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城市里的CEO盘
今天是#30天写作挑战#的 第5天
我把吐槽炮火对准了老家,大连
我出生的地方名叫大连,如果城市也有品相分类,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CEO盘。
先给不炒房的朋友解释一下何为CEO盘——
目标客户是CEO的楼盘应该有啥特征?
知名开发商,物业最好是外资公司,穿制服的门警会用3种语言跟你打招呼;
顶级精装修,大堂的有的灯全部开到最亮,夏天公共区域冷气逼人;
房间面积大,户型端正大气;
最核心的是,总价和单价都很贵,贵到无语。
举个例子,郭敬明在汤臣一品的家,里里外外,不讲道理似的一切只用最好的,根本不管价格。
至于性价比是什么,能吃吗?
***
你不要以为这篇是给老家写的赞歌。
作为自住,有能力的人搞一套CEO盘自己享受挺好,但作为投资标的,它是极差的。核心的逻辑是,它的成本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升值空间。
现在买到手的价格贵,一点都不值得沾沾自喜,未来五年死水一样横在那里,想想心口就痛痛的。
以此逻辑,我的家乡大连,简直就是CEO本O,打肿脸充胖子的铁憨憨,败家赔钱的玩意儿。
不过,要深挖背后的道理,先允许我荡开一笔,讲一个叫做“城市精神底色”的东西。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精神底色,它来源于这里每代人的时代记忆。比如我们的祖辈是“战争”(可能全世界都是),父母那辈是“运动”,各种文化的/经济的/zz的,而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孩子的成长记忆是“发展”,8%的GDP增速是他们的“理所当然”。
城市的精神底色会影响她的子民。
当年我还在乐纯的时候,有一次要用城市方言起30多个版本的标题,到了深圳,我们讨论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城市年轻没啥历史梗,又说普通话,用哪种方言标题能更让他们有亲切感呢?
后来一个深圳长大的90后同事给了个关键词,“打拼”。
她说深圳年轻人相信这个,敢打愿拼。后来那版标题的测试效果,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这个小故事无论何时想起,都让人像受到光照一样,感觉到温暖、有劲儿。这股子力道,是他们心智成长时期城市的“发展”带来的。
但对于大连和大连的人,情况却不是这样。
大连早在2000年前,某个不能说的名字调到省里当领导之前,就已经被打造成了CEO盘。
巨额的基础投资,顶级的城市规划,一丝不苟的建设,2000年前就完成了。
在城市化的进程里,什么最贵?
“合理”最贵。
我相信各位的家乡都能举出一二栋“妖楼”或者“妖区”,要么建筑诡异到莫名其妙,要么片区规划不人性,实际体验奇差。
可你们要知道,市领导们都不是天生想让这种东西上微博热搜的。能做好谁又愿意做坏呢?
很多时候只有一个,“合理”所消耗的能力输入太大,臣妾做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大家都有苦衷。
但早在九十年代,大连就硬着头皮、吞下所有艰难,用巨额的成本,把城市建造成了最最难能可贵的“合理样子”。商场有商场的时尚,写字楼有写字楼的风水,住宅有住宅的舒服。不肯讲究。
甚至不仅是“合理”——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打造城市天际线了,早在20年前,大连就知道要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搞点“美而无用”的东西。
把楼盘的业主伺候起来,和把人民、企业“养”起来,逻辑相仿。
CEO盘的本质就是,除了价格,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无比“合理”。
***
当你看到这里,我想在强调一遍,这不是一篇老家的赞歌。
因为恐怕没人告诉你,为了那几年的风光,大连人透支了一整代人的“发展”。
等某人离开省里,此后的十几年间,发展的时钟就在大连停摆了。
而之所以没人告诉你,是因为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之下,一个被抽调固定投资而快速衰落的城市,是没有人乐意搭理的。
说回精神底色。
如果一个人,在不懂事是的时候被高品质惯坏了,但是在准备闯社会的时候却经历漫长的增长停滞,Ta的心态会怎样?
Ta会变得懒,因为觉得自己的努力对于最高目标无济于事;
Ta会变得刻薄,因为觉得别人达不到高标准就是不行;
Ta甚至会变笨,因为不懂得目标需要层层拆解来完成、财富需要点点滴滴来累积;
所谓眼高手低,难成大事。
可能会仅存一丝丝善良吧,其中也难免夹杂着不知哪里来的优越感。
这就是典型的我这一代的大连人。
如果你和我私下里认识,你会发现我是一个很难high起来的人。经常有朋友说我难取悦。
关于这个坏毛病,很早之前蔡康永就说过,“如果你很小的时候就见过很好很好的东西,那么它就会变成你心里的天经地义,你把这些当成理所当然,其他的就会统统变成‘不过如此’,时间久了周围人就感受到了你散发出的冷漠”。
而大连就是如此。因为你最初睁开眼睛了解世界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合理”的样子,于是此后的一切,就变成了——
“难道这个地方有walk-in closet还需要我感恩戴德吗?”
“难道堂堂北京,还有商场为了省几万块钱,而不把厕所的直管换成弯管来防臭吗?”
“难道你不应该把事情做好吗?”
如果你在外地遇到大连人,多半会觉得他们脾气不好、对于事业也往往显得耐心不足,而且很懒,这种懒不是体力上的,而是思维上的。总是在等一个救世主爸爸把所以道路为自己铺就,同时也害怕失败,久而久之连尝试的勇气都没了。变成了字典上“混吃等死”那四个字。
讲真的,以我对大连人深入骨髓的了解,在能力上不靠老爹荫庇、自己能打出一片天地的人太少了。
目前在创投圈,同龄人里硕果仅存、还比较出名的有我(大言不惭一下),JOIN的于宙,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果宇。
特别是于宙,他最初给JOIN融资的时候,好几个不懂事的投资经理跟我吐槽他开发节奏慢,你们知道带着大连人的精神底色走到现在,他已经努力了吗?
归根结底,当90年代我们的父辈在港口、在厂房、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他们都忘了,该留给后代一些真正的精神财富,比如生意的本领,学习的本领,甚至哪怕,创新的勇气。
城市的基业,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即便一度能靠硬拉把数据做起来、建设搞起来,催熟一个CEO盘,最终也还是需要源源不绝的后劲,而这后劲,则是全方位的储备。
***
带着这样的思虑,再回过头看十几年前那片刻繁华,已不知是馈赠,还是代价了。
当然,如果你对我们大连完全不关心,我想这篇文章对你至少有一个很显著的作用,那就是再吼一遍——
别把CEO盘当投资。
(重复三遍)
本文写于大连的康莱德酒店,老读者知道,我这两天回大连来买个房子。
于是有了机会,抽空把这几年内心深处的思虑了梳理出来。感觉写完这篇,我就是大连的鲁迅了,嘻嘻。
注:鲁迅输在晚年没多买点房子,被房租逼得天天怨气冲天,这一点我比他强点儿~
晚安了,朋友们
2019年7月27日下午
争取这两天把在大连拍到的好素材,剪个vlog给你们看着玩儿。这样还能充数少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