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秀”采石矶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相约:幸福阳光驿站
“千古一秀”采石矶▼
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山因此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
旧志载,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18--830),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乌龙院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将太白像祭 祀于楼上。清道光年间,因游人点烟落火而毁。清光绪元年,太平知府胡来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
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
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
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
马鞍山三台阁
三台阁,传统建筑常见名称。三台是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在我国各地均有名为"三台阁"的建筑,例如陕西汉中、安徽马鞍山、浙江杭州,甘肃兰州等地。
马鞍山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0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已成为采石砚风景区乃至马鞍山的新亮点。
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可以说:名山采石矶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 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采石矶因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而名扬天下。
觉得不错,请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