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月薪过万的工作和老家月薪几千的公务员,该怎么选?

前些天在某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灵魂提问”:北上广月薪过万的工作和老家月薪几千的公务员,该怎么选?
在下面的几十个回复中,有个网友提到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某位离开大学校园已有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工作,月薪大概有1万元,但他父亲看不上他的工作,逼着他参加老家公务员考试。这位大学生非常不乐意,因为他老家所在的县城,公务员待遇很一般,年轻公务员月薪只有3500左右,而且发展平台较低,难有“出头之日”。为此,他与父亲多次发生言语冲突。有一次,他们又争论了起来,他父亲毫不客气地说:“北上广月薪1万,活着没尊严,远不如老家月薪3500的公务员”。虽然他对父亲的话有几分认同,但他实在不愿意干那种“一上班就能看到退休生活”的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工作更有挑战性,这样自己的未来也会有更多可能。
我们身边不乏有与这个案例中大学毕业生想法一致的年轻人。他们老家在小城市或乡村,大学毕业后就“蜗居”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他们收入不低,却不一定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因为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非常之高。然而即便他们过得比较艰苦,他们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在一线城市打拼,在他们来看,社会更为开放、资源更为丰富的一线城市,不仅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层面,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很不愿意回老家。
不过在他们的父母看来,发达的一线城市,只会给普通人一种幻觉:这里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可能。而一旦留在了一线城市,就会发现这里很难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会击垮没有资源的普通人的意志,绝大多数人会沦为“炮灰”,成为垫高别人的“基石”。与其这样,不如回老家,考个公务员,过上比较体面的日子。
客观而言,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当下,公务员的确算一个很好的职业,但孩子是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他们有完全的自我选择能力,家长不应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做出职业选择。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更有前景、更具有诱惑力,可以用语言的方式说服孩子。倘若说服不了孩子,就应该支持孩子做出的决定,有资源就提供资源,有人脉就供应人脉。如果什么都无法提供,父母也要站在孩子身后,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可有些家长始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懂人生、更能看清未来,于是强迫孩子参加公务员考试,造成家庭关系极度紧张,甚至引发了一些极端事件。
其实,就算孩子接受了家长的建议参加公务员考试,也不一定就能考上。如今公务员考试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相当的实力,几乎没有被录取的可能。
我们可以简单地看看近两年部分省份的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体会一下竞争有多激烈。2019年山东省招录公务员考试,超过二十万竞争三千余名公务员岗位,竞争比约为73:1;2019年重庆市招录公务员考试,超过八万人竞争一千多个岗位,竞争比约为62:1;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四千八百多名公务员,有超过三十六万人报名,最终缴费确认考生超过三十一万人,各职位平均报考比例为65:1,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3069:1。
省考如此,国考也不例外。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2.4万人,有143.7万名考生通过资格审查,缴费确认考生数量为114.2万,实际参加笔试的考生数量为96.5万,虽然通过资格审查后放弃考试的考生数量达到47.2万,但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仍达到40:1。事实上,若2020年国考没有对专业做出较为严格的限制,竞争一定会更为激烈。
退一万步讲,即便孩子很幸运地考上了公务员,也可能因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而怪罪父母,严重的还会人认为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给毁了。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岂不是太悲剧?
当下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很难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分歧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年龄差距太大,他们的成长环境太不同。
选择回老家,还是选择在外打拼?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人生有无数个“岔路口”,没人能预测到其中的一次选择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们何不放下执念,活得随性一点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