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5.23【2016-10-29】
#每日学论语#5.23【2016-10-29】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wù),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念过去的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微言微感】
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受别人的气,被别人伤害已经是吃了大亏,如果不能化解怨恨,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其结果不一定能伤害得了别人,但是一定可以伤害自己。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念旧恶,过了就了,去了就去,不计较,不纠结,所以,不念旧恶就没有恶,不主动去怨就没有怨。而且,你对别人笑,别人也对你笑;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对你好;你不计较别人,别人也不和你计较。“怨是用希”,自己怨气越来越少,别人对你的怨气也越来越少,你的生活也就越来越阳光,豁达,明亮。
禹的儿子夏启,结束了“尧舜禹”的禅让制,把国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打开了人性贪婪的笼子,于是为了一己之私,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多。儿子为了权位谋害了父亲,哥哥和弟弟为了王位自相残杀,其他昔日好朋友为了利益不惜反目成仇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
打开人类的历史书,上面写满了凶杀。
然而,孤竹国君儿子们是一个例外。
3000多年前,在河北唐山附近有一个孤竹国。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按照伯、仲、叔、季的称谓,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伯夷,老三叔齐,老二应该是仲什么。三个儿子仲,孤竹君最喜欢老二叔齐,所以就留下遗言把王位传给了二儿子叔齐。
按照习惯,传长传嫡不传庶,王位应该是伯夷的。所以,父亲死后,叔齐就要把王位还给哥哥伯夷,偏偏伯夷也是一个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人。坚决不同意弟弟把王位给自己,这不是忤逆父亲的意愿吗?所以就逃之夭夭了。
叔齐以为,该哥哥的位置,给了自己,自己怎么好意思坦然受之?于是把位置给了二哥,他就去找大哥伯夷隐居起来。
去哪里呢?都说西周姬昌不错,就找投奔西周吧。
没想到,文王殁,武王即位,趁着胡作非为的商纣王众叛亲离,武王起兵伐纣。这种以下犯上的忤逆行为,伯夷叔齐不能容忍,于是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失望的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粟,但是随着牧野之战的余威,天下都成了大周天下,他们躲在首阳山只能采薇而食,最后饥饿而死。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都是“让着有余,争着不足”。为什么会堵车?除了车太多,路太窄,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祸”。许多不守规矩的司机,缺乏“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见缝插针,寸步不让,硬是把路认为给堵死了。结果我不走,你也走不了,最后大家都走不了。
“鹬蚌相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说,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松嘴,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很多时候,放弃冤冤相报,相逢一笑泯恩仇,似乎而为了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宽恕别人,解放自己。揪住比人过错不放,其实自己何曾能够轻松?
我几十年来,抱着一个原则:结交知己朋友,靠是缘分;不树敌结怨,靠是胸怀和大度。能交好就交好,不能交好就各自守住底线。
我几十年没有记恨的人,大不了脾气不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没有必要结仇生怨。不一定能帮人,但是一定不要害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必要斤斤计较,更没必要耿耿于怀。尤其重要的是,与人为善,不找麻烦,不亏欠人,心里踏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