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女性文学论文
20世纪女性文学论文
以《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例
摘要 萧红与姜敬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在文坛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萧红的《生死场》和姜敬爱的《人间问题》为文本对象,简要介绍了两个作家的人生历程,并且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性、艺术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阐述了两部作品中不同的艺术内涵。
关键字 萧红:姜敬爱;主题;人物性格;艺术特征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萧红与姜敬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韩文坛的著名女作家。《生死场》和《人间问题》是其有名的代表作,通过分析和比较作品的相似性和不同处,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展现萧红和姜敬爱的文学世界。
一、作家的生平与文学观
(1)萧红的生平与文学观
萧红,1911年5月5日,出生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地主之家,本名是张乃莹。小时候父母对她极为冷漠。母亲去世,后母时常虐待她,只有祖父对她好,并教她读书识字。
在小学期间,新文化运动作家的作品以及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辛克莱、高尔基等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在父亲的强迫下,她嫁给了17岁时定下婚约的汪恩甲,后来因不满封建制度的包办婚姻,最后逃婚,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后来汪恩甲找到她,两人同居,就在萧红怀孕的时候,汪恩甲因为生活贫困,最后舍弃了萧红,了无音讯。后来遇到萧军,但因为萧军的家庭暴力,最后跟萧军分手,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婚姻。后又遇到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两人结为夫妻,但是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根本不关心她,后来因为战争,,端木蕻良留下萧红独自离开重庆,因为这样,身体虚弱的萧红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最终遭受死产。
孤独的童年,不幸的婚姻,流浪的生活使萧红短暂的人生道路坎坎坷坷。虽然,人生短暂,胆是她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并且闪耀着光芒。萧红的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她的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她经历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失去孩子的女性之遭遇,拒绝传统婚姻,遭受了极度贫困的生活,因此,她能够通过小说真实地表现出当时女性实际生活及命运。尤其是对生活的感悟及体验。
作为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萧红深受鲁迅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不仅是她的导师,更是像父亲一样给了她关爱,是她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柱,因此她的文学作品终不渝的关注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可以说,萧红把她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改造民族灵魂,以及改善现实的伟大的文学事业当中。
(2)姜敬爱的生平与文学观
姜敬爱1906年出生在黄海道松禾的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1944年去世为止,她度过了艰难而痛苦的一生。姜敬爱的家境贫寒,四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计,母亲改嫁给了长渊郡的崔道甲,在那里她度过了童年。姜敬爱对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她几乎读完了她继父储藏的所有古典书籍。但是在生活中时常受到继父以及他的子女的虐待和歧视,天天以泪洗面。
十岁进入小学,因贫困经常遭受屈辱,15岁时,继父去世。后来遇到了梁柱东,跟着他来到了京城。后来因对梁柱东的复古及中立思想不满,两人最后分道扬镳。之后,姜敬爱回到长渊,住在姐姐经营的旅馆里,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后又遇到水源农林学校毕业出身、在长渊厅担任书记的张河一,两人结婚,并移居到了间岛,在那里姜敬爱一边料理家务,一边进行创作。这时期是姜敬爱创作热情高涨时期,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与女儿》(1931年)和《人间问题》(1934年),中篇小说《盐》(1934年)、《地下村》(1936年),短篇小说《破琴》(1931外17篇的短篇小说,以及7首诗,3篇评论,24篇的随笔。
1942年和丈夫一同回到了长渊。随后便病卧不起,1944年,病情恶化,她耳聋失明,喊着一个月前去世的母亲与世长辞,年仅38岁。
二、两位作家的作品比较
(1)《生死场》和《人间问题》的主题比较
一、殖民统治下的贫穷生活与悲惨命运
《生死场》是讲述9.18事变之后,哈尔滨近郊一个僻静的农村村庄的故事。全文共分为17章,前十章展现了面对反反复复的生与死,死气沉沉、毫无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景象。萧红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落后与愚昧,并且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以“二里半’’丢了山羊,寻找山羊的场景开始,他把爱不释手的山羊托付给赵三,为抗日出征为结尾,这意味着动物隐喻、暗示人们的悲惨命运,是增加《生死场》悲剧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描写农民对家畜强烈执迷的感情,从而见证了农民如动物一般的生存方式以及贫穷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王婆为了房租,把自己多年的老马牵进了屠宰场,这时,萧红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在屠宰场王婆失了魂魄,焦虑的心态。
