到历史时间上,呈现出问题背后的复杂和多态。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进步,而只是漫长历史的片段,它一直在转变,也可能会重复。这些转变可能发生在历史课本的重大事件,也可能来源于和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同样内心的纠结和选择。他点亮我的好奇,比如这一百年的时间发生了什么,五四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作者想写点什么,写给谁看?还有我们身处的究竟社会是什么样的,权力结构,主流价值?略有点遗憾的是,这篇小说最吸引我的,不是情节或寓意,而在他的语言文字。可惜没能听到语文课。

本周主题书

2019.7.08~2019.7.14

边城的小溪在哪里?| 邱小石

桃源,也有悲欢离合 | 宇帆

达子营二十八号院里的文学四年 | 绿茶

到边城的距离 | 李子

“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 | 尹伊

「边城」

小说民国 音频课

现已上线

六十节课,只要六十九元

👇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八骏图

下期主题

丈夫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