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
内庭穴功效与作用
内庭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经脉脉气所溜之荥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清胃泻火、通经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病证之要穴,临床以泻法为常用。
本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内”,人之意;“庭”,指堂前空地。穴当趾缝端,趾缝如门,其处平坦似空地,故名。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之近处。而多在头脑腹心,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你是否经常感到双手双脚都是冰凉的?你是否觉得自己浑身气血不畅?你是否厌恶嘈杂的人声以及嘈杂的环境?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赶快按摩内庭穴吧,会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内庭次耻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疼, 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这首歌谣,说的就是内庭穴的作用。
(1)内庭具有清胃泻火的作用。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穴,“荥”主身热,性擅清热,内庭有较强的清泻胃火作用,故对胃火循经上炎引起的齿痛龈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热、鼻衄等疗效颇佳。笔者临床用本穴治疗相关疾病,疗效显著。《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载曰:“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勿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本穴所用可起到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荥穴,性善清热;又按五输穴生克补泻法,胃经实证当取厉兑,因厉兑为井之所出,脉气尚微,所以有“泻井当泻荥”的原理,因此可改用泻内庭治疗一切胃火亢盛之疾,临床根据病症搭配相关穴位用之。同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少食辛辣肥甘之物,少熬夜,多吃青菜水果,可有效地清降胃火。
(2)内庭善治肠胃病。可用于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痢疾的治疗。自古便有相关运用记载,《玉龙歌》云:“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千金要方》曰:“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绝。”由此可见,本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确有很好的实效性,尤其对胃火旺盛引起的食欲亢进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灵枢·经脉》言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内庭穴恰好是清泻胃火的最好穴位。
(3)内庭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中本穴还常用于消渴病、口歪、面痛、荨麻疹、痛经、足背肿痛、肥胖等病证。若能正确辨证运用,可使一些复杂疾病得以改善或能有效的解决。
展开
内庭穴主治
四肢冰冷 流鼻血 口歪 咽喉肿痛 失眠多梦 腹痛 腹胀 泄泻
(1)肠胃病:腹痛,腹胀,吐酸,便秘,泄街,痢疾,急慢性肠胃炎。
(2)头面五官疾病:牙痛,牙龈出血,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鼻衄,面痛,面瘫。
(3)下肢病症:腔痛,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其他:如消渴病,肥胖,荨麻疹,痛经等病。
展开
内庭穴的准确位置
属足胃经经脉的穴道,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直刺或斜刺0.3~0.8寸。多施以泻法,可灸,但临床极少用灸法。
内庭穴位置取穴
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另一腿上,用对侧手之四指置脚掌底托着,手大拇指在脚背,并置于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 缝尽处的陷凹中即是。
内庭穴按摩方法及功用
弯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穴位,早晚各1次,先左后右,各揉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清胃去火,理气止痛。
内庭穴配伍及功效作用
鼻出血 |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内庭穴
疾病概述: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 出血,亦可持续出血。
按摩顺序与技法:发现鼻子出血马上抬起头,用手掌轻拍额头数十下,再用中指轻按神庭穴1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1?3分钟,最后按压内庭穴3分钟。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牙龈肿痛 | 配伍穴位:天冲穴、大迎穴、合谷穴、内庭穴
胃痛 | 配伍穴位:中脘穴、肓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庭穴
(1)内庭配合谷治疗牙痛、咽喉肿痛。
(2)内庭配劳宫治疗口汚生疮。
(3)内庭配上星治疗鼻衄、牙龈出血。
(4)内庭配环跳治疗胫痛不可屈伸。
(5)内庭配八风治疗足背肿痛。
(6)内庭配陷谷治疗痛经。
(7)内庭配足三里治疗胃痛、腹胀、吐泻。
(8)内庭配内关、曲池、天枢治疗湿热泄泻。
(9)内庭配地仓、颊车、颧髎、攒竹治疗口歪。
展开
内庭穴禁忌
内庭为荥穴,荥穴宜泻之,根据子母补泻法也应泻之本穴,故不宜用补法,虽然本穴可灸,但根据穴性,临床一般不用灸法。
内庭穴古籍摘要
(1)《针灸甲乙经》卷七:四厥手足闷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胫痛,腹胀皮痛,善神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栗,龈口嚼僻,不嗜食,内庭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胫痛不可屈伸,食不化。
(3)《玉龙歌》: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
(4)《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勿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5)《玉龙赋》:内庭、临泣,理小腹之胀。
(6)《通玄指要赋》: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
(7)《针灸大全》: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绝。
(8)《窦太师针经》:治小腹胀满,脚背红肿,气喘,便血,泻;胃口停食,冷积,先补后泻。
(9)《医宗金鉴》:内庭主治痞满坚。
(10)《杂病穴法歌》: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11)《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1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歪,齿龋痛,疟,不嗜食。
(13)《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腹膨而胀,夺内庭而休迟,应在水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