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恢复自由后到香港买了一本书,视若珍宝,每天晚上都要读一读
斯大林曾经在记事本上写下过一句话:以60万战胜80万精兵,奇迹,真的是奇迹。
而这场被斯大林誉为“奇迹”的战役,也彻底让蒋介石输掉了统治的本钱,很多他早年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纷纷鸟兽作散,投降的投降、起义的起义、还有些当上了“光杆司令”,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往哪里走。
而在我军抓获的国民党高级别战俘中,有一位名叫黄维的司令官,他在恢复自由身之后,到香港专门买了一本书,视若珍宝,每天晚上都要读一读。
那本书,关系着自己的过去
1975年,沈阳的12次特快列车到达了北京站,黄维下了车,看着阔别已久的北京城,一股悲伤的情绪瞬间蔓延开来。
跟他一起抵达的,是最后一批战犯,人数高达293名,这样算来,他们已经改造了二十多年了。
此时的黄维已经失去了当年司令员的精气神,唯有从他的气质上感受到此人的与众不同,毕竟,他已经71岁了。
他在最后这批战犯中排行第一,由于重新恢复自由,他代表这二百多名国民党战犯给毛主席写下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经由叶帅送到了毛主席手上。
跟胡宗南这种粗犷的将领不同,黄维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带着一种典型的儒雅气息,不少人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股“书呆子气”,现实中的黄维确实是这样,他爱好读书,有时也会“墨守成规”。
胡宗南
早在黄埔时期,黄维便追随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也固执地认为,想要救中国,除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世间再无其他主义,在蒋介石当权后,那种“君臣之道”又正好契合了黄维的内心,所以他的忠诚也最终打动了蒋介石。
在恢复自由后,他依旧“固执”,据他儿子黄理回忆,黄维在香港买了一本《陈诚传》,几乎每天半夜都会靠在摇椅上阅读一番,里面还有一些提到了他本人的内容。
通过观察父亲读书时的表情,黄理在了解了当年那些历史后,也明白了父亲为何要将这本书视为掌上珍宝。
因为,这关乎着他的前半生,也关乎着他最初的信仰。
“火速来沪,有要事相商。”
这封急电来自陈诚,黄维此时也是陈诚系统的骨干人物。
国民党当时的元老,几乎都是从黄埔军校中走出来的,黄维又是第一期毕业,很长时间里,他一直在陈诚的所属部队下担任军官,一路走来,深得陈诚信任。
那会,陈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身体十分虚弱,黄维就这么在病榻前见到了陈诚。
陈诚看到黄维来了,强忍着疼痛,对黄维说:“有重要任务交给你,希望你接受。”
陈诚
原来,国民党国防部刚刚在南京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重点防御方案,他们要将现有部队调整编配,组成若大兵团,这样进攻的时候火力交互,防御的时候解放军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好办法。
在这项策略提出后,蒋介石首先问的就是人选问题,而陈诚也向蒋介石推荐了黄维。
随后的故事,就非常明晰了。
临危受难的黄维并没有完成重任,淮海战场前线解放大军云集在此地,黄百韬纵使有12万人马,也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徐州已经告急。
黄百韬
国防部赶紧给黄维去了电话,要求他驰援徐州。
不过,当部队刚刚挣扎着来到蒙城的时候,他便看到了到处都是解放军的传单,其中最醒目的四个大字写着:活捉黄维。
黄维根据实际情况,也做了不少事先部署,不过蒋介石不断电话催促,不让他们在路上停留,直接赶去接应黄百韬。
黄维的全部人马只好昼夜兼程,最终落入解放军的口袋阵中。
当包围圈日益缩小,解放军不断逼近黄维阵地,对于黄维来说,挣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雄兵12万,鸟兽作散。
黄维输了,可他总是嘴硬不认输,历史也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成王败寇。
他也始终觉得,个人的得失无所谓,可他没能够完成陈诚将军的重托,这是一生的遗憾,他追随陈诚多年,始终将其视为自己的恩人。
同样的,他也把蒋介石视为自己的另一位恩人。
早在黄埔时期,蒋介石就非常器重黄维,也单独找他谈了好几次话,后来更是将黄维送到国外上学,让他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知识,也就是在这二人的栽培下,黄维才最终成长起来。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蒋介石也非常善于抓住人的心理,他知道黄维的性格,所以稍有恩赐,黄维便会舍身卖命,蒋介石需要的就是这种人。
可陈诚对他,确实不薄。
