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沟通高手,你得了解这个信息传递逻辑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世界咨询巨头埃森哲公司原董事总经理米泽创一所写。很多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但仔细一分析,却又错综复杂。其中语言在模糊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人们缺乏把握本质的本领。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思考的三个认知。
『语言的内涵』
语言是思考的第一传达方式。思考的精准程度往往决定了语言的精准程度。
支支吾吾说了一大堆,但也没把事情说清楚;
来来回回说了个遍,也没说到重点;
啰啰嗦嗦讲了个全,却没让别人听明白。
类似的对话场景你是不是经常能见到?我们总是不能按照预想达成沟通目的。
尤其是涉及到的问题越复杂,语义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就越大。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找来一群人,让第一个人把他听到的事情传递给下一个人,直到最后一个人,说出他听到了什么。
结果,信息传到最后一个人口中,他接收的内容和最初传递的内容,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固定文字口口相传,都能有这么大的出入。可想而知,如果是你和别人之间的交流呢?
语言的最大内涵就是:丰富。同样一篇文章,没有两个人看完接收的信息是完全一样的。同样一次会议,每个人接收到的重点也不同。
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你对别人的沟通才会抱有合理的期待,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换句话,说话者和听话者使用的“词典”不一样。人们使用的都是自己心中的“词典”,这本词典是由每个人独自编纂的。

 
『歧义的由来』
小王最近跳槽到一家新公司。
经理:“小王,A公司的合同弄好了吗?”
小王:“您指的是A公司的供应链合同吧?马上就好。”
经理:“下午4点前准备提交。今天是截止日期,可不能晚了。”
小王:“提交前,我们是否有必要向法务部确认一下合同呢?”
经理:“当然得走这个流程了,难道你还没跟法务部确认过吗?”
小王:“非常抱歉。我以为只需要草拟完合同就好了。”
经理脸上写满了无语。歧义是怎么来的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对具体事情的模糊解读。在上述的对话中,具体事情是什么?提交合同。什么是模糊解读?“弄好”。
对经理来说,“弄好”合同指的是:草拟合同、经过法务部的确认、修改合同、盖公章以及合同装订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要合同达到随时可以提交给对方公司的状态。
对小王而言,“弄好”合同指的是:草拟合同,然后拿给经理批示,再修改。
看到这里,即便我们不知道之前二人是怎么沟通的,也能猜到他们对具体事情没有做具体解读。只是一带而过地提了一下要求。因此,这件事的问题在于经理,而不是小王。

 
『反馈沟通』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沟通障碍,凡犹豫处,必有问题。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王在制作合同时,也一定是揣摩经理意思的比重更大,而不是和经理反馈,做好必要的准备。
这种问题来源于人的惯性思维,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的“猜测”,并据此开展工作。该确认的事情不好好确认,就继续往下做,这可以说是一种“坏的思维习惯”。如果猜对了,还好说;可是一旦猜错了,就相当于你给自己设置了挫折和困难。
这样的磨砺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做好反馈沟通是降低揣测的最好方法。
它的步骤是:确定事项、梳理流程和达到效果。
比如前面的对话:
经理:“小王,A公司的合同弄好了吗?”
小王:“您指的是A公司的供应链合同吧?马上就好。”
这里面问题制造者其实是经理。A公司的合同可能有很多种类,要不是小王通过确定事项,确定了是供应链合同,否则他们不仅会无效沟通,而且会发错合同。
接着是确定流程,“草拟合同、经过法务部的确认、修改合同、盖公章以及合同装订等整个过程。”
最后是确定任务效果:要合同达到随时可以提交给对方公司的状态。
只有经过这三步,信息传递才是有效的。
总结一下,信息沟通是门硬功课,我们都得掌握。了解了它传递的底层规律,这样你做事、说话才会更精准、更高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