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莽简介、诗歌写作和工作概况及创作年表
林莽原名张建中,1949年11月7日生于河北徐水。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1969年到白洋淀(安新县北何庄)插队,同年开始诗歌的写作,后成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主要成员。1974年底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工作,后任职于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和《诗刊》编辑部。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今天文学研究会”、80年代末“幸存者诗歌俱乐部”成员。现任《诗探索》作品卷主编。出版过诗集、诗文合集、诗画集11部:
《林莽的诗》1990年5月 中国妇女出版社 (诗集)
《我流过这片土地》1994年10月 新华出版社 (诗集)
《永恒的瞬间》 1995年10月 新华出版社 (诗集)
《穿透岁月的光芒》 2001年4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诗文合集)
《林莽短诗选》 2003年3月 银河出版社 (诗集)
《时光转瞬成为以往》2005年9月 华文出版社 (散文集)
《林莽诗选》2005年11月 时代文艺出版社 (诗集)
《秋菊的灯盏》2009年7月 作家出版社 (诗集)
《林莽诗歌精品集》 2012年7月 南海出版社 (诗集)
《记忆》 2015年5月 作家出版社 (诗集)
《林莽诗画》 2015年6月 漓江出版社 (诗画集)
另外:编辑和主编诗歌选集、专辑几十种。撰写诗歌评论和序言等文章近百篇。
林莽自1969年开始诗歌写作的努力,经历了:
1969—1979的十年初期写作阶段
1980—1989的十年调整和寻找自我的写作阶段
1990—2010年的中期写作阶段
2011—现在的近期写作阶段
四个阶段,共创作诗歌作品300余首,文近百篇。出版诗集、诗文集和诗画集11部。编辑各种诗选、专辑几十种。
近些年林莽除诗歌写作外,更多的时间致力于中国新诗的具体编辑和出版工作,发现和培养诗歌新人,开创有价值的诗歌奖项和诗歌活动,为中国新诗史的一些历史史实,诗人团体和诗人的钩沉和呈现作出了一定贡献。
1、上世纪90年代为诗人食指“浮出水面”做了大量钩沉工作。为诗人食指编辑了两本诗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版社),蓝星诗库《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诗人食指成为这一年中,中国诗坛最重要新闻人物。
1994年在《诗探索》协助组织了“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组织了寻访文章的写作与编辑工作,为中国新诗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1998年在《诗探索》编辑会上提出了召开“盘峰诗会”的建议,并主要负责了本次诗会的组织联络、经费落实等工作。
2、2002年提议并创办了《诗刊》下半月刊,为新世纪涌现的大批诗坛新秀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诗刊》下半月刊提倡面对心灵,注重生命经验和文化经验的诗歌写作。
2005年提议《诗探索》增加了“作品卷”,促进这一新诗研究刊物与当前第一线的诗歌写作者建立了更为有机的链接。
3、2002年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新诗的优秀作品,在《诗刊》创意并组织了多年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
2003年为表彰青年优秀诗歌写作者,提出“华文青年诗人奖”的创议,开创了“一个奖,一个会,一本书,一位驻校诗人”四个一的立体诗歌评奖模式。已坚持了15届,有45位当今诗坛第一线的优秀青年诗人获得了该奖项,为青年诗歌写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004年与首师大合作,提出并开创了“驻校诗人”的概念和方式。现已有14位“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在首师大驻校一年。
2011年创办了地域诗歌写作奖“红高粱诗歌奖”。2016年创办了与《诗探索》办刊理念同步,同时表彰诗歌写作者和诗歌评论者的奖项“发现诗歌奖”。同年还创办了表彰以“乡村诗歌”新观念写作者的诗歌奖“春泥诗歌奖”。
自1999年到现在,主编漓江版“年度诗歌”19年。
林莽多年来,在诗歌写作的同时做了大量开创性何建设性的诗歌奖项和诗歌活动。他既是一位具有现代观念和中国传统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现代诗歌写作的研究者,也是一位诗歌活动的优秀组织者。
1949年 11月7日生于河北徐水。原名张建中。上小学时到北京。1962年考入北京三中读书。1965年考入北京四十一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家庭受到冲击。开始阅读从“砸烂”的图书馆中流出的各种书籍,其中近两年时间读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69年与朋友自行联系去河北白洋淀插队。11月,写出诗《深秋》,此为所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诗。
1972年 1月,写出早期代表作《凌花》。
1973年接触现代主义思潮,诗风开始转变。12月,写出诗《列车纪行》。
1974年写出诗风转变后的代表性作品《纪念碑》。此诗1986年在《回音壁》上发表时因与朋友的作品重名而改题《二十六个音节的回想——献给逝去的年岁》。
