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1日下乡至今已48个年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每当想起下乡的往事仍历历在目。是的,那是我们的青春记忆怎能忘怀啊!再有两年就是下乡五十周年了,可是总感觉两年的时间比起48年来还是挺遥远的,也不知道再等到下乡五十周年我们是个啥样子的呢。48年前,我们这些16—17岁的青少年响应祖国号召告别父母、告别亲人,从天津来到了河北魏县插队,成为一名知青,从此,“知青”的名字伴随了我们的一生。
“天津市河东区革命委员会热烈欢送知青赴魏县下乡插队”欢送会现场
1972年12月21日诚友庄二中知青在去东站
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作为知青,我们在魏县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我们也在这里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学校决定这些人即将奔赴河北魏县插队落户开始,街坊邻居的大娘大婶,叔叔阿姨接连不断的到家里看望,三五成群的同学也是买了纪念品(搪瓷脸盆,茶缸,笔记本等)结伴到家里看望话别。每个知青的家里更是忙的不亦乐乎,打木箱(有的是凭票购买木箱),街坊邻居帮忙做棉被、棉衣、棉裤……生怕这些孩子在外面冻着。临行前家里将节俭省下的几十块钱也给我们带在身上,好作为回来的路费。可以说每一位知青的下乡都牵扯着整个家庭,从此就要步入社会且要独立生活,怎能不让父母操心啊。当年,天津市河东区71届11所中学的98名学生(男54人,女44人)到河北邯郸魏县的4个公社10个大队插队落户。与去及投亲靠友插队最大不同之处是要自己做饭,这对于16-17岁的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以前他们大多数在家里没有做过饭,或者说没做过一顿完整的饭。刚到农村时由于做饭的用具都没有准备齐,头几天只能是队里安排到老乡家里吃,但很快炊具准备齐后就自己开始做饭了。当地饮用水是到土井里打水,用扁担担回来,刚开始时往往两桶水挑回来只剩两个多半桶了,在走的路上全颠洒了。短短两年时间里大家学会了生产队里的所有农活,有的男生还参加过挖河、送公粮等重体力劳动。记得,当年的魏县县城有一个大一点的百货商店,有一个公共浴池,还有一个照相馆,需要的一些日用品都要到县城去买。当年吃的油是粗轧菜籽油,油是黑色的,温度高时油烟挺大,知青指标是每个月每人半斤。在魏县锻炼了两年,按照当年的政策,知青可以选调了。记得当时到魏县征兵的是武空及广空两个部队,98名知青中有7人光荣入伍,也是第一批离开农村奔赴新的征程同学,随后有选调去邯钢、邯郸化肥厂、峰峰矿区、武安矿山、上学等.......
出席邯郸地区知青先进代表大会部分天津知青
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苦难,都化成了笑容和泪水,构成了我们知青生命的底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忆。在12月21日下乡纪念日来临之际,特编写此文章以示纪念!在此也感谢为本文提供信息及照片的同学!(当年98名知青目前还有部分同学没有联系上,希望有他们信息的人能及时留言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