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④

以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史学因之转变方向。《史记》这书的记载并不十分真确,南宋以后,有许多人加以攻击;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是一种创作。他的价值全在体裁的更新,舍编年而作纪传书表;至于事迹的择别,年代的安排,他是没有工夫顾到的。自司马迁以后,一直到现在快出版的《清史》,都用《史记》这种体裁,通称正史。

自《隋志》一直到最近的各种《艺文志》和藏书目,史部头一种就是正史,正史头一部就是《史记》。虽说编年体发达在先,但纪传体包括较广,所以唐人称为正史。普通人以为纪传体专以人为主,其实不然。《史记》除纪传以外,还有书表。表是旁行斜上,仿自《周谱》;但《周谱》只有谱,《史记》则合本纪列传书表在一起,而以表为全书纲领,年代远则用世表,年代近则用年表,月表。或年经国纬,或国经年纬,体例很复杂。本纪是编年体,保存史官记载那部分。书八篇是否司马迁原文,做得好不好,另一问题;但书的内容,乃是文化史,不是单讲个人。《史记》八书所载范围的东西已很复杂,后来各史的书志,发展得很厉害。如《汉书》的《艺文志》,《隋书》的《经籍志》,《魏书》的《释道志》,多么宝贵。

所以纪传体的体裁,合各部在一起,记载平均,包罗万象,表以收复杂事项,志以述制度风俗,本纪以记大事,列传以传人事,伸缩自如,实在可供我们的研究。我们不能因近人不看志表,也骂纪传体专替古人做墓志铭,专替帝王做家谱。我们尽可依各人性之所近去研究正史。如《晋书》好叙琐碎事,滑稽语;《元史》多白话公文;这都保存了当时原形,这都因体裁的可伸可缩,没有拘束。所以司马迁创作这种体裁,实在是史学的功臣。就是现在做《清史》,若依他的体裁,也未尝不可做好,不过须有史学专家,不能单靠文人。自从他这个大师打开一条大路以后,风起云涌,续《史记》者有十八人;其书虽不传,但可见这派学风在西汉已很发达了。

司马迁以后,带了创作性的史家是班固,他做的《汉书》,内容比较《史记》还好;体裁半是创作,就在断代成书这点。后来郑樵骂他毁灭司马迁的成法,到底历史应否断代还有辩论的余地,但断代体创自班固则不可诬。从此以后,断代的纪传体,历代不绝,竟留下了二十余部。称中国历史,必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除《史记》外,都是断代的纪传体。谈起这体的开山祖,必曰班固。所以班固须占史家史的一段。

再次是荀悦,即《汉纪》的作者。史的发达,编年在先,纪传在后。司马迁以前,全是编年;以后,纪传较盛,但仍感有编年的必要。《汉纪》即编年体,荀悦的地位同于班固。班固变通代的纪传体为断代的,荀悦也变通代的编年为断代的。所以荀悦也须一叙,以表示这种趋势。

第一期的史家有这么多,也有一等二等之分。经过这一期以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史家多极了。据刘知几的计算,自东汉到唐初不下百余家,这是史学极盛时期,单是《晋书》就有十八家做过,自唐代官修《晋书》出而十八家全废。此外宋、齐、梁、陈、北魏、北周、北齐以及稍前的五胡十六国,或编年,或纪传,无不有史,即无不有史家。但那时著作,多半因袭,没有创作。自唐初以前,作者或兼史官,或以私人作史。而后来得国家的帮助,国家把他当史官看待,或竞用私人力量著成一书,这都受司马迁、班固的影响。这些人和唐以后不同,都是一个人独立做史,或父子相传,或兄弟姊妹同作。他们的成功与否,成功的大小,另是一问题;但都想自成一家之言,不愿参杂别人的见解,和唐后官修史书完全异致。

唐以后,史学衰歇,私人发宏愿做史家的很少。国家始设立馆局。招致人才,共同修史。这种制度,前代也许有,但都是暂时的;到唐代才立为法制,但有很多毛病,当时刘知几已太息痛恨,而终不能改。刘知几是史官中出类拔群的,孤掌难鸣,想恢复班固的地位而不可能,只好闷烦郁结,著成一部讲求史法的《史通》。他虽没有作史的成绩,而史学之有人研究,从他始。这好像在阴霾的天气中打了一个大雷,惊醒了多少迷梦,开了后来许多法门。这可以让第三部分讲。

宋朝有好几部创作:(1)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好不好,另一问题;但在史家的发达变迁上,不能不推为一个复古的创作者。他在隋唐、五代空气沉闷以后,能够有自觉心,能够自成一家之言,不惟想做司马迁,而且要做孔子,这种精神是很可嘉尚的。他在《新五代史记》以外,还和宋祁同修了《唐书》。《唐书》的“志”这部分是他做的,很好,只有《明史》的“志”可和他相比。表这部分,如《宰相世系表》也算创作。所以,欧阳修所著的书,不管他好不好,而他本人总不失为“发愤为雄”的史家。