本该是“大展身手”的战场,却让黄维输得什么都不剩下了,连自己都搭进去了,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胡琏跑掉了。
本人进了战犯管理所以后,那会,他可是战犯管理所中的顽固分子,死活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了错事。
如果系统地看待那场战争,确实跟蒋介石的遥控指挥有着很大关系,搞得黄维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部署去作战,不过历史已经过去,没人给他一种新的可能性。
黄维觉得自己给陈诚丢了脸,死活不愿意好好改造,还顺便把同样在接受改造的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给数落一番。
杜聿明
这样的态度,怪不得是最后一批才放。
可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有了一堆疾病,解放军待他也不薄,专门为他买来抗生素治疗,最终才让黄维的病情有了好转。
经过这么一折腾,黄维也不愿意再闹了,态度也渐渐有了改观,可他的心还跟石头一样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陈诚待我恩重如山,我的命已经卖给了国民党。”
不过,任凭他再怎么追忆陈诚,过去的事情永远过去了,现在他脑袋上顶着的无非就是“手下败将”,他没有办法,也不暴躁,只能通过那本《陈诚传》来缅怀曾经的老上级。
所以,那本书可能真的是他晚年唯一的寄托。
离开战犯管理所,他也认清现实
黄维的老婆在外面等了二十多年,一批又一批的特赦名单出来,她始终没有看到丈夫的名字,因此,当黄维出来后,发现自己的老婆还在等他,内心也十分自豪。
自豪之余,剩下的就是深深的自责,充满了对家庭的愧疚。
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了云烟,家人还在眼前,那些关于陈诚的事情,只能藏在内心深处了。
由于多年的痛苦煎熬,黄维的老婆有了一些精神上的疾病,在1976年的春天甚至直接投入北京永定门护城河自尽。
当年,黄维兵败如山倒,她考虑到自己有一家老小要养,便去找了胡琏领抚恤金,怎料对方张嘴大骂:“全军覆没的将军,怎么有脸来要抚恤金?”
胡琏
这些,似乎也击中了他内心柔软的部分,当初要不是自己给胡琏安排了坦克,胡琏估计也被活捉了。
或许是新中国已经建设得越来越好,或许又是家庭不允许他再折腾,黄维也终于完成了从执拗读书人到“务实人”的转变,开始潜心帮助新中国搞建设。
他的工作,正是专注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后面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
在工作期间,黄维绝对是一个较真的人。
有一次,他发现政协文史资料中有一篇文章认为,邓演达是由于陈诚告密才死的,这一下让他怒火中烧,他决定找到一些资料为陈诚正名。
邓演达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黄维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到处查找资料相互佐证,还走访了和这件事情有关的不少人,终于反驳了陈诚害死邓演达这种说法。
当时还有不少人觉得,就是因为黄维是陈诚系的人,所以他才会如此卖命地为其争辩,他对于这些说法也是置之不理,在他眼里,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这没什么值得多说的。
黄维的儿子回忆道,父亲临终前是有去蒋介石那边看看的打算的。
蒋家曾向黄维许诺,如果他过去了,将会补发27年的薪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他却不愿意。
因为他觉得,自己过去本来就是为了两岸交流,这本是好事,陈诚对他恩重如山,也应该去扫扫墓,可如果拿了钱,那就是对不起共产党对自己的二次栽培。
在不同的阵营,只能说黄维当初错误地把个人感情上升到国家高度。
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黄维总是会捧着那本《陈诚传》来回翻阅,这让很多人感觉到黄维并没有改造好。
就连黄维自己都说:“我这个人,思想转变得比较慢,原因就是我非常注重事实,没有事实摆在我的眼前,我是绝对不会轻易认输的。”
黄慧南也曾经说过,黄维曾经在桌子上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还会写下学习心得和体会,非常主动。
此外,他和战犯管理所的领导感情也很深厚,在被特赦的十年过后,他被组织参观战犯管理所时,他也专门提出:“晚上不住在宾馆,就住在二号监室一晚上。”
显而易见,黄维并没有向外界提及的那般,至死没有改造好,相反,这种向真理看齐的态度还挺让人琢磨。
抛开政治不谈,黄维早年看起来像是一位有“气节”的将领,不过他这种“气节”反而还有点像“愚忠”,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抗日时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被人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