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天地是自然存在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一出生就必然要接触到天地,古今中外、动物植物概莫能外,所以天地也是一切生物必须适应和认识的事物,所以人很早就对天地有了朴素的认知。那古人对天地的认知包括哪些内容呢?

百度百科上说:天,在六书属指事(一说象形,一说会意)字。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义同“颠”(头顶)。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像人形。”金文更像人形了,仍突出人头。天字上部象征人头部分的圆点,小篆变成一横画,又有在其上部再加一短横者,乃装饰性繁化符号,无实在意义。隶书楷书笔画化。

“天”字本义是人的头顶,又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中华传统关于对天的最早解释,在《简易道德经》(又称《简易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

根据上面这些解说,古人对天的理解本身就是朦胧的,不明晰的,但从对天字的应用来看,我觉得凡是与地球不相连且搞过人顶的区域都可称为天,比如说“鸟在天空飞”,很多鸟飞得高度并不是很高,但“鸟在天空飞”一般不会产生岐义,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古人的理解应该是:与大地不相连的事物都是在天空中,日月星辰与大地不相连,它们都是天空中的事物,都包括在天的范围之内,地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与大地相连为一体的事物的总称。这应该是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不算太大的一颗恒星,而银河系又是一个不太大的星系,所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古人说的“天”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以至于大地在这个“天”的面前显得相当的渺小,极不对等。但古人是把大地说成与天同一级别事物,并称天地,这样会不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呢?会不会因为这些认识上的错误而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呢?

我认为认识上的误差肯定是会有的,所以推导出的结论肯定也有不正确的,那是不是可以全盘否定了呢?我认为并不尽然。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并且这种合理性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不亚于现代科学能达到的精度。其中的原理在于对系统的整体研究不必清楚系统的具体构成和内部原理,只研究它的输入输出接口的特性就能把握系统功能。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眼里的天”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但古人把他统归与一个“天”系统,就是除地球以外的所有天体统称为天,把地球称为大地,构成了一个“天地系统”进行研究,以达到获得较高精度的目的,这种研究方法在现代科学中也经常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