1975年 1月,写出《悼一九七四年》。年初自白洋淀“病退”回北京。4月,到一所中学任物理教师。
1979年参加“今天文学研究会”活动。
1981年 4月,调入北京经济学院工作。夏,自印诗集《我流过这片土地》,署名林莽。
1982年秋,自印诗集《岁月·回声》。11月,诗作《断章》在《丑小鸭》第11期发表。
1983年完成《无法驱散》集写作。开始反思诗歌艺术问题,转变写作方法。分别在《西藏文艺》3-4月号合刊和《滇池》6月号、12月号发表《还送的礼物》、《圆明园·秋雨》等诗作。
1984年完成《宁静的阳光》集写作。撰写短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谈诗及审美意识的转化》,较为明确地表达了对当代先锋诗歌过分关注社会意识形态,缺少艺术本质寻求的看法。此文后收入《青年诗人谈诗》(老木编,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出版)、《磁场与魔方》(吴思敬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85年 5月,诗作《湖边晚归》、《雨还在下》刊于《诗刊》1985年5月号。是年,完成《未完成的纪念》集写作;老木编的《新诗潮诗集》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丛书编委会印行,收入《海明威,我的海明威》、《生命的对话》等诗11首。
1986年完成《瞬间》集写作。2月,诗作《晨光》刊于《星星》1986年2月号。8月,诗作《瞬间》等刊于《诗刊》1986年8月号。10月,诗作《星光与树》等刊于《草原》1986年第10期《北中国诗卷》(2)。
1987年完成《不期而遇》集和《寄自高原》集写作。8月,短文《心灵的历程》刊于《未名诗人》1987年第8期。11月,诗作《寄自高原的情歌》刊于《人民文学》1987年第11期。12月,诗作《雨中长笛》等刊于《诗刊》1987年12月号。
1988年完成《秋天的眩晕》集和《岩石、大海、阳光和你》集写作。加入“幸存者诗歌俱乐部”。4月,诗作《秋天在一天天迫近尾声》刊于《作家》1988年第4期《诗人自选诗专号》。6月,诗作《九十九页诗选·污水河和金黄色的月光》刊于《诗刊》1988年6月号。
1989年完成《绿夜情歌》集写作。诗风进一步转变,诗中体现了对人类更广阔文化背景及诗歌本质的关注。2月,诗作《来自一支乐曲、一个人和一本书的诗》、《是春天、也不是春天》刊于《诗神》1989年第2期。11月,组诗《岩石、大海、阳光和你》刊于《诗刊》1989年11月号。
1990年完成《馈赠》集写作。5月,第一本诗集《林莽的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9月,诗作《火红的花束》刊于《人民文学》1990年第9期。9月因1988——1990年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现代艺术认识方法》《诗歌欣赏与写作》在本年度职称评定中评为“讲师”职称。
1991年完成《闲置的椅子》集写作。调入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参与编辑《现代汉诗》;春,《现代汉诗》1991年春卷出刊。秋,诗作《雪一直没有飘下来》刊于《现代汉诗》1991年秋卷。
1992年完成《银饰》集写作。2月,诗作《融雪之夜》刊于《人民文学》1992年第2期。5月,诗作《永恒的箫声》刊于《诗林》季刊1992年第2期。
1993年完成《另外的夏天》集写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5月,参与组织《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作品研讨会。
1994年 5月,组织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牛汉、吴思敬、芒克等参加;论文《并未被埋葬的诗人——食指》刊于《诗探索》1994年第2辑。6月,组诗《夏末十四行》刊于《人民文学》1994年第6期。10月,第二本诗集《我流过这片土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5年 2月,诗作《圣诞夜的告别》刊于《诗神》1995年第2期。10月,第三本诗集《永恒的瞬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12月,诗作《另外的夏天》刊于《人民文学》1995年第12期;《诗探索》1995年第4辑刊出《关于林莽》专栏,刊有林莽《寻求寂静中的火焰》、陈超《林莽的方式》等文。
1996年开始《记忆》的写作。此为表达一个特殊年代的个人情感体验的长诗。
1997年完成《水乡纪事》(风情篇)、《童年的故乡》等系列散文的写作。6月,论文《李琦论》刊于《诗探索》1997年第2辑。8月,自印中英文对照诗集《滴漏的水声》。
1998年完成长诗《记忆》的写作。6月,调入诗刊社工作;与刘福春合编的《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7月,编选的李琦诗集《最初的天空》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为谢冕主编的《中国女性诗歌文库》之一种。
1999年承接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的工作。开始与漓江出版社合作编辑《年度最佳诗歌》工作,《'99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0年1月出版。4月,组诗《沉入寂静》和诗论《对诗歌写作的一点想法》刊于《人民文学》1999年第4期;提议并参与组织的诗歌态势暨理论建设研讨会(后称“盘峰诗会”)召开。11月,获《人民文学》“天洲杯”诗歌奖。
2000年为纪念去世的父亲写随笔《这雪是为什么而下的》。4月,《诗刊》诗歌艺术培训中心《青年诗人》改刊为《新诗人》出刊,任主编。5月,与牛汉、刘福春合编的诗选《风中站立》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执笔撰写序言《面对真实的历史》。
