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畅销书作家山口拓朗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解读如何让你的文章简单易懂。从表达的清晰度上看,文字不如图画,图画不如视频。也就是说,视频演示什么,说的就是什么,给人联想的余地比较小。而文字则不同,它算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表达。而在文字之中,更抽象的表达是一些含义比较广的词,比如:爱情、友情、青春、哲学、人生、梦想、智慧等。如果你让一百个人来解释这些词语,肯定会得出一百种各不相同的说法。也就是说,语言是否传达到位,应该是以“共同认识”为基础的。可是,如果你在写作中使用的词,多是这些描述含糊的词,就给了读者“自行解释”的机会。举个简单例子,以“负责”一词为例。在A的眼中,它的涵义是对爱情专一;对于B而言,它变成了赔偿一定的金额;而对于C来说,它可能意味着赚钱养家。因此,我们想要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第一步就是把语言具体化,如果不具体化,读者在理解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我们不要说“这孩子学习很好”,而要说“这孩子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都排在了前十名”。“好”就是抽象表达;“排名”就是具体语言。如果我们随便说句话,不说来龙去脉,不说前因后果,读者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今天的最高气温是18℃”。单看这一句话,读者很难理解作者的用意。而如果你换成了“昨天的最高气温是26℃,今天是18℃。”也就是说,仅从“气温18℃”这条单一信息,我们很难判断“冷”还是“热”。而拿出对比条件后,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作者的用意。写作中,我们在评价事物时,一定不能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再比如新闻报导中,有这样的表述“某某选手,在棒球比赛中,投出的球速是140千米/小时。”如果新闻不给出比较信息,我们是很难理解它的用意的。这个道理适用于描述所有事物。经济状况的好坏、成绩的优劣、项目进度的快慢等,没比较就没感知和评价。举个例子,第一句话是:“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不行。”这个就很难理解。而如果换成了:“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比历史最低点还要低。”读者就能容易明白经济寒冬带来的影响了。好的作者都擅长在文字中传达共识。比如,有个表述是“我想就职于值得信赖的公司”。
这句话中,“值得信赖”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又回到了第一部分中的含糊不清呢?对于这样的信息传递,读者很难和作者达成共识的。
换句话说,有谁愿意在“不值得信赖的公司”里工作呢。所以,这样的话又沦为了废话,缺乏易懂信息。所以,为了精准传达,我们需要对“值得信赖”这个词,做简明易懂的解释。
它可以改为,我想就职于成立十年以上、知名度高、一直处于盈利状态的公司。把值得信赖,用“成立时间、名气大小、盈利与否”这三个维度解释后,意思是不是就明确了很多,也更容易让人明白了呢?
不要只顾着自己写得爽,我们还要琢磨,读者能否和我们在信息上达成共识。在用字上,我们解释到什么程度为止,其实需要你对读者的认知水平,有基本的判断。
比如,哪些是生活用词,哪些是商务用词,哪些是行业用词,哪些是新媒体用词,如果你不做区分,只能在写作上漫无目的地摸索。
总结一下,对字、词、句的细致揣摩,才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核心。任何套路方法都有保质期,而一个时间段内,“表达方式”的保质期更长久。运用好这些写作基本功,你才能写出简单易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