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全力攻打张士诚后,朱元璋为何下令先攻取他占据的淮东地区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十月,朱元璋以张士诚屡犯边境为理由,派徐达统率水陆大军渡过长江,直奔张士诚占据的淮东地区进发。自此,朱元璋开始集中兵力攻打张士诚,直到张士诚的势力被彻底消灭。
当时张士诚的版图横跨淮东、浙西,南面到达绍兴,和方国珍控制的地区接壤,北面越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占据着通州、泰州、高邮、淮安、徐州等地,东面直抵大海,西面拥有汝宁府、颍州、濠州、泗州等地,纵横两千多里。
张士诚控制着当时全国最富庶的浙西地区,粮草充足,拥有几十万将士,实力不容小觑。如何取胜?朱元璋颇费筹谋。
经过慎重考虑后,朱元璋制定出先攻打淮东,剪除其羽翼,然后专攻浙西的进攻策略。
朱元璋为什么决定先攻取淮东呢?
首先,张士诚把大部分兵力集结在江南的浙西地区,江北的淮东地区兵力有限,兵力部署南重北轻。
张士诚的都城平江路(今江苏苏州)地处浙西地区。
浙西地区物产富饶,人口密集,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张士诚很重视浙西的安全,以往多次主动攻击朱元璋,也大多是为了保证浙西地区的安全。
张士诚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只想保住现有的地盘,尤其是富庶的浙西地区。为了确保浙西地区的安全,张士诚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这里。在朱元璋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时,张士诚多次发兵长兴、诸全州等地,但都无功而返。
张士诚南重北轻的兵力部署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
其次,朱元璋控制着军事要地江阴,江阴地处长江咽喉,张士诚江南的兵力很难渡江北上救援淮东。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6年)六月,朱元璋派赵继祖、郭天禄、吴良攻取张士诚占据的江阴,此后,令吴良在此镇守。
江阴北枕长江,地处江尾海头,是江南和江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江防要塞,“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明太祖实录》),"江阴......枕大江,扼南北襟喉"(《明史·列传·吴良》)。
江阴是防御张士诚的战略要地,朱元璋十分重视,对吴良说,江阴是我东南面的屏障,你务必约束士卒,不收留在逃人员,不贪小利,不与张士诚争斗,保境安民即可。“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明史·列传·吴良》)
综上所述,张士诚的地盘南北狭长,兵力部署南重北轻,而且江南兵力很难渡江支援淮东。因此,一向稳扎稳打的朱元璋决定先易后难,先攻淮东,逐个击破。
谋定而动,十月十七,徐达、常遇春、胡美、冯国胜、华高等人率军出发,水陆并进,规取张士诚控制的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