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 不是读死书 | 《竞石说》

读古书 不是读死书

(一)

对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觉得孔子提出的仁、智、勇,即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依然符合世界的主流价值观。

仁、智、勇是孔子提出的三种重要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仁、智、勇是君子之达德,甚至谦虚地说他自己在这方面“无能焉”,说明仁、智、勇是道德修养上难以达到的极高完美人格追求。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必须有仁、智、勇三种品德。我们要倡导的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教育把孩子培养为新时代君子。

(二)

人只有在不断追求道德品质的升华,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快乐,才能找到生命的畅达,内心的喜悦和安宁。

才有可能进而进入体会天地之道,顿悟宇宙大道。也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是,我们这样讲起来简单容易,大家也很容易理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养正孩子确实是非常好的智慧宝库。可是,只是谈理念还是相对简单的,而如果真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成功转换为符合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认可的智慧素质教育体系,这其实是非常艰难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

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体系中最难的就是合格老师的培养,然后是整个学校这个道场在优秀传统文化气氛的营造,这两个原因都是制约“春耕园”现在受到很多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投资者邀请,但我们依然不能快速扩张的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首先是言传身教、口授身传,必须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先后程序。

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师首先必须自己能修身,自己首先能言行一致、思行合一地做到,才有可能感染、教育好现在这么聪明的孩子们。

老师们是否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智、勇,老师们是否在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很重要。

其实,老师们内心是否柔软,是否有仁爱之心,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能感受和体会到的。

(四)

最近这些年,经常出现一些打骂和体罚学生的新闻。我们的观点是,打骂和体罚学生固然不对,但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明确的告知和适当的处罚还是必要的,关键是老师们是否自己做到了修身,是否有足够的威信让学生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还是那句话,老师的心在哪里,孩子们是能够感知到的。老师们的修为,会决定学校的氛围。

中国古话里有“棍棒出孝子”之说,我们的理解是,是非对错观,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必须要泾渭分明的。

当下,很多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是非对错观的标准和界限都模糊了,一模糊就会出现价值观、德道观滑坡的大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从小的教育,对于是非对错观的坚持必须是非常清晰和严格的,如果犯了原则性错误,我们认为,虽然不宜用体罚的方式,但是严厉的处罚是必须的。

(五)

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那作为家长的父母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必须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也必须深度了解我们现在全新提出的智慧素质教育体系。

因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六)

我听一位老师讲过一个这样的孩子的成长:

“有一天,正好我路过,看到我们的一个孩子正在接打电话,说着说着,他突然一拳打在一扇玻璃窗上,玻璃瞬间碎了。

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一般的老师会怎么处理?

很多老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特别喜欢必须要在当下立即论清楚是非对错,如果总是这样做,很有可能会冤枉孩子。

在当时,我是及时的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在确定孩子没有受伤后,我采取的是冷处理,通知学校后勤保障部门把玻璃换好了。

一个星期后,孩子主动专门找到我,向我认错,并且要赔偿损失。”

当下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有心理问题?

孩子心理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投射,尤其是家庭内部问题的投射,绝大多数更是由于父母问题的投射。

这个孩子后来就告诉老师,他打碎玻璃窗的那天,他接到的是父母说要离婚的电话。

(七)

人生在世,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人都会有情绪。我自己就是一个直率和性格相对急的人,但是我反而更理解那些情绪波动大的孩子。

有了情绪,当然需要疏导。但是,情绪的疏导,有很多办法。综合来说,面对有了情绪的孩子,一定是堵不如疏。

我们经常谈的仁德,首先便是要能体会、体谅别人。仁者,徐也。德者,首先是要能包容别人的短处,能体会别人的难处。

(八)

当下时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那么难做好,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社会大环境和我们孩子课本里描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少老师们、家长们的言行和我们课本里描述的世界也大不一样。这是中国当下教育非常难做好的关键。

元明清以来的儒家文化,让很多人觉得,文人,尤其是儒家文化传人,好像就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其实,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误解,如果回到先师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源头,就会发现,儒家文化从来都是要求每一位弟子具备“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综合能力。

而且即便是后来的儒家文化大成者,比如明代的王阳明和清代的曾国藩,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大成者,更是卓越的军事家。

