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失业青年在网上表演传统“说唱”,播放量超千万

傍晚时分,刘佳盟换上长衫,和妻子高思静来到市民广场。天色阴沉,雨滴在地面上隐约显现。两人找到一个有顶棚的地方,摆好三弦和琵琶。“君侯呀,你此去长沙莫看轻。”表演开始,街灯陆续亮起,周围也明亮了一些。

这是刘佳盟失业以后的首次演出。今年4月,他收到了所在曲艺团的解聘通知,解聘书里给出了一个牵强的理由,由于他发在网上的作品被人歪曲挪用,发在某平台上,影响了曲艺团的声誉,所以团里决定解聘。

刘佳盟觉得很委屈。但另一方面,这未必不是一种解脱。当时已经停工了三个月,书场不知何时才能恢复演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变。这个24岁的年轻人决定从旧有环境里跳出来,寻找一条新路。5月中旬,他办好了离职手续。

刘佳盟的现实遭遇只是评弹所处困境的一个缩影。这是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拥有400年历史,由苏州评话和弹词组成,唱腔非常自由。戏剧学大师俞大纲曾称其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然而,近年来评弹演员不断流失,江浙沪地区的书场也从八十年代的55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百余家,多集中在乡镇和老年社区,且为公益性质。

网络平台让传统艺术被看见,也让刘佳盟这样的传统演员有了更多的出路。去年年底,他开始在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上定期更新视频,传播评弹和吴语文化。他给自己取了网名,叫“评弹小刘”,同为评弹演员的外婆也经常出镜。截止到目前,刘佳盟在西瓜视频上的评弹作品播放量已经累计超过一千万次。

左起外婆、刘佳盟与妻子高思静

从码头上到镜头前

对于一个评弹演员来说,从传统体制里脱离出来并成为一名独立创作人,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由于妻子高思静也跟刘佳盟一起挂靠在曲艺团里,一人解聘,等于两人下岗。另一个现实情况是,如果不是挂靠在某个团体,一个独立的评弹演员很难被传统的书场邀请表演,解聘等于也剥夺了他的这个资格。

刘佳盟在曲艺团待了4年,每年需要演出四百多场,经常在外地奔波,他们称之为“跑码头”。每次去演出,都要待满15天,每天唱两个小时,还不能重样。每天下午4点结束演出,两人就要为第二天的表演做准备,背诵脚本,一直到凌晨四点。经常是背完脚本,社区活动室已经开张,周围的老人们过来喝早茶,搓麻将和打牌的声音吵得他无法入睡。

除了城市里的老年社区,刘佳盟更熟悉的场合其实是苏州附近的乡镇农村,比如太仓市的浮桥和双凤。那里的书场周围都是农田,老头老太太骑着三轮车,从几公里外的村子赶来听书。书场住宿条件不好,晚上睡觉被奇怪的声音吵醒,夫妻俩开灯一看,是“打火机一样大的蟑螂”,还有壁虎和老鼠。

刘佳盟也想过辞职。一年四季在外面跑,有时半年才苏州一次,结婚之后,新房还没怎么住过。他想留在苏州,甚至可以为此换一份工作,夫妻俩哪怕去送快递,做服务员,也会稳定一些。但又放不下自己的这门技艺。

刘佳盟和高思静第一次正式演出,当时19岁

此外,还有家里对他的期待。从民国时期开始,刘佳盟的太公倪萍倩开始以评弹为业,可以说见证了评弹艺术的辉煌与沉寂。那时候,评弹书场和电影院一样普及,每个书场每天有十多位艺人的演出。民国之后,太公倪萍倩传给了他的女儿倪怀瑜,也就是刘佳盟的外婆。值得一提的是,倪怀瑜和马云的母亲崔文彩同属《珍珠塔》第六代传人。

与此同时,外公董尧坤成为了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进入钟表修理厂,同时继承了家里的评弹技艺。六十年代,外公在“文革”中受到牵连,被下放到苏北养猪,一待就是十年,家里的三弦和脚本也都只能烧掉。因为政治的影响,刘佳盟的母亲没有学评弹。

进入到新世纪,外公董尧坤逐渐在评弹界有了名气,从名票变成名家。2011年,15岁的刘佳盟进入苏州市评弹学校。这所职业学校成立于六十年代,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议创办,被认为是评弹艺术的摇篮。2015年,刘佳盟进入曲艺团,开始了不断跑码头的生活。他能隔代传承这门技艺,外公和外婆都寄予厚望。

面对种种迷惘与期待,刘佳盟一度不知道该如何将评弹之路走下去,而无意间的“触网”给他打开了新的世界。去年12月,刘佳盟在上海松江演出,两点之后下班,回到毛坯房,脚下是水泥地,没有WiFi,电视机也是坏的。实在无事可做,他决定试试自媒体。

两个人出门找了一家肯德基,开始琢磨拍摄的门道,比如横屏拍摄,画面色调,还有故事性。三天后,他拍摄了第一个正式的作品,叫《评弹演员的一天》,记录演出幕后的日常,观看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达到了1万次。