(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价值不在《史记》之下。他的贡献,全在体裁的创作。自荀悦作《汉纪》以后,袁宏作《后汉纪》,干宝作《晋纪》,都是断代的编年体。到《资治通鉴》才通各代成一史,由许多史家分担一部,由司马光综合起来。简繁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先头作了《长编》,比定本多好几倍;后来又另作《考异》,说明去取的来由;作《目录》,提挈全书的纲领:体例极完备,《考异》的体例尤其可贵。我们学古人著书,应学他的方法,不应学他的结果。固然考异的方法,司马光也运用得不曾圆满,我们还可纠正;但不相干,只要他能够创作这种方法,就已有莫大的功劳。自有此法以后,一部史书著成,读者能知道他去取的原因,根据的所在。所以司马光在史学的地位,和司马迁差不多相等。

(3)司马光附属的第二流史家是朱子,朱子就《资治通鉴》,编成《通鉴纲目》,虽没有做好,自不失为小小的创作。他改直叙的编年体为和《春秋左氏传》一样的纲目体,高一格为纲,低一格为目。其注重点在纲,借纲的书法来发挥他的政治理想,寓褒贬之意。他最得意的地方,如三国的正统改魏为蜀等,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其好处在创造纲目体,使读者一看纲就明白一个史事的大概。这种体裁还可运用到编年以外的体裁,纪传可用,书志也可用。如后来钱子文《补汉兵志》,钱德洪作《王阳明年谱》,就用这体。这体的好处,文章干净,叙述自由,看读方便。但创造这体的人是谁,还有问题。《元经》若是王通或阮逸所作,则这体是他们所创,但不可靠。无论如何,用纲目体来做史,自朱子起,则可无疑,所以朱子可称史家。

(4)朱子前一点,最伟大的是郑樵。他以为历史如一个河流,我们若想抽刀断水,是不可能的,所以以一姓兴亡为史的起讫,是最不好的。因此,创作一部《通志》,上自极古,下至唐初。这种工作梁武帝和他的臣子也曾做过,《隋志》载他们做的《通史》有四百八十卷,可惜不传,不知其内容怎样。郑樵在史学界,理论上很有成绩,实际上的工作如做《通志》可谓大失败。《通志》的运气好,至今仍保存。后来史学家批评他,纪传一大堆尽可焚毁,因为全抄各史,毫无新例,只有《二十略》可看。他所以不致失传,也许因为有《二十略》的成功。《二十略》贯通各史书志,扩充文物范围,发明新颖方法,在史学界很占着地位,足令郑樵不朽。

(5)此外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书就《资治通鉴》的史事,摘要归类,各标一题,自为起讫。论他纪事,大小轻重,颇觉不伦;论他体例,在纪传编年之外,以事的集团为本位,开了新史的路径,总不愧为新史的开山。

(6)还有苏辙、吕祖谦一派的史论家,对于史事下批评。此种史论,《隋志》已载有《三国志评论》等书,惜已失传,不知其是评史事是评史书。从前纪传体每篇末尾必有几句短评,但没有专门评论的。宋朝有许多专门作史评家的,在史学界有相当的地位。

(7)还有罗泌做《路史》;叙先秦以前,选择资料最不精严,但用的方法很多,有许多前人所不注意的史迹他也注意到,在史学界也有点价值。

(8)吴缜作《新唐书纠缪》《新五代史记纠缪》,虽专用以攻击欧阳修,但间接促起史家对于史事要审查真伪的注意,开后来考证史事一派,关系比前二种重要得多。人们只说宋朝理学发达,不知史学也很发达。

一到元明,简直没有史家,史官修的《宋史》《元史》都很糟。中间只有金遗民元好问专门收罗文献,以史为业,可谓有志之士。明朝有许多野史,却没有一个真的著作家。清朝的史学,各种都勃兴,但大体的趋向和从前不同,留在第四部分讲近代史学界趋势时讲。史家的叙述就此停止。

第三部分讲史学之成立及其发展。凡一种学问,要成为科学的,总要先有相当的发展,然后归纳所研究的成绩才成专门。先头是很自由的发展,茫无条理;后来把过去的成绩整理,建设科学:没有一种科学不是如此成立的。所以一个民族研究某种学问的人多,那种学问成立也更早;若研究的人少,发达也更迟。自成为科学以后,又发现许多原则,则该科学更格外发展。先有经验,才可发现原则;有了原则,学问越加进步。无论哪门学问,其发达程序皆如此。史学在中国发达得最厉害。所以成立得也最早,这也是和各科学发达程序相同。

