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开国上将有个儿子,是汶川大地震救灾指挥官,感动无数人
今天是2018年10月12日,111年前,在湖北阳新县出生了一个男婴,他的家人肯定不会想到,这个男婴后来会成为开国上将。
这位开国上将,就是王平,今天是他的111岁冥寿。
关于王平的英雄事迹,历史客栈之前介绍过很多了,今天再来看看他的子女,同样很有传奇色彩。
王平共有7个孩子,3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长子范晓光,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中将军衔。
可能很多人会纳闷:范晓光是王平的儿子,怎么会姓范呢?原因很简单,范晓光随的是母亲范景新的姓。
(图:王平与范晓光父子合影)
范晓光生于1945年7月,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所以王平就给他取名“晓光”。
至于为什么随母亲姓范,是因为王平是我军高级将领,敌人会在干部家属身上打坏主意,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就让儿子随了母亲的姓。
1964年,范晓光考进大学,因为能力出众,是学校重要培养对象。但到了特殊时期,范晓光被下放到东北的39军116师农场劳动。
农场里有很多水,以前是芦苇塘,还剩下很多芦苇根,范晓光的任务就是“斩草除根”。但是,这种芦苇根很硬,一个不小心就能把脚扎伤,范晓光也记不清自己被扎伤过多少次了。
扎伤了就用酒精棉球擦,那滋味很不好受,但范晓光一次苦也没叫过,第二天还要接着下地干活,再苦再累也不对别人说。直到有人替他打抱不平,范晓光却说:“苦是苦了点,但这点苦和父亲那辈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范晓光刚从成都军区副司令的位子上退下来,但一听说汶川有难,他二话不说,立刻到唐家山堰塞湖进行排险,是震后赶赴灾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范晓光虽然以儒雅镇定著称,但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却罕见地发了几次火。
那是在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汶川遇难同胞。这一天,映秀镇附近有一些受伤群众需要送到医院救治,但道路都被堵上了,范晓光得知后,立刻调来两架直升机,和8名医生紧急飞过去,结果却无法着陆,因为地上还有一架飞机,正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拍摄。
范晓光大怒,说:“耽误一秒钟都可能有人死亡,他们哪来的闲心拍这些!”范晓光下令,再不腾出地方救人,相关人员都要受到严厉处分!
还有一次,范晓光和很多指战员在唐家山堰塞湖忙了4天,竟没有一次吃饱过,倒不是后勤供应不上来,而是记者太多,再多的饭也不够记者们风卷残云的。
记者报道是好事,可以让全国人民更及时地了解地震动态,但记者太多了,有时也影响救援行动。于是,范晓光就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再放一个记者上唐家山,否则,谁放进来的,谁跳进水里!”
这个命令虽然“粗鲁”,但非常有用,再也没有“多余”的记者上山,救援行动变得非常顺利。
当然,范晓光也知道这样做对记者不太公平,事后还向记者道了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救人是第一位的,报道绝不能影响救人,这就是范晓光的信念。
在整个救援行动中,范晓光在前线足足坚持了28天,转移受灾群众133万多人。范晓光曾向媒体承诺:“大坝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我就是那最后一个!”
事后,一家外国媒体这样写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在面对灾难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够像中国军队这样。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中国军队再次证明,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