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往往“看不懂”的 作品,在市场上却非常贵

大家好!本期的康小白看世界为你介绍的是《艺术品如何定价》,它的作者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艺术教授,奥拉夫·维尔苏斯。

这本书讨论的焦点是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了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基本都是跟我们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作品往往让人“看不懂”,但在市场上却非常贵。能“看懂”的人愿意花巨资把它们买回家,而对“看不懂”的人来说,这样的购买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村上隆,一位日本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太阳花”,整个画面都是非常卡通的太阳花,乍一看,就像是6岁小孩的美术作业。可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幼稚”作品,2015年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384万港元成交了。

村上隆he他的太阳花

1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作品,会卖出天价呢?当代艺术品到底是如何定价的呢?

来来来,我们跟着作者深入参与到艺术品的交易流程中,一步步地看看艺术品交易中的各种门道。我们来瞧瞧,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买家、卖家和艺术家都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角色都是什么关系,这些关系后面其实就能看出这些艺术品商人的销售和定价策略。相信这么一圈下来,你应该就会对“艺术品定价”这个事儿有个基本的了解了。

一般来说,艺术品交易的起点是哪里呢?没错,就是画廊。

虽然不同城市的画廊有不同的规模和装修风格,但几乎所有当代艺术画廊在空间上都可以分为前厅和后厅两个部分。作者认为这个充满玄机的空间布局蕴含着行业秘密。

作者发现,当代艺术画廊一般都不在商业繁华的地段,它们多半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比如纽约的现代艺术画廊基本都集中在苏荷区或者切尔西区。咱们国内也是如此,你看很多当代艺术画廊就集中在北京的798。

它们几乎总是没有橱窗,没有广告牌,画廊门牌用很小的字体。前厅内部装饰简洁,简单的白墙。从画廊前厅看不出任何商业元素,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既让人联想到博物馆,也让人联想到奢侈品商店,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

波兰中央美术馆“小镇画廊”

当你走进去,你可能会发现前厅内陈列的作品从来都不会贴上价格标签,没有收银台,也没有电子支付设备。也就是说,画廊的“商品”没有明码标价。尽管1988年纽约市开始要求画廊明码标价,但这项规定遭到了画廊业集体抵制,很多老板宁可交付罚金,也不愿意在画作旁贴上标签。

而画廊的后厅,基本上观众是无缘睹一下尊容的。那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基本集中了画廊所有的商业功能。

通过这种前后区分的空间设计,画廊在前厅中完全隐蔽了商业性,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告诉顾客,要忘记金钱,一心一意想着艺术。这就是它的玄机所在,艺术品交易并不是纯粹的金钱买卖,从你走进画廊的那一刻起,你就被带进了一个艺术品交易的关系网中。

咱们需要了解一个画廊交易的常识,那就是,在画廊后厅进行的交易行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种。一级市场出售的是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是第一次进入市场交易,而二级市场则买卖已经被出售过一次或多次的作品。

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比较晦涩难懂,要想从众多奇奇怪怪的作品中发现杰作,是很需要眼光和魄力的。而很多画廊老板可都是以当代艺术的发现者和哺育者自居的。他们是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像个买进卖出的二道贩子,更愿意塑造成为具有高雅艺术品味和鉴赏力的伯乐。

让我们跟着画廊老板去看看他们的日常状态。他们每天会花大量时间与艺术界人士讨论,参加各种聚会、预展和社交活动。他们像是艺术评论家,用艺术鉴赏家的修辞用语,把他们手中的艺术作品塞进艺术界的品位生产机制中。积极推动和引导艺术评论家们对这些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此外,画廊老板们也会想方设法让博物馆策展人把这些作品纳入到他们的展出计划里。

虽然画廊老板们费劲心机让专业人士给这些作品好评,努力地为这些作品宣传造势,但他们却并不会轻易把自己代理的作品卖掉,而是像面试一样,对潜在的买家进行甄选。

村上隆作品1

村上隆作品2

首先是,买家必须有正确的购买动机。要找的你应该是一个最终买家,而不是像股票一样频繁被买卖。而根据这个标准,画廊自然就很乐意把作品直接出售给博物馆,或者是那些最终把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甚至自己出资成立一个博物馆的人。相对的,那些为了投资投机、装饰住宅,或者想要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购买动机就都是错误的。画廊老板们可不愿意把自己代理的作品卖给这样的买家。

2

为什么当代艺术画廊会采取这样的销售策略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分析的。

作者首先讲了梵高和他弟弟的故事。梵高在他的有生之年,从未卖掉过一幅作品。除了画画,他也没有其它工作,几乎完全依靠弟弟的资助生活。但这笔人情债越来越难以承受,后来梵高就建议弟弟不再无偿赠款,而用购买画作的方式来资助。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

梵高后来给他弟弟写信说,当资助一位艺术家时,资助者自己也就参与了艺术家的创作。他买回家的那些画,并不是买回一件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等于是买回了两个人共同创作的作品。梵高在信中说,他梦想着改革艺术行业,让艺术品商人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中来,艺术品商人们成为艺术家的大家长,提供画室、食物、颜料和其它所有生活必需品。

梵高和弟弟提奥

当代画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梵高想象中的艺术品商人形象来给自己定位的。他们把自己视为“艺术保护人”,是艺术家的朋友、银行家、保姆,也是艺术家作品的第一诠释者和推广者。画廊与艺术家建立一种长期关系。艺术家会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所有作品都交给合作的画廊,由画廊老板自主定价。而画廊会定期资助艺术家生活,同时为艺术家制定长期推广发展计划,为他举办展览,组织评论。当作品卖出后,收入款项会在双方之间妥善分配。

这个市场本身虽然依赖于一个互助互利的社会网络。但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参与者至少在表面上都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当代艺术作品

为了让自己培养的艺术家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画廊甚至会刻意控制作品的售价,画廊会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按照自己制定的价格出售。这个价格的制定其实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拇指原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行业潜规则。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看似随意地猜测一个价格,这个价格看起来可能是疯狂的,但又是准确的。

艺术市场有自己独特的游戏规则。它并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随行就市,价高者得,也不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作为“艺术保护人”,利润并不是艺术品商人的核心诉求,他们追求的是“长期价格最大化”。

归根结底,艺术的价值并不是艺术作品本身固有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符号资本家”们共同打造的,是由评论家,美术馆、艺术品交易者和观众们,通过互利互助的社会网络不断共同生产出来。价格本身在艺术作品意义构成中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仅赋予艺术家和作品以意义和声望,甚至还参与重构了当代艺术。

“为一件艺术品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梵高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