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别来无恙?
上周六,北京初雪的故宫美景,不知道醉了多少人的心。
就在最近,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也将课堂“搬”进了故宫博物院,他们还用封封奇思妙想的信,表达了对故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而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堂也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号召的“见字如面”活动的一部分。11月27日(本周五)下午,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主办的“见字如面·对话故宫” 书信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倡议全国中小学生拿起纸笔,在对话历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见字如面,先睹为快。请随小编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精彩信件吧!
致·故宫
(滑动见信)
前日蒙教,游君之紫禁皇城,适大晴,尽揽皇城落日残辉,博观故宫文娱风情。
自东华门步行,数百米间,茵茵绿影秋日里,不觉冷暖变化,光影变换,皆已沉醉其间。护城河上,日光下彻,波纹涟漪,风起漂泊,不分光者,犹日犹波。俄而见皇城午门,豁然开朗,数十米城墙立地而起,为倾皇门深遁期间,犹凤尾飘散之象,似龙首大开大合。
上午门,吾始知有幸于故宫六百岁之诞辰,赤色幕布分挂午门两边。随君之侍从指示步入城上,经两三扇窗踱入门中,未见皇城宏达之象,但见幽邃深暗似暗廊,予以为设计似桃花源欲扬先抑,甚觉欣喜,匆匆然略过文娱乐物,随人流往步其中,但见前方光亮,仰目而视,又见十米城墙,环顾四壁,未见桃花。或以略之,或无暇顾尔,自傲与?
皇城盛展,惜我自是自矜图功利尔。君以盛大宽宏之展邀天下共赴赏之,吾一游人只合经纶,不解风情,独自傲固步尘中,与世人或曰傲于世者何异?只得视之录之,何能鉴之赏之,自是而无功者矣。
愿世人之傲不傲先贤,愿事务之杂不杂经典。
余不一一,即请。
秋安。
实验中学高二学生 沈伯衡
顿首
致·角楼
(滑动见信)
角楼,好久没去见你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小学组织课本剧的表演,我们小组的剧本叫《角楼》,而我正好表演了建造你的工匠。两年前我第一次举着相机去到故宫,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你历经六百年风霜仍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的身影。而今天,我有幸得到与文物对话的机会,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你。角楼,或许你不知道我是谁,但见字如面,希望你能好好读完这封信。
作为一个生在北京的孩子,我其实很早就知道了你。从大家的口中,我得知你已经守了紫禁城六百年了。他们都说你雄伟,说你精巧,说你华美。
而我想的却是:你一定很孤单吧。
刚出生时,你与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就远远的分开了,你们在不同城墙的不同端点处伫立着。敌人打进来的时候,你就担起了报告敌情的任务。能反抗的反抗,能走的走,能藏的藏。可你呢?你没有选择的权利,你只能恪尽职守。我想,最悲伤不过就是,在人去城空,甚至敌人都走光后,你看着身后偌大的紫禁城和身前宽阔的护城河,叹着无人回应的气,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只身一人,静静守过数不清的四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你岁数已经很大了。素未谋面的兄弟姐妹一个个的被拆除了,有些被重建,有些永久的消失,而你还在,我想那时的你,一定不知是该感到庆幸还是悲哀。
不过,仔细想来,你其实不那么孤独。
不像其他楼宇宫殿,你比他们都独特。你有九梁,十八柱,二十八翼角,七十二脊。你还有全身的榫卯结构,你身上无处不是设计和建造你的匠人的智慧结晶。你是他们的孩子,你的身上,有这些工匠留下的汗水,有他们刻苦钻研、悉心研究的痕迹,有他们的匠魂。孤独的时候,就想想他们吧。
你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你为这个不可思议的城提供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庇护。数不清的弹火攻击着你,层层硝烟席卷着你,侵略者的双脚踩踏着你。战火不熄的年代你挺过了肢体的痛苦,更眼睁睁的望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你身边离去,感叹战争面前众生的渺小无力。他们离去了,可他们坚守这座城的信念已经浸入大地,且永远陪伴着你。
说点如今的事,你可能也没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你岁月静好的待在那里,每天你都能看见爱你的人架起“长枪短炮”,从日出到日落,一陪就是一天。你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低头欣赏自己历经风霜仍风骨犹存的身影倒映在浮光跃金的筒子河里,享受世人对你屋脊上精妙的吻兽和明黄色的琉璃瓦的赞叹。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不觉得自己太孤独了吧。我想对你说的话其实还有很多,不过不急,以后,我会趴在护城河边上的白栏杆上,边看紫金色渲染的天空洒在你鎏金的穹顶,边对你慢慢的说。
历史的长卷还在延伸,而你将会永驻。时间没有尽头,你会一直待在这片你从出生就未离开过的土地上。角楼,愿你在永恒之中,不再感到孤独。因为人来人往,云卷云舒,还会有很多个我,还会有很多个六百年,还会有很多以后的以后。
高一12班 陈嘉贝
致·延禧宫
(滑动见信)
延禧宫,别来无恙?
