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印尼华侨学生

1924年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国共两党决定携手合作,在苏联的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中正任首任校长,黄埔军校建校时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旨在为国民革命军培养军官,军校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国民政府北伐的军事骨干,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战功,到了内战时期,教官校长斗成一团,师兄师弟兵戎相见。本是同根生、相煎就得急呀。

黄埔军校(旧址)。(新浪网)

黄埔军校的创办吸引了很多有革命热情的热血青年报考,包括很多华侨,其中当时荷属东印度的很多华侨就积极响应。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前,巴达维亚、泗水、万隆和棉兰等地侨团纷纷致电革命政府支持北伐。革命军出师北伐后,荷属东印度华侨社团迅即组织华侨北伐后援会,设总部于巴达维亚,并在泗水、三宝垄、万隆、棉兰、坤甸等城市设立分会。其宗旨是:"援助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以求中国之真正统一。"主要工作是:筹款接济北伐军饷;宣传北伐的意义;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抗战爆发后,国外华侨青年也表现一股从军报国热潮,成千的华侨子弟投笔从戎回国投考中央军校(黄埔军校),为抗日牺牲奋斗。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上半年至三十年(1941年)初,从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家,总共招收了一千多人,分批回国入伍。入伍期满后,华侨入伍生团改为中央军校四分校华侨学生总队。

我们也多方查询了各种资料,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落,只能找到了一些目前公开的黄埔军校的印尼华侨学生名单。

黄埔军校第17期印尼侨生陈锡铨。(照片来源:芝加哥侨学网)

陈锡铨祖籍漳浦县马坪镇,出生在厦门,幼年随祖父移居荷属爪哇巴达维亚,陈先生随南洋华侨陈嘉庚组织的“华侨慰问团”到了昆明,后来陈锡铨考入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后任初级军官,派往缅甸和日军作战,抗战胜利之后,他回到印尼。

1954年陈锡铨到了芝加哥,在芝加哥技术学院获得电力工程学位,并在当地的报社担任编辑。1967年,他与妻子创立他们的第一个公司「庆华面厂」。创业成功后,担任芝加哥华埠发展公司董事长,美国美华选民联盟主席、亚裔民权联盟副总裁,并芝加哥成立黄埔军校校友会并任首届会长,对故乡多所贡献。

黄埔军校四分校十七期印尼侨生彭嘉衡。(网络照片)

彭嘉衡,原名彭淮清,1921年生于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坤甸,祖籍广东兴宁。193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交通兵团,1940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十七期,1941年进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1942年赴美国高级飞行学校学习,1944年回国被分配到美国第14航空队中美航空联队(飞虎队),1947年退役返回印尼,“两航起义”后回到大陆。1950年进入军委民航局工作。60年代开始,彭嘉衡因“家庭背景问题”被迫停飞,并开始受到迫害,直到1980年平反昭雪,1986年退休。抗战期间,曾64次参加对日战斗,曾获美国航空最高奖"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是中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飞虎队员" 。

彭家衡获得的美国“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图左)及航空英雄飞行勋章。(图片来源:中国网)

彭嘉衡,抗战中叱咤蓝天的飞虎队员,曾64次驾驶战机重创日寇,获得美国空军颁发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他曾视死如归,带着共有20多个弹孔的战机返航,却因经济拮据难以承受高额的医药费。治疗已花费十多万,老伴准备卖房凑医药费。彭嘉衡的英雄事迹经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后大陆媒体曾发起为其治病的募捐活动,社会热心人士伸出援手。2010年8月22日下午2点整,享年89周岁的彭嘉衡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彭嘉衡告诉家属,社会捐助的剩余款用来帮助其他老飞虎队员或回馈社会,家人不许留一分钱。

2010年拍摄的彭嘉衡先生追悼会照片。(图片来源:凤凰网)

照片上这位老人叫徐志儒,印尼归国华侨。当年家境殷实。读书到高中的时候抗战爆发,老人激愤之下投考黄埔军校。之后转战无数战场。老人英语很好,对美械、德械枪炮非常熟悉。26军直属独立炮兵团第五连,职务为连长。 46年打完仗老人回乡,发妻已经去世。52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关押20年。出狱后黄埔同学将自己的女儿过继给老人照顾他的生活。当志愿者找到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在福利院的床上瘫痪了十多年。尽管躺卧在床,但仪容整洁,看得出老人曾经是一位高大英俊的军人。老人没有收入,靠继女每月务农换来的310元为生。300元交养老院的费用,10元理发。看到这种情况,志愿者们临时筹了些钱给老人,并给老人送上了关爱抗战老兵论坛制作的抗战纪念章。

