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建议
作者: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工会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曹树青
观点:“共享+工会”工作机制借助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以智慧工会平台为中心,把众多企业、工会与职工聚合在一起,发挥服务共享低成本、优势互补高效率的优势,让工会服务更为人性化。
“共享+工会”工作机制是工会在加快改革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工会平台的基础上,实施工会供给侧改革的新引擎。这种新的工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了工会系统内部纵横联系,鼓励平台上所有主体参与互动分享合作,实现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无缝对接,让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
以各级工会牵头搭建的智慧工会服务平台为中心,以所属企业、工会、职工为参与主体的工会共享服务,旨在让工会服务更为人性化。在这个平台上,工会、企业、职工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资源供给者、合作意向者、组织策划者,其角色由单一变为多元,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推动构建“共享+工会”工作机制,能够将智慧工会定制化,整合成为充满弹性的丰富系统,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比以往发挥更大作用。在“共享+工会”工作机制下,智慧工会平台上的所有主体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共享资源,所有主体和个体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分享者,将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把工会可以共享的资源边界扩大。笔者认为,“共享+工会”工作机制构建的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构筑资源共享的智慧工会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是工会实现智慧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共享+工会”实现各方资源共享的载体。在实现工会资源共享的基本途径方面,要整合现有各级工会的网络服务平台,积极研究各级工会资源和设施的专业管理与系统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改革传统的工会网络平台建设模式,让共享主体充分参与进来。智慧工会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是:简单化、标准化和易于参与,其意义是通过联合各方主体释放资源,从而产生共同的价值。对于有着不同喜好、兴趣、才能、生活经验的职工,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连接变得简单。而各方主体充分参与是“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基本特征,可以让工会工作更“智慧”,进而突破时空资源限制,实现定制化、弹性化、精准化。
积极培育壮大各类职工俱乐部。充分发挥职工俱乐部在“共享+工会”工作机制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培育和发展一批与职工兴趣爱好相适应的职工俱乐部。职工俱乐部参与职工服务与管理,能有效解决工会组织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带动工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工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俱乐部要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俱乐部以“自愿申报、发挥特长”为原则,通过自主管理、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职工的参与意识,扩展俱乐部的主流文化引领作用。
建立“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效能评估体系。主要负责评估各方参与主体对“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认同感与满意度。工会资源按功能形态划分有信息、设施、管理、服务、人力等;按业务划分有教育、文体、宣传、服务、维护、参与、建设等。在指标内容设计与权重分配上,应进行充分调研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调试完善。一种有效的“共享+工会”工作机制会把个体的才华及所有参与主体对平台的贡献放大,同时也会让各方主体实现共享收获最大化。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是工会共享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职工群众是工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让既有才能、又有热心的职工施展才华,成为工会志愿者或兼职工会工作者。“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平台来增强个体的力量、学习能力、自主性以及参与意愿。
推动基层企业工会及职工之间的互动。“共享+工会”工作机制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各基层企业工会及职工之间的互动共享,“线上+线下”无缝隙对接,个性化定制。企业可以拿出各自的活动品牌共享,如“鹊桥红娘”、亲子类的参观工厂和DIY活动、员工福利发放平台等。企业的职工文体品牌活动、培训特色活动,可以覆盖到周围的其他企业。同时,企业间可以在活动策划、组织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费用共担。不仅企业工会之间可以省去很多策划、组织、宣传的时间和精力,职工喜欢的活动也可以迅速做大做强,品牌化。对于小微企业工会,也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工会平台与资源,实现转起来活起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共享+工会”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将有效提高工会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工会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共享+工会”工作机制需要在实践探索中解决共享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问题、线上信息接收与分类处理的问题等。虽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技术风险,但应积极鼓励“共享+工会”发展,坚持包容与监管并重原则,注重普惠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