她寒颤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这是它最后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来了!它慢慢呼吸着。王婆用低音、慈祥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
在小说中,萧红描写人比喻成动物,这是农民采用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的另一方面表现。如此描述人的原因在于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从而,完全藐视了他们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在这种愚昧,麻木、软弱无力,带有奴隶性质的农民的保守生活方式下,女人的命运更为毫无价值,只是因为贫困人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
姜敬爱的《人间问题》中,龙渊村揭露了殖民地农村之掠夺经济的矛盾。这时期,农业政策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朝鲜变成为日本的粮食供给地,随之,土地调查事业、产米增殖计划、农业振兴运动、供出制度等各种掠夺经济政策,把农民推向了贫穷,走向灭亡。因此,小说开始于‘怨沼’传说回,这隐喻了地主的压榨和剥削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怨恨。说是这样开始的:
爬上山腰龙渊村一下步入眼帘,显而易见。那里高高耸立的洋瓦房是前方农田农场主人郑德浩的家,往这边,再往前洋铁房是免役所,其后的洋铁房是驻在所,围绕着这些黑漆漆地坐落的都是农舍。还有,再往下,那片绿色的池塘是怨沼,是村里的生命线。有了这个池塘,才有了那个村子,那片农田被开垦。并且,连村里的狗等畜牲也喝这池塘水生存。(译文)
姜敬爱对比描写村里的洋瓦房、免役所、驻在所以及围绕着这些黑漆漆地坐落的农舍,这暗示着统治者地主的免役所、驻在所以及被统治者农民的形象。
到了小说的后七章,作品中农民的生存问题转变为抗日救国问题。由于日军的侵略,在农村,生与死相互交替单一的,如动物一般的悲惨的生活也无法继续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擅自掠夺自然资源,破坏农业,像奴隶似的指使无辜的中国人民,强走了他们的生命。
萧红和姜敬爱以真挚的笔锋赤裸裸地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的命运。《生死场》中,人们在偏僻的农村穿梭于生与死,以如动物一般的生存方式凄惨的生活中挣扎。由于贫乏的物质生活遭受饥饿,面对孩子的死亡没有悲伤没有眼泪,麦子的收获而感到喜悦。并且,对于家畜和农作物无比地爱护和珍惜。日本的侵略使他们的生存问题发生了变化,参加抗日救国成了他们首要的任务。
《人间问题》中,在日本殖民地的背景下,人们不仅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挣扎于苦难之中。在农村人们遭受饥饿,耕作的收获及土地被地主霸占,人们寻找生路走向了城市。然而,在城市由于收入微薄,恶劣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工人的劳动无情地被剥削,随之,唤起了工人的觉醒。
在如此的殖民统治下贫困的生活以及人们的悲惨命运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两部作品中的区别在于是否强调阶级意识。
二、男权制下的女性命运
萧红的小说中揭示了男权制压迫下女性的悲惨遭遇。爱是人间最为珍贵,古今中外作家谈论的永恒的主题。尤其,5.4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时常表现的主题之一。然而,在萧红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对于爱的描述。这是与她不幸的婚姻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萧红的作品中女性主人公不追求爱情,然而,男女间的结合把女性推向了悲剧。在贫困的北方农村神圣爱情已被消逝,只存在词汇“性"。女性是性欲的对象,作为真实的人,她们完全没有交流人格的尊严与价值。
《生死场》中,透过金枝可以看出农村婚姻生活。追求爱情的女性金枝爱上了同村的小伙儿成业,然而,成业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因本能把金枝当做情欲的对象。有一天,金枝发现自己怀孕,随之她遭到了村里人的鄙视和唾弃。之后,金枝焦急地等待着跟成业结婚,想跟成业商讨,但是成业无视她的担心,在他眼里金枝只不过是寻乐的对象。
韩国当时也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在社会、家庭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姜敬爱的《人间问题》中,因传宗接代女人被男人轻视、虐待并蹂躏。地主德浩为了要个儿子,为了传宗接代,随意纳妾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确保男人优越性的传统的男权制社会里,男孩偏爱思想牢牢地扎根于家庭所有成员中。姜敬爱清晰地表现出了当时封建社会为背景下的女性问题及男权制对女性的迫害,并且探索摆脱压迫的解放之路。
(2)《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中人物性格比较
一、传统女性与近代女性
1.传统女性人物
《生死场》中的金枝丈夫死后,虽然对于自己的人生做出自我觉醒,然而她也算是顺从于现实,失去自我意识的女人。在婚姻关系占据重要地位的性权力中“男人才是征服者,应该拥有女人,女人的欲望根本不被承认。"①因此,这是男性单方面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而造成的。从上一节所述,成业是金枝的丈夫婚前与金枝发生性关系导致金枝未婚先孕。然而,成业为了情欲不顾金枝的反对与怀孕的金枝发生关系。最初,金枝拒绝成业的鲁莽行为,但还是默默地忍受。到了城市金枝在街头徘徊,好不容易加入了缝婆行列。缝婆们不仅出卖劳动,也避免不了女性的性蹂躏。金枝刚开始缝婆卖身赚钱是很羞耻的事情,然而认识到这将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女性不管是谁都很难逃脱男性的魔掌。
萧红揭示了男权制下对于性女人是被动的,婚姻生活中女人要遵从丈夫的意愿,顺从丈夫的女性形象。