所以,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绝对不是培养文弱书生,绝不培养没有创新意识,没有思辨意识、没用勇气的书呆子。

(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培养“勇者不惧”的课程,比如射箭和各种体能课等,尤其是一些大德名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怀疑意识、创新意识。当然,传统文化的私塾中也不是每一个都是大德名师,误人子弟的酸腐老学究也是有的。

我们也不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就应该一味地避让,不能正视矛盾,当你学习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有能力不回避任何矛盾。面对任何的质疑和矛盾,均能游刃有余的直面问题,并且作出直接回答。

同时,我们非常清楚,当下社会有很多的矛盾,我们在用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教育养正孩子们的同时,也一样会告诉他们当下这个世界,中国的社会现状等,我们不希望教出来的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孩子,一到社会就是被社会现实欺负的毫无还手之力的文弱书生。

读古书,不是读死书。

我们认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素质教育体系,我们要引导孩子们领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增强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只读圣贤书却不会处事应变的孩子。

(黄竞石.2020.11.28)


本文为《竞石说》卷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之第一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0)

相关推荐

  • 第111期:做从容的自己,和孩子一起无畏前行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朋友圈里一度流传的这句话,生动描绘了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火爆场面.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重,家长的社会压力也很大,除了辅导作业,还有各种导 ...

  • 《弟子规》应不应该学?

    《弟子规》应不应该学?

  • #智慧 #传统文化 #教育孩子

    #智慧 #传统文化 #教育孩子

  • 学深悟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中华心学,儒释道心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深悟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中华心学,儒释道心学的意义和作甲: 2021-7-25 禅者了凡 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脉- "儒家心学"(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是"阳明心学 ...

  • 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2021-7-25 禅者了凡 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脉- "儒家心学"(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是"阳明心学",千古一圣王阳明早期学佛学道,汲取佛道"内圣& ...

  • 以《诗经·樛木》为例,说明读古书一定要读原文,才能感受它的美

    世人皆说<诗经>美,深入读进去,确实真的非常美.这,只限于原文.孔老夫子的"诗无邪"绝非空话. 但,读各家译文,甚至名家名译都有可能让人爆笑不止. <诗经> ...

  • (原创)读书随笔:别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

    别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别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 原文: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 ...

  •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死读书是孟子说得尽信书.凡事按书办,唯书本论,书上说得就对,也不管时间,地点,场合--机械,僵化,不知变通,俗称书呆子!老百姓用一个呆字,形象生动,佩服百姓的智慧!这种读书法,其实就是 ...

  • 不要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需要多掌握课外...

    不要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需要多掌握课外知识,知道一些基本常识,也是每个学生都会学的,更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常识.一定要教会孩子这些常识,先替孩子保存下来. 世界上的各种发明都来源哪个国家? 比如 ...

  • 思辨高效率学习别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怎么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获取知识认知能力的水平呢,那不得不说就得既能自己放下身心专注读书,又能运用自己的读书的思想去看比你更有水平的人的思想,光靠死读书读死书会越读越傻,越读越会脱离现实脱离社会,人毕竟 ...

  • 书评A281: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读《西夏死书1》

    文/望月听雪 "九百多年前,在中国西部曾经诞生过一个由党项人建立,崇尚白色的帝国,汉人将这个帝国叫做'西夏',蒙古人将这个国家叫做'唐兀惕',这个白色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直到公元122 ...

  • 读死书,则不如不读

    原创文/蚕子老师 蚕子老师,您好,本人男,出生于阳历1992年11月20日卯时,从小体弱多病,患有支气管哮喘,上学时经常被同学欺负,2006年脚踝骨折,2015年大专毕业,同年冬季得了精神分裂,但已治 ...

  • 你是不是一边读书,一边读死书?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9 篇原创文章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近两万字的个人阅读史文章,梳理了自己近二十年来的读书历程,当时读起来自我感觉极好,也敢于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了. 可是近两年又读了不少书, ...

  • 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

    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越来越感觉自己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甚至感觉自己懵懵懂懂.一无所知.现举例如下: 一,读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苏东坡传>,背了几首苏东坡的诗词,自认为就是苏轼的铁杆粉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