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采访的人,都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日本沟通力大师樱井弘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分享书中关于如何做好一次采访的三个妙招,分别是:省力的预备知识、情绪缓解术和阿伦森效应。
① 
 
『省力的预备知识』
好的采访离不开准备。尤其是那些名记者,他们在采访前,都会收集大量的预备知识。比如,拜读作品、查阅新闻、了解近况等。因为他们明白,预备知识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简单、越流畅。
站在读者的立场,一篇采访报道的价值在于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是挖掘出了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事先了解已公开的信息,能够给采访的新话题或深层次话题提供信息基础。
对采访者而言,越了解采访对象,就更容易理解对方话语中蕴含的真意,比如,“哦,这种想法源于你儿时的经历,对吗?”这对于采访者把握采访节奏和采访方向很有好处,更容易聚焦于你的采访主题。
在采访过程中,当受采者不断被新问题激发兴趣,不用再回答已经在媒体上回答过很多遍的事情时,他更容易认真。下功夫研究对方的信息,意味着你很关心对方的情况,这很容易赢得对方的信赖。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找到别的采访者触碰不到的本质问题。
 
『情绪缓解术』
跟陌生人聊天,你就不像和熟人那么自在。被陌生人采访,你只会更紧张。有经验的采访者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遇见紧张到僵硬的人,采访结果只会更差。
因此,出色的记者、撰稿人、采访者、调解人、主持人都擅长在正式采访之前先沟通。想最大程度引导对方说出更多内容,就一定要充分缓和对方的情绪。在进入主题之前,先通过闲聊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不错的缓和气氛的方法。
当然,闲聊也是有诀窍的。
一方面,你起的话题要尽量远离主题,可以从老家、最近推广的活动、最近读的书或者看的电影,来让对方忘记正在接受采访这件事。这些话题都带有情感因素,他们分别对应的是亲情、成果和爱好,能让关系迅速融洽。
另一方面,你提出的问题最好是能让对方说上几句的开放式问题,而不仅仅让对方答:“是”或者“不是”。不要问“你是不是最近刚从什么地方回来?”而要问“你从那边回来后,有没有什么感受?”这样才能让采访对象做好“会话热身”,为后续的流畅回答做好准备。
 
『阿伦森效应』
采访前,受采者的紧张多半是来源于“我表现不好怎么办?”“他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我的答案不受喜欢怎么办?”这类问题,并由此造成了他的不自信。
可是,如果你能在闲聊阶段就抓住对方的优点,着重称赞,是不错的方式。
在心理学领域,把“被陌生人夸奖时,人的喜悦感会更加强烈”这种效应称为“阿伦森效应”。比如,作者曾出席一个公开会议,当天的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你好,我是主持人某某某!”
“我是私人顾问某某某。请您多多关照。”
“在正式采访前,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这件漂亮的连衣裙是哪买的?”
主持人冷不防切换到了中年女性的寒暄环节。这下对面年轻女顾问的表情一下子就舒缓了。
见面才5秒,女性谈话模式火力全开。这就是“阿伦森效应”的妙用。
当然了,太过生硬的称赞,也不行。陌生人之间的称赞,集中在下列几个点上,比如,夸奖着装:“您的衣服真精致”;夸奖名字:“你的名字很少见啊,有什么故事吗?”;夸奖声音:“你的声音真有磁性。”等等,夸奖外在看得见、展示出来的东西,会让对方更受用。
总结一下,采访是一门技术活。它可以用于询问工作要求、咨询问题、了解动态等方面。想要做好,就得了解这门技术的基本功都有什么。做好每一环,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