初见时,我曾以为你是华美壮丽,无限风光的模样,可不曾想这黄色琉璃瓦间黑黝黝的“烂尾楼”便是你?这中西风格交汇,颇有些不伦不类的建筑便是你。
每年进宫的日子,我总记得去你那瞧瞧。看着来往的身影越来越多,不禁想起你的少年时。那时你名字是长寿、延祺,再就是延禧。这是多么喜乐的寓意啊。然而深宫的日子又怎会不寂寞?浮华背后多是空虚哀伤。你深藏在紫禁城里度过日日月月,空闲时便将愁思捎给飞鸟。
不知何时你愿与我倾诉。
我无法将你与其他气派的大殿比较,因为你生而不同。“水晶宫”,这优雅的名字背后依然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修建你,期待着你成为小小的海底世界。你可愿意听听他们对你的期望:“池中游鱼——可数,褐藻参差,青翠如画...”那会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场景。你可知否,人们用汉白玉砌成你的的基柱,用铁铸的盘龙柱作为框架,为你换上新衣,梳妆。
只是命运无数次捉弄你。许多次,你在烈火中被烧灼。热火剥去你,折磨你,毁灭你。你可曾记得1845年的大火烧尽了一切,宫墙,宫殿都化为尘土,独留一扇门。不知那时,你是否感受到绝望与悲怆?晚清时国库空虚,你被迫停建,成为了“烂尾楼”;又逢军阀混战,你被飞机炸毁,遭受重创。即使再修复,也无法回到往昔面貌。
然而,你坚毅地留存下来,涅槃重生。你如今的样子。虽称不上光鲜亮丽,但这钢筋混凝土的样貌,在整座紫禁城里也独一无二。
六百年风雨中,数不清你经历了多少次劫难。但种种磨难后被淬炼,涅槃重生的即是一个崭新的你,一个更加坚定、独特的你。那段屈辱、黑暗的时刻已然归于历史长河,今日的你担起了新的使命,作为珍宝的承载,见证着历史的推进。我赞扬你,敬佩你,更想看着你随时光成长。
延禧宫,愿你无畏,坚定地屹立在前方。
陈韵如
2020年11月3日
致·新法地平日晷
(滑动见信)
故宫收藏了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科技珍品。作为日晷家族的佼佼者----新法地平式日晷仪,你以简洁大方的外观,设计严谨的架构闻名于世:晷面为银镀金方盘,上刻时刻线、节气线,中心设有三角形可起落的晷针,紧临晷针的一侧安有指南针,日晷盘嵌入小方桌式紫檀木框架中,盘底部錾刻云龙花卉纹。
你没有璀璨耀眼的珠宝让人眼前一亮,没有美妙动听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但你朴素简洁造型的背后蕴含了深奥的科学原理。你之“新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赤道式装置,你采用了17世纪欧洲仍盛行的地平式装置原理,并在刻度上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为一日96刻度,并以不等分形式标注时刻线。你不仅可以通过指南针定南北,还可以看节气。你进入中国之后,对人们掌握地平式日晷的原理及制晷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日晷仪上的铭文“顺治元年七月吉日恭进修改历法远臣汤若望制”镌刻下你所经历的中西科技交流故事。在只有车马和航船,交通并不便利的清代,汤若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制作了“新法地平式日晷仪”等诸多天文仪器,并借助这些先进的天文仪器推算编纂了一部新历书《时宪历》,也由此引发了时宪历和当时普遍使用的已经过时的大统历、回回历之争。这场“中西历法之争”持续数年,历经波折,最后通过实际观测验证了时宪历的推算,让康熙帝认识到了西方历法的先进,促使康熙帝更加重视天文、几何、算术等西方科学,开启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
作为科技珍品的你们展现了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你们历经沧桑,见证了中西方科技的发展与交流。我希望能更深入地学习你们精巧架构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希望能从你们研制推广的经历中了解当时中西方科技交流状况及对中国科技、中国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你们斑驳的光影里读懂历史,读懂科学,读懂社会!
高一14班 闫聃平
致·元青花
(滑动见信)
一抹蓝六百年
——给元青花的一封信
蓝:
你来到世间已经十个甲子了,在故宫也住了几百年。你可能不知道,你那一身白底蓝衣,让世人多么痴迷!
昨天,我去参访故宫了,再次看到了你。
一位外国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元青花那么贵?”当时的我很茫然,什么是元青花?为什么那么贵!
近几年,我对中国古建筑和东方色彩比较着迷,我去过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去过河南安阳殷墟,去过南京明孝陵和中山陵,也去过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被不用螺丝铆钉的榫卯结构和千年不变的东方色彩深深迷住了。
通过研究和学习,我了解到中国的传统颜料很多来自矿物质,甚至是宝石,比如绿松石、蓝宝石都能被研磨成颜料,绘于莫高窟的壁画上,画于《千里江山图》的卷轴中。那一抹抹沁人心脾的青、蓝、赭石、朱砂,构成了属于中国人的东方审美色系。
今年春节期间,一则旧新闻吸引力我:《中国拍卖史上的最贵瓷器——元代“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6.5亿》。我仔细读了读,好奇心油然而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再次拍了拍我,元青花为什么那么贵?
