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转型:在坚守与妥协之间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刘晨,系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教师,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社会工作、网络政治、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迄今出版专著3部,发表中英文论文40多篇。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所以在我的求学经历中,社会工作的学生往往比社会学的学生不那么自信,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社会工作的意义是社会学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实践方面,所以社工应该更加自信。

然而,就在前不久,社会工作界的某些人号称要脱离社会学的影子,自己升为一级学科,但这个“号称”和“愿望”估计有些困难。因为,学科设置并非是因几个人的呼喊就能改变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程度密切相关。

为此,我专门去查询了社会工作在美国的情况,其中一篇名为《我在美国读社工》的文章给了我一定的启发,在此和同行们分享一下。此文谈到:“社会工作这个领域在美国已经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它的专业领域划分非常非常细致。美国大多数大学都有这个专业,但是不同大学对它的专业划分是不同的。”·

在国外,社会工作和社会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绝对不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在美国的各个大学中,社会工作专业都被放在一个独立的学院里,叫做School of Social Work。它既然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学院,那么就可想而知它自己是一套多复杂的学术系统。”

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社工于美国社会而言,其被认同和认识与国内明显是不同的,所以才有社工会独立出来叫“社会工作学院”,而在国内有叫“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所以才有内陆的社工归民政,澳门的社工归澳门社会工作局。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觉得,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真的是分不开。社会发展不足,认知也就不足所以才有了一线社工在从事这门学科实践的时候所遭遇的尴尬,例如“你们是做什么的?”,甚至有的大学领导为了某些东西,“不加思索”地直接撤销了这个学科的本科专业,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撤销这个专业的本科招生,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就不重要,反而是一种错误的决定。在我看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从大的环境来讲,社会发展的并不那么发达,这会直接决定社工的境遇遭受挑战,尤其是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不够,政府对社工的购买和支持不足,那么社会工作的自我认同就成问题。说的再直接一点,即“不讨好”和“工资低”是造成社工认同出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第二,急功近利的办大学思维和不懂文科发展逻辑。有的大学为了排名,把一些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对学术影响没有多大贡献的学科当成是拖累,如阑尾一样——切掉。这些校领导没有明白的是,各个学科本身的定位是不同的,光靠量化的学术指标来办大学,那干脆都叫某某工科大学好了,干嘛还叫综合性大学?欺世盗名嘛!这些意见和想法,我曾经在一篇名为《中大停招社工本科!大学不能以发论文、就业对口率等名义取消某些文科!》的文章当中谈到过。(原载《中国社会学》微信平台,阅读量10万+,地址http://www.mingrenw.cn/social/shehui/622568.html,)如此,社工在高校和社会的发展是雪上加霜,步履维艰。

时下,社工在高校的发展并未因为某些大学的举动而退缩,在最新的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申报结果中可以发现(2017),复旦大学拿到了博士点(二级学科),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拿到了硕士点。等等。这和中大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驰,不但不拿走社工,还增加社工的分量。但,我好奇的一点是,到底是这些学校为了说自己拥有多少博士点和硕士点而把社工抬起来,还是真正的意识到社工的重要性?如此一想,真的是五味杂陈。

诚然,有比没有是好事。但不得不说,社工的发展到底该怎么搞下去,真的是有些突兀,我的整体感觉是在“坚守”与“妥协”之间,总有一丝气息在游走,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就目前来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流失的确严重。这不能怪学生,毕竟市场发育不足,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二,工资低。比起澳门社会工作,内陆的确是捉襟见肘,例如澳门社会工作局的某处长告诉我们,他们的起薪都在18000(澳门币),这对于内陆来说,简直如“天堂”。第三,学科建设成问题。学科建设对于一个大学和学院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大学更注重它(综合排名比不过“双一流大学”,那么就把学科排名(优势学科)弄上去),那么社会工作该走向何处?是继续搞社工,还是转向其它方面?我个人觉得有两点我们需要认识清楚:

其一,办出自己的特色。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例如云南地区可以搞民族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等,这些完全是优势所在,要重点发展这些。而北、上、广、深,可以搞社区,他们城市发展的好,贫困和落后地区没法和他们比这个。也就是说,学科要有发展的侧重点,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

其二,社会工作主动转型。例如,当前公共决策比较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结合起来呢?“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否可以把社会保障、临终关怀(虽然亏本的比较多)等纳入进来,一并做起来呢?我觉得是有前途的。发展,是需要战略眼光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与当代中国社会结合,而不能过分的依赖历史给予,也不能跨越式的发展到不能感知的社会当中。走快了也不行,走慢了也不行。

进一步说,取消社会工作是一种比较悲观的做法,而转型社会工作才是正道。这种转型,一方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毕竟大学和学院需要发展,而不能总是拖着、耗着、历史机遇错过了,那么就不能再回来。例如珠三角某市,和深圳是一样级别的,就是因为错过了历史机遇,导致现在和深圳是天壤之别。有区位和资源不利用,这不是不作为是什么?另外一方面是社会的需要。社会工作在面临社会认同和政府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要主动寻求转型,结合地方,结合特点做出成绩出来;要密切联系现实社会,读懂国家政策,才能有所突破。

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有时候,坚守是一种墨守成规的“契约”,有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坚守”。我们可以断定的是,中国社会迟早会步入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当中,那么,当我们的社会工作达到美国今天的地步时,我想,那个时候的社工真的才能感受到什么是“助人助己”。而这样的坚守,是需要付出昂贵代价的,“妥协”也意味着要牺牲些什么。然而,社工的发展如没有改革中的“壮士断腕”之决心,而采取“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那么其就会失去未来,进而,我们的“School of Social Work”,“社会工作局”就会“夭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