老人轻轻把钱放到一边,说,我恐怕用不上了。而志愿者们送给老人的纪念章老人却紧紧握在干枯的手里反复抚摸。口里不停地说,这个好、这个好、这是宝贝。

一个月后,当志愿者们带着论坛筹集的5000元善款赶到梅州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听到消息,志愿者们痛心大哭。 老兵不待,正快速凋零。

黄埔军校建校初,军校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黄埔军校四分校十七期华侨总队同学录上白崇禧的题词,也印证了黄埔军校华侨青年的牺牲:“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他们慷慨赴国难,搏击蓝天,血染疆场,曾经创下了辉煌的战绩,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特约撰稿 塞北雄鹰)

(0)

相关推荐

  • 特别策划 | 二十二(上)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2 周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广播诏书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时期,参战的中国军队约有 3500000 人 截至2013年,全国幸存抗战老兵 ...

  • 挺秀绝伦,浩气英风——警政先驱秦公友庸(上)

    秦宏志 秦宏志,字先圣,号希高,官名友庸,系黄浦(埔)学校第四期毕业,曾任杭州警士教练所总队长.海门副司令.金华参谋处副处长.中央警官学校总队长.--民国丙戌年宁海跳头秦氏宗谱(1946年) 警政先驱 ...

  • 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造革命军北伐胜利纪念贰豪银币

    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造革命军北伐胜利纪念贰豪银币.重5.3克,含银量80%. 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造革命军北伐胜利纪念贰豪银币.重5.3克,含银量80%.

  •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及毕业时间汇总

    黄埔军校政治部 黄埔军校邮票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30日)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 ...

  • 和平日报 | 归侨故事: 兴隆华侨农场 60年代印尼华侨的落脚地

    和平日报, 2021年3月20日,走进兴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东南亚风格的建筑,这里白天是一个大工地,一条中心马路正紧张施工,一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夜晚则游人如织,热闹异常.这里先后建起了38家星级 ...

  • 原创:当前印尼华侨同胞的十大焦虑

    前天,本号发表了一篇<浅谈疫情对中国印尼经贸关系的影响>推文和小调查,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共有268名读者参与了调查,并在文章留言和微信中提出了自己的困难处境.简单 ...

  • 印尼华侨史上的“红屁股”和“蓝屁股”

    早期印尼的华文报人及其课本资料仍以从祖国输入为主,不同时期来到这里的文化人与教材,也必然与祖国的时局及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由此影响到侨居国的华人的课材选择及办书报时政治观点取向,更由此影响到读者及学生的 ...

  • 黄埔军校校长想不到,当年被他看不起的学生,却成了我党军事首长

    2021-04-12 18:58:10 "黄埔军校,仰中山先生英容,铭记同志须努力:陵水凭栏,看绿波不阻百舸,刻意春来江水如碧.校舍不尘,军姿豪情犹在:战史陈列,烽火硝烟依稀浮现眼前.&qu ...

  •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名单

    黄埔军校简介 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 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 ...

  • 印尼发生重大车祸,大巴车跌落20米深谷,27名学生遇难

    这是唐宁街上的猫第1713篇文章 印度尼西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运送学生的大巴车跌入深谷,造成27名学生死亡.印尼交通部称,悲剧发生在周三晚上,地点位于印尼爪哇岛.搜救机构在周四的一份声明中说,这辆大巴 ...

  • 应对印尼排华,祖国耗资上亿,撤回6万多华侨

    1960年2月29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派往海外接运华侨的第一批四艘轮船满载着印尼的2100多名归国侨胞,到达广州港.由于新中国和印尼间的外交摩擦,新中国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接回华侨6万多人. 大 ...

  • 万宁华侨农场“巴厘村”:连接与印尼的友谊

    海南"巴厘村"--中国与印尼的友谊之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树坤.佘杨杰.谢晓裕):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有一个名叫"巴厘村"的景区.这个美丽的富有浓郁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