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三大挑战,移动医疗如何应对?

关于慢病管理,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热点,现已成为一个亟待正视和重视的社会问题。目前,我们所能依赖的医疗卫生体系,依旧习惯于应付急性病的诊治,而医保体系也没有准备对慢性病诊疗的全面覆盖。我们需要包括医疗技术、支付体系、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够应对慢病管理带来的挑战。

慢病管理的现状 

糖尿病可以说是慢性病的代表,由于患病人口基数巨大,糖尿病管理一直在互联网医疗垂直领域备受关注。糖尿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合理的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显示,糖尿病在我国的成人中患病率已高达11.6%,但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糖达标人群比例仅占39.7%。

糖尿病管理和其他慢病管理一样,都面对着三大挑战:服务的可持续性,信息的完整性和支付的可行性。在8月6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6年教育管理研讨会上,各领域专家针对糖尿病的患者教育管理,从多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服务的可持续性:移动医疗的患者教育管理

一年365.25天,每天24小时,共8766小时,而传统医疗条件下的糖尿病人一年只有6小时与护士、医生、营养师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接触,剩下的8760小时只能依靠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随着移动医疗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应用的普及,糖尿病的管理面临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其中如何运用好移动医疗是关键。

国家卫计委宣布2016年将会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了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的全面覆盖。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优先覆盖范围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家庭医生与移动医疗进行线上线下的结合,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更好的慢病管理。移动医疗APP数目已经高达2000多款,而其中糖尿病管理APP就已经占了700款。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风口的到来,众多糖尿病管理APP如雨后春笋。掌上糖医CEO匡明表示,创建糖尿病管理平台的初衷就是支持和帮助医生更高效进行患者教育管理,所构建的标准服务体系就是为链接医生与患者、以满足患者离开医院后的医疗服务需求。 “患者教育管理不可能脱离医生而存在的,而是通过糖尿病管理平台提高效率。移动医疗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提供了纽带的价值,实现患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化。”

据了解,掌上糖医目前的移动医疗服务,能够满足患者对慢病管理服务的科学性、专业化的需求,且能提供数据监测分析、经验分享、生活习惯改善等多种服务,而移动慢病管理平台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会更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

信息的完整性:大数据产生大价值

医疗信息的碎片化源于医疗资源分布的碎片化。在通过建立机制,整合医疗资源进行慢病管理的同时,同样需要提高慢病管理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完整的医疗信息将会是实现慢病可持续性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对于患者来说,很难收集到自身完整的历史医疗数据;对医生而言,诊疗时面对的往往也只是患者片段的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和大数据的结合,能够解决部分信息数据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进而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掌上糖医在持续开展的线下服务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维的患者数据与用户深度需求信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用户表面问题背后的原因,正是其能够给出针对性疾病管理服务解决方案的要诀。

支付的可行性:移动医疗与保险合作

目前我国的医保依然是以保大病为主,医保已经看到了区域慢病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政策上短时间内无法给予实际支持。如何才让教育者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才是促进教育工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移动医疗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值得期待。

掌上糖医CEO匡明

对移动医疗公司来说,打通保险,除了拓展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用户,更主要的是真正为用户提供切实所需的医疗保障,为用户减少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对商业保险公司而言,与移动医疗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险种,吸引更多保险用户,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降低保户患病风险,达成保险控费。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品牌增加一定的社会价值。

掌上糖医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已探索出颇具特色的创新路径,并收获不错的市场反响。继与太平保险合作推出“糖尿病并发症险”后,又先后与平安,合众人寿等多家公司合作,利用连续队列数据和大样本的横断面数据,精确覆盖用户病情阶段,开发更具普适性的保险产品。力求让广大糖尿病患者用得起、赔得到,真正降低整体的医疗支出,同时拥有长久可靠的健康医疗服务支持。

据悉,目前掌上糖医推出的糖尿病并发症险已接收数万保单,并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购买该保险产品的用户,普遍具有很高的满意度和活跃度。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liu.d@vcbeat.net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投稿:tg@vcbeat.net

授权:xi.n@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注动脉网官方微信号:vcbeat或长按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