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樊湖硪歌
远去的樊湖硪歌
硪歌,就是劳动号子。曾流行于鄂州的樊湖硪歌有其独特魅力。
樊湖硪歌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民间曲种。鄂州素称百湖之市,数百年来屡遭水患,民众为了生计,经常与洪水搏斗,修堤筑坝,在艰苦的劳动中形成了抬硪固基。同时,也创作了无数打硪号子,硪歌因此应运而生。
据《武昌县志》载,道光15年(公元1835年)前樊口粑铺大堤就有防洪,粑铺大堤肇基于明代中页(距今大约500年),竣工于明末清初,从那时起打硪盛行,硪歌便流传于世。现在,樊湖硪歌已被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樊湖硪歌大体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石磙硪。是农家在稻场上碾谷子用的石磙,绑上4根木棍,由8人提打;第二种是片硪,又称方石硪或飞硪。是由一块重100公斤的大方石,四角凿圆孔系绳,由8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场面壮观;第三种是木硪。是一种圆柱形的木桩,只需要1个人或2个人提打。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樊湖硪歌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唱历史故事的,曲调常吸取鄂州民间小调,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领唱者有唱词,合唱者起衬托作用,没有实际内容,只唱一些感叹词,如哟、嗬、嗨等。领唱者都是喊号子的高手,声音洪亮,听到的人如雷贯耳,精神为之一振。
硪歌内容十分广泛,有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通俗唱词,更多的是来自鄂州当地楚戏唱本,如《劝姑》《吵嫁》《白扇记》等。还有一种更考验领唱水平,完全是即兴创作,随唱随编,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哪就唱到哪,语言朴实搞笑,生活气息浓郁。
曲调多种,最普遍的是“四平调”。
笔者本是一石头来自山上,笔者姓石叫石磙家住稻场。
多亏了巧石匠将笔者凿上,一头大一头小又圆又光。
农友们收割时把笔者用上,架磙盘用牛拖帮忙碾米。
忙完了季节活把笔者闲放,还说笔者不如磨愚蠢非常。
昨夜晚睡稻场耳听人讲,说政府防水灾要笔者出山。
又说是片硪轻难保质量,赶不上笔者石磙身强力壮。
次日里硪工们绑上轿杠,八个人抬起笔者像抬新娘。
抬到了工地上开口就唱,他一唱笔者一蹦不慌不忙。
论深度打到了八寸以上,把堤坝筑成了铜墙铁壁。
哪怕它洪水大能够抵挡,修好堤筑好坝增收棉粮。
……
这便是一段有趣的石磙硪唱词。随着时代进步,如今修堤筑坝都用机械代替了,优美动听的硪歌随之远去,再也听不到了。然而,樊湖硪歌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储藏在鄂州民间艺术宝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