最近这半年多时间里,新冠疫情中断了原来的演出生活,大家只能闭门不出。这正好给了刘佳盟更多的机会,去拍摄评弹视频。苏州方言、三弦琵琶、评弹历史,还有跟外婆的合奏,都是他创作视频的题材。他的粉丝开始增加,从几百到一万,从一万到五万。

“这半年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以前在外面奔波跑演出,一场下来顶多50个观众,后来放在网络平台上,能有好几万人看。以前书场里只有老年人听评弹,现在西瓜和头条上的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有些还会去学评弹。”刘佳盟对记者说。

疫情期间,刘佳盟给外婆伴奏

当传统艺术被看见

刘佳盟离开曲艺团之后,外婆一度有些担心,自己单干,就跟过去的说书艺人一样,完全凭手艺吃饭,缺少固定的生计保障。刘佳盟知道,想要坚持下来,必须技艺要过硬,同时也要迎接变化。有时候,刘佳盟也会用郭德纲的经历激励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位相声的革新者一样,让评弹艺术焕发新生。

当然,这个过程很难。九十年代开始,评弹受到商业的潮流冲击,很多演员选择下海,一些书场甚至变成了舞厅。新世纪以来,政府层面加大了对评弹的扶持。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评弹演出费用由政府买单,演员们不需要担心上座率和市场,收入有了改善。

但形势仍然严峻,苏州方言和吴文化的消亡让评弹逐渐失去根基,老一辈的评弹演员陆续去世,很多青年演员则纷纷选择转行。刘佳盟认识的一位同行,本来是上海评弹团最有潜力的青年演员,后来还是决定离开,开饭店卖小龙虾。5月25日,著名评弹演员崔勇去世,年仅52岁。他和刘佳盟一样,也是《珍珠塔》的传人,而且能唱十几本长篇。

刘佳盟希望改变这种现状,让评弹文化被更多人看见。每次视频的开头,刘佳盟都会用一口标准的苏州话跟观众打招呼。他在这个网络平台的线上“书场”中,有机会与观众进行更多元的互动。很多人因此喜欢上评弹艺术,也爱惜他,因为他太年轻了。有人在评论区说起往事,十几年前曾听过他外公和外婆的评弹表演,也看过刘佳盟的现场。

一家经纪公司的老板通过西瓜视频成为了他的粉丝,在刘佳盟被解聘之后找到了他,表示可以签约合作,安排一些演出。在这家经纪公司的安排下,刘佳盟去了东北,这是他在脱离曲艺团之后的第一次演出。在吉林通化的一座大型药厂里,刘佳盟表演了《珍珠塔》,现场的网络直播有40万人观看,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实际上,《珍珠塔》讲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史。主人公方卿与刘佳盟年纪相仿,因为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去向姑母借贷却遭受奚落,后来在外地奔走,途中又遭遇强盗。方卿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是表姐对他的支持,两人曾有婚约,并以珍珠塔为信物。经历种种困顿,三年之后,方卿终于科举登第。

刘佳盟在视频作品中演唱《珍珠塔》片段

刘佳盟也走上了一条少有人尝试的路。他越来越理解《珍珠塔》里方卿的心境,面对这部数十万字的大书,很多选段他都已经熟稔于心,但更深层次的阅读需要用生活去完成。也许只有出走,才能回来,但只要还在传播评弹艺术,是否附属于曲艺团,是否留在那个圈子里,已经不重要。而对评弹艺术的坚持则是他的信物。

现在,刘佳盟逐渐找到了固定的节奏。有演出的时候就出去,没有演出的时候,就自己带一些学生,教评弹和三弦,也教苏州话。目前,刘佳盟的学生已经有五十多个,其中有的已经开始登台演出,这让他觉得很是骄傲。

每天的闲暇时间,刘佳盟就在西瓜视频上更新作品,记录跟评弹有关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历史。刘佳盟也会用评弹的唱法去演唱一些诗词,比如《无题》、《沁园春·雪》和《枫桥夜泊》。很多人才发现,评弹不只是吴侬软语,也可以凛冽而苍凉。目前,刘佳盟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一千万次。他的评弹作品也走出了苏州,甚至传到了国外。

在刘佳盟刚失业的时候,曾经有一对住在美国的夫妻对他提供过支持,其中丈夫是华裔,妻子是美国人。多年之前,这对夫妻结婚的时候,曾在中国办过酒席,请了一对评弹艺人来现场表演。丈夫对评弹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但那位美国妻子却被这门中国的传统艺术所吸引,后来成为了刘佳盟在西瓜视频上的粉丝。

8月初,刘佳盟和那位华裔丈夫闲聊,对方提起婚宴上的评弹艺人,当时还制作了录像。他找出了当年的影像资料,刘佳盟立刻认出来,那对艺人正是自己的外公和外婆。外公已于两年前去世,外婆则年近八十,外形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也很惊讶,没想到这样的缘分会因为网络平台而得以接续,而评弹文化也重新盘根生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