姜敬爱的《人间问题》中玉玷母亲是丧失自身的主体性,被现实任意摆布,走向毁灭之路的传统女性。玉玷母亲仅仅是因没能生儿子的理由,默认丈夫德浩的纳妾行为,表现出了传统女性的形象。根源于观念上根深蒂固的儒教思想,取决于近代思考方式的男孩偏爱思想。女性接受这种命中注定的思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默认丈夫的红杏出墙,丈夫为了传宗接代所做的一切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近代女性人物
《生死场》中登场的王婆是坚强不屈的女性,她对人生态度不亚于男人坚强。当她得知她的丈夫和村里男人们一起组织了镰刀会而且其计划时积极地支持丈夫并给予了莫大的鼓励。从而,王婆至始至终是个坚强的女性,是面对现实能够觉醒,思想上进步的近代女性。
《人间问题》中的善婢虽然带有传统女性形象的特点,从她逃离了德浩家来看,她也带有近代女性的特质。过去的善婢是消极而且懦弱,然而她跃过从前的自我勇敢地开始了新的人生启程,表现出了进步女性人物的形象。
(3)《生死场》和《人间问题》的艺术特征比较
一、小说结构特征
从小说结构上看,《生死场》和《人间问题》具有不同的结构布局。《生死场》中不仅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始终贯穿于故事当中,能够成为突出的中心人物,各个的章节都有着象征其内容的标题,从而,从视觉上营造出类似于诗一般的形式结构。回《生死场》不同于其他小说每个章节的故事情节连环相扣,而像似风景画各个章节独立地展开并转换场景。随之,《生死场》中展现的一个个场景,跳跃性很大,空间上较为广,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似乎失去了时间感。这样,《生死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比较自由、开放,不是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情节展开故事,而是采取以印象深刻的各个插图的罗列来展现故事情节。
《人间问题》具有传统小说的线状结构,虽然从时间上除善婢母亲回忆丈夫的惨死经过之外,每个故事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围绕着中心人物善婢、信‘哲、间男、老大,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然而,小说中登场的人物之间缺乏统一性。总之,两部作品采用了相互不同的结构布局,但内容上采用’了同样的两重结构,即故事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故事的矛盾冲突随着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二、矛盾冲突的变化
《生死场》的前半部分主要的矛盾冲突是地主和农民,即赵三为代表的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对立。在后半部分的矛盾冲突是主要以日本侵略者和农民之间的对立。
《人间问题》前半部的矛盾冲突的主要对立势力是地主和佃农。以老大为代表的佃农和日本帝国主义庇护下剥削佃农的恶劣的地主德浩之间的对立关系。在故事的后半部成为矛盾冲突的主要背景是仁川码头和大东纺织厂。老大当上了码头工人,间男和善婢成为了纺织厂的女工,信哲因与玉玷的结婚问题跟父亲闹翻离家出走,来到仁川遇见太洙也成为了码头工人。这时的对立关系可视为在当时时代情形下个人和社会现状的冲突。
三、象征性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上看,萧红与姜敬爱在作品中都采用了许多象征性表现手法。《生死场》中乱坟岗子反复地出现多次,然而,乱坟岗子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乱坟岗子是摆在人前的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的舞台。乱坟岗子象征着造成农民贫困生活的地主的压迫即阶级的压迫,也象征着生与死反复交替的命运面前农民命运的凄惨性。
《人间问题》的开头是以作品主题有着较深的内在联系的怨沼传说来展开故事的。怨沼暗示着传说中的长者老头相对应的人物德浩的恶行,并且这与人物的成长发展相互一致,在作品中富有较大的象征性。
红和姜敬爱在各自的作品中采用象征性表现说法来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乱坟岗子和怨沼都是阶级压迫的象征,暗示着主题。然而,暗示主题方面两位作家都有着各自的长处。
三、结论
萧红与姜敬爱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出相似之处。这是当时中国和韩国面临的客
观社会环境和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客观要素来看,1930年代中国与韩国都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挣扎于苦难当中。所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受到日本的统治。并且19世纪中叶从西方开始的女性解放运动思潮,20世纪初进入到中国与韩国,1930年代两国的女性解放运动相当活跃。这使唤起了接受新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的有意识的觉醒,并且使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运动。
萧红与姜敬爱的相似的人生经历给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出现共同之处的可能性。萧红与姜敬爱父母早年去世,从小受到家人的冷漠,童年缺少家人的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她们婚姻生活曲折多难,经济上遭受贫困的折磨,因疾病英年早逝。从上所述,她们都处于相同的社会背景,拥有相同的生活经历,因此,《生死场》和《人间问题》在主题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本文以萧红《生死场》和姜敬爱的《人间问题》为中心,了解了两位作家的生平与文学观,主题、人物性格、艺术特点等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了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以横向研究来看,对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还有些不足。比起比较单一的两部作品,选用所有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更能够给予全面的评价。希望关于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和韩国的女性文学比较研究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