2001年 4月,诗文集《穿透岁月的光芒》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策划并着手创办《诗刊·下半月刊》;10月,刊出试刊号;2002年1月正式出刊。
2002年组织“诗歌月末沙龙”活动。策划并组织“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大型诗歌活动,3月,活动正式在北京启动。5月,主持编选的《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策划并组织“华文青年诗人奖”评选工作,建立一个奖、一个会、一本书和一个驻校诗人的立体模式。3月,《林莽短诗选》由银河出版社出版。5月,应邀到韩国釜山出席东亚大学主办的中国现代诗歌研讨会,并发表有关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专题论述。
完成《八道弯中的苦雨斋》等作品。9月,举办了第一位“驻校诗人”江非的“入校仪式”。
担任《诗探索》作品卷主编,并编辑出版了创刊号。编辑《新世纪五年诗歌精选》 9月,随笔集《时光瞬间成为以往》由华文出版社出版。10月完成《在秋天》初稿。11月,《林莽诗选》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完成了《我们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蘑菇》和《在秋天》等诗的写作。在组织“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同时主持了“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的评选工作,5月在济南和晋江举行了表彰和研讨活动。
完成了《五月的鲜花》《灰绿色的石头》《腊梅花开一年一度》等诗歌的写作。在“春天送你一首诗”的主会场查干湖主持了首次“书法写新诗”的展览。8月18日母亲辞世,痛苦中写了一组悼念诗,共9首。在《诗刊》的临时办公处金台国风写字楼开始国画的创作尝试。画有《秋菊》《白洋淀的记忆》《心中有籣》等作品二十余幅。
2月搬回文联大楼办公,继续绘画的尝试。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编辑《抗震救灾诗传单》。年初开始策划《奥运诗典》的创作并于7月初出版。写作《我想起那片梨花》 《枣园的碎石路》 《腊梅花开一年一度》等诗。
1月初在朝阳区文化馆举办了“林莽诗画展”,同时编辑《林莽诗画集》。写作《迟到的约定》 《当我唱起小路》 《清晨即景》等诗。7月,诗集《秋菊的灯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8月,赴韩国参加万海诗歌节活动。10月,参加庐山国际写作营活动。
1月,自诗刊社退休。创办“诗探索中国新诗会所”,开始主持《诗探索》编辑部的各项具体工作。写作组诗《西行琐记》 《写在多雪的冬天》 《杜梨》 《一条大河到底有多少传说》等诗。5月,组织诗人白洋淀诗歌寻访活动。10月,出席韩国首尔大学邀请的文学活动。夏天到德国探亲,游历了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写了一些随笔和诗歌。
写作《栗树花开》 《那一瞬我已长大》 《入秋》等诗。与山东高密共同创办“红高粱诗歌奖”。创办“中国年度诗人”评选活动。5月,再次组织白洋淀诗歌寻访活动。5月再次到德国探亲,游历了意大利。
写作《六月在布拉格》 《清凉的薄荷》 《立秋,读沃尔科特》等诗。7月,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之一《林莽诗歌精品集》由海南出版公司出版。12月,与朝阳区文化馆共同举办“打开窗户——中国新诗三十年”活动。编辑出版诗集《三十位诗人的十年》。夏天游历了东欧和西班牙在大西洋的海岛蓝萨洛特。
1月参加天问诗歌峰会台湾诗歌行活动。写作《台北的雨》 《鹿港小镇》《纪念》等诗。3月,出席韩国釜山东亚大学的诗歌学术活动。11月,到南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参加诗歌节活动。游历了美国东西部,写作《他乡遇故知》等诗。
写作《我想从星光说起》 《一切都可能改变》等诗。春天,编辑出版《窗前的杨树——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选》,9月,出席“驻校诗人十年”庆典活动。11月,出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白洋淀诗歌群落资料集》的出版研讨会。
游历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写了二十多首与梵高,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和地中海沿岸风情的诗歌。2015年6月诗画集《林莽诗画》由漓江出版社。2015年9月《记忆》由作家出版社,同年获得诗刊社和浙江义乌市合办的“骆宾王”诗歌奖。
写作诗歌《春事 暖风浩荡》《在早春的清晨 听一只大提琴曲》等诗歌。创办了“发现诗歌奖”和“春泥诗歌奖”。 三十多幅四十年前的绘画作品六月在青岛“良友书坊”举办了“诗之淀—林莽白洋淀习作展”。10月在唐山进行了巡回展。
写作《敬畏》《疼痛》《那碰触我心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等诗歌。5月在嘉峪关举办《林莽 康平绘画摄影联展》。6月在白洋淀举办了第十五届“华文青年诗歌奖”颁奖活动。夏天游历了法国中西部和德国小镇。为哈森翻译的蒙古女诗人罗·乌力吉特古斯的诗集撰写中文版序言《我是云,是雨、是雪,是忧伤和星辰》。12月3日参加了她的中文新书出版研讨会和作者见面会。
京畿学堂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转发
来稿请投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