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国家美术馆-2:疯王子、失乐园、强娶公主,画家笔下的经典时刻
爱尔兰国家美术馆的20号展厅集中展示了几件爱尔兰玻璃窗画,大部分为宗教题材,可能就是给某间教堂设计的。
参观过程中忽然来了一群小学生,他们席地而坐,一声不响地听老师讲解。
老师重点讲了墙上最小的一幅,但很可能是这间展厅里最重要的一幅。待老师和学生们走后,我们也凑上去看个究竟。这幅窗画叫《疯王子之歌》,取材于英国作家沃尔特·德·拉·梅亚(Walter de la Mare,1873-1956)1913年创作的诗集《孔雀饼》(Peacock Pie)。画面中身着华服的是疯王子,身后是他的父母。整个窗画被镶嵌在一个定制的胡桃木小匣子里,显得异常精致。窗画的创作者为爱尔兰花窗设计大师哈利·克拉克(Harry Clarke,1889-1931),他是艺术与工艺运动在爱尔兰的领军人物。这一运动在1880年代兴起于英国,随后风靡整个欧洲和北美,是装饰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这间展厅还有件重要作品,不知什么原因只在每周四下午才挂出来展览,我们来的这天没看到,只好借用网络图片介绍一下。它是爱尔兰画家弗雷德里克·威廉·伯顿(Frederic William Burton,1816-1900)1864年绘制的《塔楼楼梯相会》。伯顿年少成名,23岁便成为皇家爱尔兰艺术学院院士,后曾到伦敦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这幅水彩画取材于丹麦民谣:公主海乐丽(Hellelil)爱上了侍卫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国王听后震怒,命自己的七个儿子去杀掉这个侍卫。画面表现的是公主与侍卫在塔楼中的最后一次会面,二者就此永别。伯顿的这幅水彩画达到了油画的效果,2012年被爱尔兰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绘画作品。
21号展厅展示的是1660-1835年的爱尔兰绘画,首先看看老纳撒尼尔·霍恩(Nathaniel Hone the Elder,1718-1784)。霍恩家族总共出现过两位大画家,另外一位是老纳撒尼尔·霍恩的侄孙,人称“小纳撒尼尔·霍恩”。相比之下,老的这位更出名一些,他是18世纪爱尔兰著名肖像画家,1768年参与创办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是该院的34位创始人之一。这幅《吹笛男孩》创作于1769年,画中这个天使般的男孩正是画家的儿子。从这幅画可以看出,老纳撒尼尔·霍恩极为擅长对光影的处理,对柔软的服装面料和白皙的皮肤色泽都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幅《魔术师》绘制于1775年,因讽刺时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雷诺兹而引起轩然大波。雷诺兹一向推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作品,认为那才是“学院派”该有的绘画方式,而老纳撒尼尔·霍恩却不这么认为,他甚至宣称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模仿无异于剽窃。在这幅画中,一位魔术师模样的老头将手中的魔术棒一挥,变出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仿制品来。当时皇家艺术学院还传出院长雷诺兹与比他小18岁的女院士安吉莉卡·考夫曼之间的绯闻,因此霍恩在画中画了一个小姑娘趴在老头的腿上,暗讽二者的关系。相信雷诺兹看到这幅画一定气得咬牙切齿吧,果然此画被逐出皇家艺术学院的年展。早已成名的老纳撒尼尔·霍恩毫无惧色,直接于年展同期在伦敦举办了个人画展,也就此开创了伦敦个展的先河。
詹姆斯·巴里(James Barry,1741-1806)是爱尔兰最早的浪漫主义画家,后来成为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这幅《亚当面对诱惑》创作于1767-1770年,取材于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画面中的夏娃将上帝不让吃的那个苹果塞到亚当手中,亚当一脸困惑,显得犹豫不决,夏娃脚下正是刚刚诱惑她的那条蛇。巴里曾到意大利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古希腊风格的雕塑做过专门的研究,因此画中人物也呈现出如古希腊雕塑般的完美体型。
最后看看这幅《“强弓”伯爵和奥伊菲公主的婚礼》,它由爱尔兰历史画家丹尼尔·麦克利斯(Daniel Maclise,1806-1870)创作于1854年,描绘的是率领诺曼骑士占领都柏林的军事领袖理查德·德·克莱尔,即外号“强弓”的彭布罗克伯爵于1170年在沃特福德主教座堂迎娶爱尔兰公主奥伊菲的场景。这被认为是英格兰征服爱尔兰的标志性事件,前景中倒下的是爱尔兰战士,其中还有象征爱尔兰的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