又从旁一方面看。凡一种学问,当其未成立为科学以前,范围一定很广,和旁的学问分不清:初成科学时,一定想兼并旁的学问。因为学问总是有相互的关系,无论何学皆不能单独成立,所以四方八面都收纳起来。后来旁的学问也渐渐成为科学,各有领土,分野愈分愈细。结果,要想做好一种学问,与其采帝国主义,不如用门罗主义:把旁的部分委给旁的学问,缩小领土,在小范围内,尽力量,越窄越深。全世界学问进化分化的原则如此。中国人喜欢笼统的整个的研究,科学的分类很少。这也不能说不好,不见得要分才是好。现在德国人做学问,分得很细;英国人则带海洋性,什么都含混点:两方面各有好坏。但为研究学问的便利起见,分得精细也有好处。因为要想科学格外发展,还是范围缩小,格外经济。中国史学成立以后的最大趋势就如此。最初很宽,以后愈趋愈细。从前广大的分野,只能认为有关系的部分;把范围缩小,到自己所研究那一点。

中国史学的成立与发展,最有关系的有三个人:一、刘知几;二、郑樵;三、章学诚。此外很多史家,如上文所讲在史学方面,零零碎碎,都讲了些原理原则,把史学的范围意义及方法,都各各论定了。但在许多人里边,要找出几个代表时代特色而且催促史学变化与发展的人,就只有这三个。他们都各有专著讨论史学。刘知几有《史通》;郑樵有《通志总序》及《二十略序》;章学诚有《文史通义》及《湖北通志》《永清志》《亳州志》《和州志》各序例。此三人要把史学成为科学,那些著作有很多重要见解。我们要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成立,不能不研究此三人。此三人的见解,无论谁都值得我们专门研究。现在只能简单的讲些他们的特点何在。

阅读链接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①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②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③

(0)

相关推荐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下)

    然而不少的人却更喜欢通史而反对断代史,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就本持这样的观念:"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 ...

  • 刘开军|中国古代史学概念的界定、意蕴及其与史学话语的建构

    编者按 文章通过厘清史学相关概念的提出.流变.衍化,以及新旧概念的更替,梳理出史学学术话语的核心.同时回顾对中国古代史学概念史,也使得古代史学话语体系更加清晰,由此牵连起各个时代的学风和史学事件,形成 ...

  • 【历史文化名人】“并迁双固”——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并迁双固" 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何一民 历史上任 ...

  •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代表作有<山海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列女传>.<三国志>.<通史 ...

  • 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

    摘   要:汉代私人撰史之风兴盛,虽然官修史书不如私撰史书的声名显赫.流传广泛,但史官制度和官修史书一直都在延续,并不断发展创新.汉代弱化了专职史官的设置,由皇帝直接挑选有才学的官员参与撰史,并固定了 ...

  •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⑤

    ‍先讲刘知几.刘知几的特点,把历史各种体裁分析得很精细:哪种最好,某种如何做法,都讲得很详明.他的见解虽不见得全对,但他所批评的有很大的价值. (1)史学体裁,那时虽未备,而他考释得很完全:每种如何做 ...

  •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②

    子 道术史的做法 中国道术史,看起来,很难做.几千年来的道术合在一起,要想系统分明,很不容易.不过,若把各种道术分为主系.闰系.旁系三类,好好的去做,也不是很难.主系是中国民族自己发明组织出来,有价值 ...

  •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①

    狭义的文化譬如人体的精神,可依精神系发展的次第以求分类的方法.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思想的发表,最初靠语言,次靠神话,又次才靠文字.思想的表现有宗教.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术等.我们可一件一件的讲 ...

  • 梁启超: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本来想在这一学年内讲完<历史研究法>,现在只讲了一半,时间不许再讲下去了.本来想把文物专史的做法都详细讲,因为有些方法还不自满,所以上文有的讲了做法,有的没有讲做法,有的连大略都不曾讲,只 ...

  • 梁启超 ‖ 专传的做法④

    一到第二期便有个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人,以当时论,固属外国:以现在论,也可说他一半是中国人.在他那时候,译经事业已有进步.他虽生长外国,却能说中国话,读中国书,诗也做得很好.外 ...

  • 梁启超 ‖ 专传的做法③

    神话撇开了,还有孔子学说的真相要想求得全真,好好的叙述出来,也实在困难.工作的时候,应分二种步骤: (一)拣取可入传文的资料: (二)整齐那些资料,分出条理来. 关于第一项,头一步,就是"六 ...

  • 梁启超:人的专史的对象(上)

    所谓人的专史的对象,就是讲哪类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作专史.当然,人物要伟大作起来才有精采,所以伟大人物是作专史的主要对象.但所谓伟大者,不单指人格的伟大,连关系的伟大,也包在里头.例如袁世凯.西太后人格虽 ...

  • 梁启超:五种专史概论[下]

    丙.文物的专史 最古的文物史,要算<史记>的八书.<史记>于本纪列传之外,另作<礼><乐><律><历><天官>< ...

  • 梁启超:五种专史概论[上]

    五种专史,前文已经提到过.第一,人的专史:第二,事的专史:第三,文物的专史:第四,地方的专史:第五,时代的专史.本章既然叫着概论,不过提纲挈领的说一个大概:其详细情形,留到分论再讲. 甲.人的专史 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