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创之旅精华笔记NO.1 | 小客在现场

“社区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把各个小家庭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社区感到平安、欢乐、温暖,而且能够相互帮助。”

2017年1月23日,李克强总理于鲁甸803地震中心的龙头山,看望这里的社区父老乡亲时说道。

在过两年,社区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建立,汇丰社区伙伴计划的推动,社区居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下,让社区服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在香港,有些社区很不一样,社会组织根据社区环境、社区发展状况进行介入,于社区内开展适合社区发展的经济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决策,这些服务建立起社区居民、社区环境以及社区经济之间和谐的关系。

这种模式称之为“社会经济”!

3月21-23日,小客跟随恩派的社创之旅在香港参访,满满收获,分享给大家~

我们首先厘清“社会经济”与“社会企业”的区别。

社会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他们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社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社会企业是对组织形态的描述。

而社会经济本质是一种经济形态的描述,着重与共同参与和成果共享,社会服务机构将这个概念介入到社区服务当中,于社区开展经济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成果。

社会企业也能通过调动服务对象共同参与,实现成果共享,从而形成社会经济这种形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企业都秉承这种原则提供服务。部分社会企业与部分致力于实现共同参与和成果共享的社会服务机构,联同他们的服务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的实体。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或称为“团结式经济”,是主流市场以外的一种新经济实践。社会经济欢迎所有社区居民参与成为生产者、销售者、分配者或使用者,透过持续不断的经济实践达致自我提升,是一场期望社区居民透过自主参与、互助合作,推动个人和社群经济生活模式改变的服务形式。

社会经济与社区工作关系

社会经济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份,每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无论是那个岗位如生产者或消费者都能互相连结,重新建立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让参与其中的人都能互相学习,自我提升,成为全球的“经济公民”。而将社会经济引入到社区服务当中,是一个调动所有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同时让社区居民能够在这种模式之下,形成“接受服务——提供服务”的转变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社区经济系统  社区货币

天姿作围是街坊共同参与成立的组群。以小区为本,自下而上的参与及动员,发挥区内居民未被善用的才能与经验,服务社群。透过与周边农业连结,结合居民的智慧与技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区经济系统。并以基保券(小区货币)贯通整个计划,让居民能够以另类的经济的方式,改善生活质素。

使命:

  • 尊重居民现有的生活习惯及小区运作模式

  • 透过观察去重新认识小区,重新发掘及利用区内和周边独特的人文、地理及生态资源

  • 用永续生活理念,提出合适、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法,确保改变能够在地生根

  • 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  减少消费和浪费  鼓励平等参与 分享有余

  • 重建(照顾者-社会-自然)的联系,重建可持续的天水围小区。

可持续社区经济

天水围:

天水围(Tin Shui Wai)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社区问题

  • 位置相对偏远。

  • 大部分地方均是住宅楼宇,配套生活设施较少,以公共房屋为主(类似大陆的廉租房),主要提供给收入水平偏低的人群。

  • 天水围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生活成本高。(很多人跨区工作,每天交通成本很高,物价水平也高)

社区资本:

  • 社区空间大,空地多,农用地多

  • 社区参与程度高,全职妇女与退休群体时间多,地区性社会团体多

  • 民间智慧:当地居民的生活技能、生活智慧丰富(种植等)

天水围社区发展网络

2008年,政府出台“八万五”公共房屋政策。天水围发起“共同购买”计划,以低价批发食物等生活用品让居民可以在社区购买,以保障基层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街坊们之间的联络和互动平台。

2009-2012年,开始在社区内以物换物,有机种植售卖,手工作坊产品售卖,时分券正式流通。

时分券:也称基保券。以时间为计算单位的在社区内流通的社区货币。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社区用自己的时间来服务,并获得对应的时分券,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以金钱、个人能力高低为评价标准。例如社区农场劳动,当值墟市铺位等。

时分券带来的改变:

  • 让居民有互动交流的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

  • 创造就业机会,为居民增加收入,降低生活成本

  • 工作的同时可以照顾家庭

  • 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

  • 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 意义

墟市:乡村市集,为当地小型生产者提供销售平台。

天秀墟:位于天水围天秀路公园旁的“天秀墟”,原意是提供廉租摊档予当地居民营运,为弱势社群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亦方便区内居民购物。除了可保存传统的墟市活动,也有助推动本土经济的发展。

