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与高血压的相生相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李星霞

近年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生存期延长,多种肿瘤以慢性病形式长期存在,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两者多合并存在于老年患者中,且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貌似独立的两个疾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1
肿瘤与高血压具有相同的致病危险因素

遗传易感性和年龄是决定两者危险程度的两个不可变因素,其他可调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低运动量、饮酒、肥胖等在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2
肿瘤与高血压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或病生改变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动脉管壁的氧化应激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可能在两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3
高血压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相关性。有研究显示,血压高于正常值的男性患癌风险显著升高10%~20%,并且男性和女性死于癌症的风险均升高。

4
降压药物对肿瘤的影响

ACEI/ARB是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目前已有多个关于ACEI/ARB对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报道,认为该类药物具有潜在降低癌症风险的作用,对蒽环类药物的心肌毒性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ACEI/ARB类药物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从而抑制肿瘤生成、生长和转移[3]

5
部分肿瘤可引起高血压

肾脏肿瘤、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醇腺瘤及引起库欣综合征的垂体瘤等都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6
部分抗肿瘤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血压

常见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VEGF单克隆抗体和以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为代表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发病机制主要与⑴血管收缩和舒张失衡;⑵周围血管抵抗;⑶动脉僵硬度增加有关。

高血压病史及肾癌病史是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后发生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可能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血脂异常、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及联合其他化疗(如阿霉素)等。而种族、性别并不是抗血管生成药物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该类药物对血压的影响是剂量依赖性的,并且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用时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所导致的高血压可能是肿瘤病人预后改善的一种生物标记。

7
肿瘤并发症相关治疗药物可能引起高血压

肿瘤患者常存在多种并发症,如疼痛、心理精神障碍、化疗相关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等,一些治疗这些并发症的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血压,如用于止痛的非甾体类药物、抗抑郁药,用于贫血治疗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肝功能的甘草类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等都可能引起高血压。

8
肿瘤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⑴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可调因素如饮食、吸烟、体重、运动量、血糖、血脂等控制血压,预防肿瘤的发生。

⑵识别血压升高的原因,如为内分泌肿瘤引起的高血压经过肿瘤切除等去除病因治疗,高血压大多数可被治愈。

⑶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应用非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者需评估药物使用的必要性,优化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该类药物的使用,积极进行降压治疗。

⑷ 应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者

①用药前应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抗肿瘤药物;

②预先存在高血压者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应避免启动靶向药物治疗;

③启动靶向药物治疗后,尤其是用药早期需密切监测血压,并及早进行降压治疗;

④靶向药物诱导高血压的定义为:在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血压升高至≥140/90mmHg或舒张压较基础水平升高20mmHg为临床表现的抗肿瘤治疗相关的药物毒性反应。

⑤降压目标通常<140/90mmHg,具体目标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

⑥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任何一种降压药物优于其他药物,但推荐优选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ARB、CCB及β受体阻滞剂等均可作为起始治疗药物,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合并症个体化用药;若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用药或选用二线降压药物,对难治性高血压,可考虑选择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慎用非二氢吡啶类CCB降压治疗,因为后者为CYP3A4抑制剂,可能与VEGF抑制剂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升高后者血药浓度;联用顺铂或培美曲塞时需慎用ACEI或ARB,前者主要经肾脏排泄,后者可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在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可能会升高前者的血药浓度。

⑦若血压控制不理想,在调整降压药物及剂量的同时,应考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良反应,酌情减量或暂时停用。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