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证

继续来讲颈椎病。

昨天的时候提到,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椎变形,椎骨间隙变窄,椎体位移,颈椎骨增生,形成骨刺,从而刺激压迫到椎动脉,引起椎动脉血流量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按中医来说,属于眩晕范畴,“眩”是眼花,眼前发黑;“晕”是头晕,天旋地转,轻症的眩晕,闭上眼睛,眩晕感就会消失,眩晕严重会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突然摔倒,卧床不起,不能转身。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就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会导致眩晕,这里的肝风内动,跟现代医学上的高血压引起眩晕是一回事儿。

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这个说法也是合理的,临床上也经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证。

张景岳有“无虚不作眩”的论述,强调虚证同样会引起眩晕证,很多老年人的眩晕是可以按气血不足来论证的。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理。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是局部慢性病变伤到了筋骨。

《黄帝内经》里提到:“肾主骨,肝主筋”按中医的观点来说,颈椎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肝肾亏虚引起筋骨失养,颈椎退化增生,淤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眩晕突然发生,没什么征兆,早晨起床和午休睡醒后,或者是转动头部时突然出现眩晕,能自行缓解。

第二是颈椎检查有颈椎错位、颈椎增生、颈椎曲度改变。

再来看治疗,首先应该是解除椎动脉血管的痉挛状态,扩张血管,让大脑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同时改善血液高黏滞的状态,起到治标的作用。

其次要运用手法牵引的方式扩大狭窄的椎间隙及椎门孔,以及用手法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线,并运用舒筋活血、消肿止痛药消除软组织水肿,扩大椎间孔等,才能获得生理上的完全治愈。

原因咱们讲的很清楚了,颈椎增生退变压迫椎动脉血管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病变,如果不纠正颈椎错位和椎骨间隙狭窄,用药也只能暂时控制眩晕发作。

这里我推荐一个方剂,这个方剂是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在天麻钩藤饮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天麻15克,僵蚕15克,钩藤15克,茯苓20克,丹参40克,夜交藤40克,葛根60克 水煎服 每日一剂

一般服用15天,患者的眩晕和颈椎僵硬疼痛会明显减轻。

同时应该去专业的骨科门诊,通过牵引推拿的手法使颈椎复位,扩大椎骨间隙,改善椎动脉颈椎和血液供应。

最后谈点题外话。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痰浊中阻,阳气不通,浊气上冲头目,痰火上扰,故气机逆乱,气血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致使椎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见症。】

这段话,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这里面的每个汉字大家都认识,但连起来我相信99%的人都看不懂。这就是当下中医的困境,我们有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具体,都含糊不清,你想怎么解释都能自圆其说。

我再举个例子,中医上把红肿热痛叫做热证,现代医学发现红肿热痛是炎症反应。其中细菌感染会造成炎症反应,通过抗生素杀灭和抑制病原体活性,就能达到消炎的目的。咱们常用的药,只要名字里含有西林、头孢、霉素、沙星、硝唑这些的,都是抗生素,它主要是针对细菌性感染起作用。

红肿热痛属于热证,中医上就想到了用一些寒性的药物以偏纠偏,如果用对了的话,也的确会改善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黄连、黄芩就是中医上的苦寒药,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来的呢?

比如湿热泻泄,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急性肠胃炎,中医上发现用黄芩、黄连、葛根、甘草组成的葛根芩连汤就能治疗。

再比如痰热壅肺,实际上就是严重的肺部感染,单味黄芩就能有效。

通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总结,我们逐渐明白了哪些症状属于热证,哪些药会有作用,中医上就把这类能够治疗热证的药归为寒性药。

存在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并不知道红肿热痛是怎么形成的,也不知道寒性药是怎么起作用的。

但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能力来搞清楚。黄连治疗湿热泻泄的有效成分是盐酸小檗碱,咱们治疗急性胃肠炎的黄连素就是这个东西,盐酸小檗碱能杀灭侵入肠道的细菌,达到消炎止泻的目的。

黄芩之所以能治疗痰热雍肺证,正是因为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素,对于造成肺部感染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中医上认为黄芩善清上焦之火,黄连善清中焦之火,也是因为黄芩素对容易造成肺部感染的细菌抗菌作用更强;而黄连素对造成胃肠感染的细菌抗菌作用更强。

讲这个题外话,就是想说实际上中医中药的正确性是能够科学化的被认知,中医临床应该更务实,把错误的理论摒弃掉,而不是去创造发明一些空洞无物的新词汇,把中医变成一门儿玄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