“天秀墟”有185个固定档位,可供售卖干货、湿货、冻肉、精品及提供服务等,开放时间为上午8时至下午8时,(申请者必须能保证8小时开铺经营,租金约1000港币)。天姿作围经营其中一个摊位,由居民轮流当值,产品来自于社区农场种植、手作坊加工产品等。“天秀墟”中部分商铺(包括天姿作围)的商品可使用时分券+现金购买。

目前天姿作围已有会员约400多人,加入基本会费10港币,无条件参与,但加入前会有加入说明会,主要人群以妇女群体为主,退休职工和全职家庭主妇等。

经济学角度解读社区货币

社区货币倡导劳动有价,把资源留在社区,重塑价值观,以需求为本。

地区经济VS全球经济,在全球化经济的体制下的另类选择,让低收入群体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资源,把社区的资源留在社区,而不是流入大市场内。

时分券目前在香港有不同的社区在流通,下一篇会讲到圣雅各福群会的“时分天地”。

问题

  1. 运营的资金来源?

    天姿作围目前由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运营。起步阶段资金来源于政府资助,后期政府逐渐压缩资金,到现在政府资金只支持社工的人力成本,其他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种植蔬菜售卖、手工坊产品、社区导赏收入等)。目前的困难是人手不够,缺少社工,在尝试发展居民加入。

  2. 社区经济真的能赚到钱吗?改善居民的生活?

    靠社区经济实现居民的收入提高很多并不现实(时分券不能兑换港币),这也不是最根本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经济活化社区,发挥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减轻生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3. 目前流通的时分券有多少?

    天姿作围目前流通时分券20万左右。(1时分=1小时,有不同的面值)未来会考虑时分券不够用,或管理成本问题,采用类似存折的形式,定时记录居民的时分,并聘请社区会员加入共同管理。

  4. 卖的这些东西是否有正规牌照和经过食品检测?

通过在有正规牌照的店铺加工,并经过食环署检测,制作过程安全卫生。

小客说

可能很多小伙伴看了立马想到大陆的公益市集、手工作品等,惊人的相似?就连时分券其实很多地方就已经开始做了,但是为什么做的不是很好。但是,这一次的深入参访,有以下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1. 需求导向下的产物:天水围作为低收入群体集中的社区,把经济作为发展社区的入手点,是有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在。(想想在做类似活动的社区是否有一样的社区背景?如果同样卖蔬菜、卖有机食品是否可持续,是否是刚需?)

  2. 社区资本+优势视角:从天水围的社区优势出发结合社区需求而有社区经济计划,用社区经济撬动社区协作和社区资源整合,把资源留在社区。

  3. 深耕、专注、可持续性:从2008年开始扎根社区,从“共同购买”计划的酝酿阶段到后来的“时分券”流通-社区经济计划,从开始的启动资金,到逐渐缩减到自给自足,最后2014年正式注册NGO在地运营,与社区陪伴成长。(反观大陆,政府的招投标机制让社区服务深耕难以实现,但是否社工机构可以考虑其他深耕社区的途径?值得探讨~)

  4. 政策倡导:香港社工对香港政府的政策倡导作用还是有效的,“天秀墟” 的建立离不开社工在政策倡导方面做的工作。(同样是“摆摊”,香港可以做到申请政府专门开辟场地,规范市场,在大陆有可能吗?还是未知......)

  5. 价值倡导,以人为本:坚信“劳动有价”(不分高低贵贱)。个人劳动价值的重新界定,不分工种,不分职业,以时间为计算单位的时分券。(区别于主流的价值观,不同的工种,创造的价值因市场,因人而异)

  6. 以下是相关照片,供大家参考,是在港期间在“天姿作围”facebook上获取的。很多香港NGO都在脸书有公开活动信息,会翻墙的小伙伴不容错过。

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留言一起探讨~

下篇预告 参访点  

圣雅各福群会(时分天地、土作坊)

香港妇女劳工协会

(“食+”女工合作社-浸会大学食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