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特征与鉴定
在清至民国间,一些原在御窑的技艺出众工匠多逃避御窑的缧役,更愿意自己经营。同时,他们在御窑工作的一些画本、 样器、技艺,早已烂熟于心。经他们手制的珐琅彩及洋彩不计其数,尤其是在清雍正以后,珐琅彩的制作在清宫珐琅渐沦为客串,而在景德镇生产成为主流,到乾隆朝之后,珐琅彩的制作基本上以景德镇为主。因此,珐琅彩的制作及技艺在景德镇高 级民窑中已不是秘密,在后朝仿前朝的一些稀世珍品也算不上违禁。
珐琅彩的彩料出现在我国瓷书上时称之为洋彩(或古月轩),而与历史上的传统五彩或者粉彩,它们的区别在何处?相同器龄的珐琅彩和五彩粉彩,为什么前者历久弥新颜色鲜嫩,而后者则呈现老化古旧现象,同是在300年的时空中度过,反向关系性劣变差别竟如此之大,什么道理?这自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陈浏《陶雅》中第 一次出现古月轩彩料这个名词以来,历民国时《海王村游记》、《饮流斋说瓷》,直到目下,汗牛充栋的各类瓷书中,从未有人进行破译,其原因由于时代局限,研究资料不多。向专家请教:“珐琅彩和中国传统彩的区别在哪里?”他会回答“中国传统彩不含硼,珐琅彩含硼”,专家高明。其实要破译这个问题。一定要从无机化学上才能找到答案,才能破译它。学过无机化学的人都懂得,对于相同的离子型晶体来讲,阴阳离子的核间距越短,离子电荷越高,晶格能在数字上就越大,而离子型晶格能越大,这就表明离子键越牢固,它反映在晶体的物理性能上必然就是较高的熔点和硬度。我们从晶格能和离子型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表中看到:Ba0离子电荷是2,晶格能(千卡/摩尔)是727,熔点1923℃,硬度是3.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在中国古代瓷器中,由于历史因素,清朝的瓷器,保存的最多最完整。其中,“清三代”最负盛名。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少有制作。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重要的珐琅彩的色料叫做锑黄。在传统五彩中的这种黄 色颜料是以铁为发色剂的,所以它的颜色比较深沉,我们叫铁黄,那么康熙的五彩黄彩就是这种铁黄,而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黄彩,都是采用欧洲以氧化锑为发色剂的这种锑黄,所以我们看这个黄彩非常明亮,非常的娇艳。
艺术网数据库查询得悉,各大拍卖行的珐琅彩的历史拍卖记录为,总成 交拍品442件,总成 交金额738,844,301元,均价1,671,593元。据业内人士介绍,珐琅彩瓷最贵的都是白釉的东西,因为珐琅彩在白色底上显得更漂亮;色地釉面(康熙朝)的价
康末雍前由于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不成熟,难以实现在玻璃釉面上理想绘制釉料,不得已使用无釉瓷胎,并为弥补其釉面素胎缺陷才在露胎处大量上涂其它釉料。于是形成康熙时期与雍正前期的珐琅彩瓷几乎皆为色地彩瓷。这类制品的主要特征是色地下素胎、无釉;雍正中期之后开始使用填白釉瓷胎,偶尔制作色地珐琅彩瓷,色地运用的主要目的是装饰,并非掩盖技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