今天,给你写信是想告诉你,我知道答案了,当然要第一时间与你分享。
你们元青花家族如此受到世人追捧,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原料特殊。元青花的颜料用的是苏麻离青,色泽鲜明、高雅,绘画立体感强。苏麻离青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的一种稀有矿物质颜料,非常稀少,从元代开始使用,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
第二是因为艺术价值高。元青花的主色调以蓝白为主,这既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雅趣,也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元朝建国后,受西域文化影响的中国陶瓷匠人,开始用青花颜料烧制瓷器,开创了一代中国人审美的先河,制成了世界上最高级的瓷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青花瓷存世极少。据说,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存世不过300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更为稀缺,全世界不足10个,都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乃至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馆,都以馆藏一件元青花为荣。
蓝,你的美值得自豪,更让中国人骄傲。
秋风已来了,现在的北京天空碧蓝如洗,银杏金黄耀目。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到秋天,北京就变成了北平,住在这里真好。”
也祝你安居故宫,岁月静好。
毛思杰
庚子深秋
致·海水龙纹盘
(滑动见信)
海水龙纹盘:
展信佳!
严格来说你的名字应该是“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一个冗长的、却标榜了你皇族专属的独特身份的华贵名字,也摆明了你和千里之外北京故宫里那只孪生兄弟的亲密关系——没错,我寄信的对象是你,是那个在景德镇窑坑的尘土里闪闪发光的你,那个人们眼中所谓的“残次品”。
能在数百年之后看到你残损了一半去、却仍旧光鲜亮丽的容颜,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甚至能想象到你的“生身父母”——那些曾经小心翼翼地摩挲着你细腻的质地、拿捏出你优美的轮廓的匠人们——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丝毫不亚于那个后来的幸运儿,也能想象到你因为烧制时一点温度的偏差、或是勾描花纹时不经意又难以避免的失误而不得不成为被淘汰的一员时,那些制瓷人们的遗憾和心如刀绞。但皇室贵眷的严格要求和工匠精神的严谨态度让你不得不被埋葬在不起眼的角落,回归那片生你养你的黄色大地,又在岁月的打磨下比你那个被安置在案几上的兄弟削去了更多的棱角、填上了更多的裂纹。
我看着你的罅隙——那些与你近在咫尺的孪生兄弟未曾有过的伤痕,又把目光移到你和它比丝毫不逊色的纹案之上,让思绪沿着龙纹流淌、补齐那些失落部分散碎的图画。这样一看,即使略有瑕疵的你仍然是美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如获至宝地把你的残片拣起,让你成为“御瓷新见”展览封面里的主角。但追溯到那个几百年前的时代,那个真正属于你的时代,我之前曾一直怀揣着这样的疑惑:既然同样是美好的器物,为什么那些微小之处的谬误或不完美就不能被刻意地忽略?为什么尽管有万千不舍,却仍要固执地砸掉外人看来已臻完美的作品,任多少个日夜的心血随一声砰然坠地而烟消云散?
而现在,在昏黄的灯光和红色天鹅绒映衬下残缺的你,与身侧那个光洁如新的瓷盘终于迎来了间隔百年的异地重聚,在“认亲”的同时也无意识间描绘连结成了一幅动人的时代图画——相似而又不同的你们,一个被轻盈而细腻地托起,所有风吹雨打都在“皇室御用”的保护伞下为之绕道,最终凝滞了青春荏苒,带着些烟火气息平移到后来者的眼前;一个则被掩埋进厚重的历史,在砂土和湍流里摸爬滚打,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落灰暗哑的表面,也是数万个日夜沉积下来的沧桑,从容地提醒着后来人它所走过的漫长旅途。
因此我明白了,作为“残次品”的你,被悄悄地掩进春夏秋冬、再不露面的你,难道不就是千年历史上那些平凡劳动者——譬如那些塑出你肉体和灵魂的人——的缩影吗?他们中鲜少有谁能在史书上露面,甚至痕迹比你消失得还要彻底、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但你仍和你的兄弟一样精美,而这些劳动者和历史长河里那些光鲜亮丽、至今仍熠熠生辉的名字也并无什么区别,都是滚滚长河里的舵手和弄潮儿,都是这个延续了千年、也将继续延续下去的精彩神话的主角和书写者。你是“残次品”,却绝非“次品”,你和你的制造者们、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的魅力正是因为被抹平在历史里、却仍闪闪发光而变得伟大。
这封拙劣的信就止步于此。愿你在看到它的时候,能从这些不成熟的文字里感受到我作为一个普通后来者的感慨和敬意。
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13班 黄靖雯
敬上
在博物馆里回望千年,通过字里行间书写传承。孩子们写给故宫的信真是太精彩了!
这只是一个开端,本市更多的中小学和博物馆间的围墙将被“拆”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中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见字如面,对话故宫。精彩即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